高中德育工作技巧探究 摘要:高中学校德育工作既要遵循德育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成长特点,使德育工作能切实、有效、适宜地进行。在对我国传统中学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要求,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与改进中学德育,增强德育实效性,摆正德育工作的位置,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与不良心态的矫正,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班主任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家庭和社会的德育作用等方面做了探索并提出建议,不到之处多请指正。 关键词:高中;德育;技巧;实效性;探究; 素质教育的推行,已成为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对于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实效性较差。 "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因而,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要形成全员育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系列实践活动中升华道德情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品质。在思考高中德育工作出现的问题的应对策略时,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摆正德育位置,置德育于重中之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实际,普通高中学校学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落脚点,转变观念,摆正位置。 首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应将教学式德育与活动式德育结合起来,在认真务实地开展德育课的同时,还要辅之以行为性的活动,将德育贯彻到学生的切实行为中去。只有这样,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自主自觉地学好文化和技能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学生的道德心态,浸染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进而使学生付诸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认识质变的完成,需要以无数次道德的量的积累为基础。 因此,高中德育者应首先树立起一种长期作战的准备,培养自身的一种德育耐心,在德育过程中不断修整和调节自己,但要自始至终摆正德育的位置,争取在这一长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取得优质的德育成果。 二、重视主体需求,加强社会理想道德教育 高中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是当代的高中学生。忽视这一根本主体,就会使高中德育工作陷入简单的教条主义之中。高中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有着鲜明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这些个体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对精神有着独特的追求。 首先,以个人"学习化"建设管理为基础,自我评价与反思,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研究、质疑批判、认真作业、提高作业优秀率中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以此产生深入求知这种强烈欲望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心,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与行规准则的内化要求,以良好的学风建设优良校风,确保违纪率控制在最低点,严重违纪率控制为零,杜绝案发率。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 其次,增强对学生的综合关注、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综合辅导成为教师德育工作中的一个细节性要求,这对于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等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铸就自尊、自信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奋斗的精神,承受压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拥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 再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常常被人们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般来说,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社会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社会理想教育,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矗一切有志者都应该在生命的春天里播下理想的种子,树立起科学的社会理想观,为实现共同理想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无时无刻矫正高中生不良心态 现在的高中生刚入校时年龄一般都十五六岁,思想逐渐成熟,观念日趋定型。升入高中后,环境改变了,学习强度加大了,在这些情况下,老师一句善意的批评,家长一句不经意的奚落,同学之间的一点小误会,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造成其心理发育畸形。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学生心理,及时对症下药。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仅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归纳了如下几种高中生的不良心态: ①狭隘抑郁型心态。此类学生表现对人对事斤斤计较,稍有不顺即烦恼,遇事也好猜疑,闷闷不乐,对人冷漠,成天愁眉苦脸,不能自解。②虚狂型心态。此类学生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任性,好表现,逞强显能。③神经过敏型心态。表现为喜怒无常,一点小事也会耿耿于怀,胡思乱想,容易把偶然当成必然。④自卑与怯懦型。表现是做事言行紧张,回答问题结结巴巴,脸红筋涨,手脚无措,惟恐别人笑话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其口头禅是"不行""做不好"等。这类学生女生居多,其中也不乏成绩较好的,农村的学生比例较大。针对以上几种不良心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情感触动法。要用真挚的爱代替那种一味嫌弃厌恶,以情动人,减轻受挫学生的紧张或痛苦情绪。如对自卑型,老师不能歧视他们,哪怕是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多肯定,少否定,以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减少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二是转移注意法。注意发现心态不健康学生的其它长处,有意识的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其积极性,并故意制造一两次偶然的失误,让他明白偶然是难免的,也使之感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那种狭隘的心理得到扩张,恢复理智的行为,使他们的注意转移到另外一些方面,以免再因受到挫折不能自拔。 三是制造挫折法。这里的制造挫折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制造一些意外的小小的挫折让学生的心理受"损",使其心态受压,得以磨练。如临时更改主张,临时抽问,突然考试,即兴讲演等,这种半途易辙看似使学生心态受伤,但实际上时间稍长其心理承受力较以往大多了。当然这种方法不能常用,且度要适当,过后要给学生讲明其用意,不要让学生误解。 四是视而不见法。学生一旦受挫,情绪极不稳定,最容易出现一些违反班规的事,此时对老师来说主要问题是调节他的心理状态,对违反班规的一些小事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更不要当众批评,数落错误,要看得惯他们的"过失",勿再使其心理受伤,再培养其健康的心态,而一旦此种心态固定下来,那些违纪的事也自然会得到遏制。 五是开展集体活动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如开展"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造班歌,唱班歌。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帮助。 六是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网。 家庭是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学生最早的教育者和启蒙老师,学校必须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班主任要主动介绍学生在校表现,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和学生家长统一思想认识,共同制定教育方案。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各种思想和舆论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当然,这样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和假期生活,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让学生辨别社会现象的美好与丑恶,懂得择善而从,争取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建设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疑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育德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好人。