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教育让学校德育旧貌换新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一直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德育的过程不像一般的文化课教授过程那样逻辑鲜明、直截了当,其最终的结果也很难在短期内以各种量化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有很多时候作为德育工作的践行者根本无法亲眼目睹自己的“收获”。因此,德育工作就需要参与者付出足够的耐心与精力,以近乎“磨洋工”的方式来遂行相关的各项工作。笔者在学校分管政教处的相关工作,作为一个长期处在学校德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切身体会着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校现行德育工作的种种不足之处。 一、明确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足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围绕着与德育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展开。诚然,制度是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规范和保证。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各所学校都有着相应的校纪校规(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通过对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的规范来践行德育工作。各班也会制定相关的班级公约,通过一系列有着各自班级特色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提升德育效果。无可否认,通过德育制度建设来践行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有了相关制度我们的德育工作是否就能够一劳永逸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姑且不论德育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我们理性面对,仅仅针对制度本身的某些“短板”之处,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补上那块“短板”,毕竟,决定一桶水深浅的永远是水桶上最短的那块板。 制度不是万能的,而当前德育制度“短板”的最直接体现,便是我们所制定制度的“延后性”,而这一“延后性”也使得我们的德育制度与大多数学生间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化学反应”。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变化最大的恰恰就是人。一方面,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学校的德育体系变化并不大,除了用各种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外,针对学生的鼓励促进措施则略显单调。如一以贯之的“三好学生”、“积极份子”评选活动等。 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现代中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言,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与过去截然相反的偏差。在许多教育教学论著中我们都可依看到这样的描述,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已经开始倾向于“个人追求”,或者说“个性追求”。许多人在人生理想的选择上更趋于现实,甚至大多向“金钱、享受倾斜,以挣钱多少,收入高低论职业优劣,以追求实惠,安逸的工作为奋斗目标。至于敬业、爱业、勤业的意识追求淡化了”。出现上述现象,原因是复杂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的德育制度进行深入反思。 回头反思我们的德育制度(包括评价体系),几十年来,其制定标准没有任何变化,始终以一种粗放型,“全天候”式的条例要求着大家。大部分多学校的规章制度里依然充斥着如“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条规,但具体如何实现却鲜有指导。而评价体制上也依然延续着“三好学生”的模式继续着,这“全天候”式的要求,也使绝大得大部分的学生无缘享有这一荣耀,甚至无法提升许多人对这一荣耀的认同,进而也使得这一荣耀在部分地区基本异化为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其实,上述种种现象,都是建立在当下培养“全才”式的教育方指导方针下的,显然也与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不符,更没有摸准当前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粗放型的、高高在上的制度模式下,显然是无法与他们产生良性互动的。当一个制度无法与学生间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时,这只能就说明它“滞后”了。 其实许多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在对各自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希望使各项制度的制定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三好学生”评选的基础上增加各级项单项积极分子的评选等。但类似的评选,其覆盖面依然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切身感受到这些制度带来的好处,个别人甚至会在逆反心里的驱动下,反其道而行,这样一来,就适得其反了。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当我们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并没有发生变化时,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制度无论如何修订都会略微滞后于当下的现实。面对一届届思想各异的学生,单纯依靠单调而略显滞后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工作显然有点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繁复的德育问题了。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必然需要在继续建设完善各项德育制度的同时,寻找一个制度之外的具体的措施,该措施必须是一个有更为宽广的受众面,又能够在师生中形成一定共识的方法,作为学校德育制度与学生间互动的良好“催化剂”,促进身处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寻找德育工作瓶颈的突破口 在突破口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美”的教育不失为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这里要明确的是,“美”的教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术技能教育,而是涵盖所有艺术种类、包括美术音乐在内的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相对于单纯的德育,美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其一,“美”能抓住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能与学生产生互动,共鸣。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身处青春期的学生,对“美”的关注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其心智发展刚处于一个过渡期。一方面,其智力发展获得巨大的进步,各种感知、思维能力等得到极大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其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萌动,不仅关注自身的变化和感受,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而这两种心理状况,特别是对他人关注的在意,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也会表现出对自身形象的注意,会在意自身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够“美”。这种对“美”的关注,,恰恰是美育发挥自身作用的前提。 其二,较之粗放式的德育制度,美育在实施过程具有具体的针对性。美育的实施过程也更为直观,较之抽象的规章制度,更容易在青春期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普及开来。加之相对各种评选制度,美育的评价体系更为宽松灵活,不再高高在上,使得许多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能直接体验到自己的成就,也就更容易接受这一体系。而这种受众面宽泛的特点也是“美”之于“德”最可取的地方。 三、美育如何突破瓶颈 通过美来吸引学生,进而让他们了解学校的相关制度,从了解到理解,并自觉去遵守,进而产生“共鸣”,发挥美的效果,才是美育工作的根本作用。 要利用好美育的长处,真正发挥其作用,首先就要认识到青春期中学生的审美特点,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青春期中学生的审美,往往是一种由自我意识引发的对“美”的追求,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有着局限性。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就是必然。 首先,要以真为美。身处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着敏感和好奇,这也使的他们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出于虚荣心的驱使,许多孩子或多或少会用谎言粉饰自己,当谎言重复一万遍之后,虽然不会变成真理,却会变成习惯。我相信,所有教师或多或少都碰到过爱说谎的学生,而且一次一次的“屡教不改”。对于撒谎,我们的德育制度并不能预防,也无法制止,我们只能在制度之外的情理层面上进行教育,而这就给了以真为美的美育观一个契机,只要教师的教育能及时跟进,我相信,这样的学生会越来越少的。其次,要以善为美。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多数。许多学生在家里备受呵护,家里事事遂其心愿,受不得半点委屈;到了学校,面对同为独生子女,同样受不得委屈的同学,不会互相帮助,有一点小矛盾便互不理采,而好勇斗狠,大打出手者也不乏其人。一方面,学校要以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过激行为,而另一方面,也需要用美的事物来感化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笔者所在的学校时常在课间休息时段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一措施产生的奇特效果便是学生课间打架的现象几乎没有,因为播放音乐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试想,又有谁会习惯于伴着优美的乐曲打架呢?当美的熏陶已经深入到生活的点滴细节时,也是美育与德育发生良好互动之时。这也算是以美育引导学生“一心向善”的成功范例吧。 最后,要以纯朴为美。纯朴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传统美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碰到违反校规校纪,模仿明星大腕,着奇装异服,梳怪异发型的学生。而在日常生活中,攀比名牌,甚至攀比金钱的也屡见不鲜了。面对这些问题,单纯的制度约束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很多时候毫无办法。此时切不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急于求成,利用相关的规章制度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如记过处分等,这些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只有强化日常的美育工作,多让学生接受格调高雅的艺术,用中华民族的优秀审美思想逐步的感染学生,再结合相应的制度规范,才能更好的从深层次的解决问题。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 “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充分利用美育之“长”,补德育之“短”,让“美育”扮演好“德育催化剂”的作用,“德育”才可能与我们的学生之间发生充分的“化学反应”,形成真正的“美”、“德”教育,而我们也可以在未来的德育工作中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谭好哲《美育的意义》 2、吴增强等《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3、王泽坤《试论高中学生的价值选择及其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