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更应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人文精神,中学阶段是中学生"三观"开始形成的阶段,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组织,引导学生收看焦点访谈,道德观察,法治报道等电视节目。这类节目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加对社会的了解.这不是课堂上干巴巴的说教能达到的效果。收看完毕,还可指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或写观后感,并对本校发生的违纪事件发表意见。 第二,培养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亦极其重要,它可以转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德育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本来意义。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着力于学生细节的习惯养成,综合多种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活动。高中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表现欲强,一味地压坏板凳学习是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因此,学校应正视学生的这些特点,成立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兴趣小组,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组织文艺表演,让学生尽情施展才华,以调节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只要掌握好"度",这些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可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 第四、以"班级文化陶冶德育模式构建"为载体,拓展德育内涵和视角;通过选择班级文化特色,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设计团体活动的实践程序,研究班级闪光点,抓住薄弱点、寻找突破点,形成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良好班风与学风,创设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的校园文化。 总的来说,即注重一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注重校容、校貌的美化,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也是于德育建设切实而有利的一种环境创设。 五、加强班主任的培训,造就一支得力的德育队伍。 在学校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说,校长可以一个月不在学校,但班主任却不能缺一天。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要想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必须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笔者认为加强班主任素质提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师德培训是班主任培训的重点 班主任每一天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班主任要有优秀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多种情趣与爱好,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和任务。除在教师例会、班主任例会中进行师德教育外,还应该开展师德论坛。笔者认为师德论谈可每月一次,每次都有各科组的代表5至6人主讲,这样一学年里每个老师都参加了论坛发言。论坛的主题根据一些热门话题、教师思想动态、教师工作困惑等而定,比如开展的论坛内容可为《怎样打造学校品牌》《浅谈教育在学校管理中如何定位》《我是怎样落实学的常规的》等等。还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大家谈,从而转变全体教师的观念,提高认识,武装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二,方法指导是班主任培训的要点 班主任是学生的领头雁,一个班集体飞得好不好,飞得高不高,全在领头雁的指导和带动之下。①推行分层管理机制,德育管理由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在班级也实施分层管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制精神,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②让班主任理解木桶原理、破窗原理。使全班同学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一起进步,一块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到最好。并要观察学生的思想苗头,及时发现不良行为进行纠正,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构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群体。③对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使每一个班形成其特有的班风和文化。 第三、多元培训是班主任培训的手段 班主任工作培训中,采用全员、多角度、全方位培训,让所有的班主任都能得到培训,使班主任培训工作更讲究实效。 1、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让优秀班主任谈他们的工作经验或专题讲座、专题研讨。 2、举办班主任沙龙。让老师们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沙龙中提出来,让有经验的班主任作解答,解决一些共性、个性和棘手的问题。 3、举办班队活动课、心理健康课优质课评比,组织全体班任观摩,提高整体班主任上班队课和心理健康课的水平,更好的发挥班队课和心理健康课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4、组织班主任开现场会或参观。共同切磋班级管理的经验和办法。这种作法推动了班级文化建设,以形成各个班级的班级文化特色。 第四、建立班主任评价机制是对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检验。 班主任工作的评价,这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班主任工作培训工作的检验。评价的方法:一是通过常规工作检查,及时总结,推动班主任对常规工作的落实,要做到班主任工作方针:关爱、严管、善导。二是每月都进行文明班评比,并把文明班评比结果作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依据之一。三是每学期都进行优秀班主任评比,从而每一位老师都更加重视班主任的培训,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六、重视家庭作用,使德育工作以家校为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水准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单纯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只有两者互补,才更有效。高中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所有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改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树立"做人"和"求学"并举的家庭德育观念。在家庭中,积极实行养成教育,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子女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并身体力行。 其次,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与家长建立联系,定期开展家长会,指导家长明确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并提出意见或建议,也可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看法。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交流不能流于形式,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状况,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掌握学生在家庭的现实表现,从而改进学校道德教育。 七、联合社会各界,使德育在多管齐下中稳步进行 社会德育环境之于个体道德环境,正如"海洋"之于"鱼儿",这种大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具有不易觉察的渗透作用,具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化特点。树立正确的德育观,"要全面认识德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使之社会化,而且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社会化与自我完善必须以人的社会化为前提,人只有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才能不断得到自我的完善。" 将德育融入社会中,并在其中得到实践性的检验,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一种终极目标。因此,社会各界的有效的、辅助性的引导,是中学德育得以真正贯彻落实地一个良好载体。一者,社会可为其提供一个大方面、全范围的德育实施平台,为其创造各种德育资源和德育活动,使中学生参与到社会德育平台中来。二者,社会为德育的成效提供了一个检验的大舞台。德育是否深入学生之心,是否落实到学生的社会行动之中,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张伟明.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广西教育,2007(7).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古人伏.关于德育实效性问题的思考[D].全国德育学专业委员会,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