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周围朋友都有个感触,说以前钱挣得少,花钱还有些随心所欲,现在钱挣得比以前多,反而越来越不敢花钱了。 "月入3千的人,比月入3万的人花钱要潇洒多了。" 《奇葩说》有一期的题目是: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当期的嘉宾,98年的杨超越就说,她月薪只有800块时也要花700块买心仪的裙子,宁愿为此整个月都吃泡面。 这种现象在年轻群体中,其实很常见。 我一个95年的同事,出国回来买了3个轻奢包。她同行的好友,月薪4000出头,买了个近2万的LV(哪怕大家都认为那个样式对她来说略显成熟)。 "辛苦加班一整年,怎么感觉越来越穷了啊?"同事不经意嘀咕道。 01:
我其实能理解,一些场合是需要名牌包的加持,以抬高气场。 但我见到大部分的真实情况是: 买了名牌包后几乎看不到日常背出来,倒是在朋友圈,三天两头地看到假装无心地露出大牌LOGO的"生活照"。 将奢侈品当成自我包装的道具。 你可能会不服气地问:"难道买了LV的人就算包装吗?" 这么说吧,如果你买了一样商品却舍不得用,说明它并未真正属于你。 只不过利用它来给自己镀金:"看,我用了它就是你们所说的精致女孩啦。"不知不觉,掉入虚荣消费的陷阱里。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拍Vlog的姑娘经济状况挺好,当朋友看到她把4万多块的包放在水泥地上时非常惊讶。姑娘有些不理解:包不就要用么?再贵的包,它是要为我服务的呀,而不是我整天想着怎么伺候它。 所以你看,当一个人的收入足以购买奢侈品时,用4万块的包和400块的包,心态并不会有太大变化。 在这个视频的评论中,我看到很多类似留言: "好好看啊,我也想要。" "有没有靠谱的购买渠道啊?" "好羡慕,不知道我要几个月工资才买得起。" 其实,这暴露了另外一个拉动年轻人消费欲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抹平了信息差,我们通过网络看到许多原本很难接触到的东西。本来么,你没看到自然也不会想买,可看到了,新鲜感被撩拨得蠢蠢欲动。 日本学者佐藤毅曾提出个"充欲主义"的概念。 简言之,人们通过各种媒介、见识过琳琅满目的商品后,物质欲被激发,继而追求物质上的享乐。 快速发展的短视频和新媒体,无形中变成了品牌商品的移动橱窗。 看的多了,诱惑多了,焦虑也多了。 潜意识认为,"我只要买了它,就可以过上那个人的生活。" 可实际上呢? 你花2万块买的大牌包,每天挤地铁都紧紧抱着它、每天总是希望得到他人对包的赞美、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放在办公桌上,生怕被刮碰。 生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反而内心被商品支配。 02:
许多年轻人不是有钱,而是敢花钱。 其实这点挺矛盾的。 一方面,我觉得及时行乐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态度。 正如美国电影《遗愿清单》里的台词: "我们不能总是想着等到我以后有了钱,有了时间,或者什么其它的条件成熟了以后,再去做一些我们早就想做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定能够看得到明天早上的阳光。" 但另一方面,对花钱过于随意,容易让人掉入深渊。 花钱永远比挣钱轻松。 一位99年的读者和我说,他用花呗买了6000多块钱的手机。因为舍友们用的都是苹果的产品。他寻思着,这类产品反正以后也会买,早买早用,把钱花了才有动力挣钱。 每次看到这类逻辑,我就胸口一阵疼: 你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 你哪来的钱还借贷? 要是还不上你知道有什么后果吗? 假如说,以前人们还有"欠钱不好"的老观念,那么眼下,借贷已成为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 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金额高达797.43亿。 与2010年的76.89亿相比,翻了10倍以上。 此外,90后的负债额已是月收入的18.5倍,人均负债超过10万元,在借贷市场中占比近50%,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说白了,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循环借贷。 这也直接导致大量年轻人没有积蓄。 90后的平均存款只有1300多块。我脑补了下,要是我存款账户只有1000多块,我怕是会做噩梦。毕竟身为中年人,早已明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道理。 太多出手阔绰的人不是真有钱,而是真敢花钱。 03:
如果你留心观察,不难发现,真正的有钱人未必会在行头上投掷重金。 香港媒体爆料过张曼玉一组照片。 她带着口罩在路边的平价店买了39元的内衣,挑选时格外细心,一连买了6件,最后还买了19块钱拖鞋。 郭晶晶出席重要场合时,被人发现头上的发圈才2块钱,背的包包也只有400多块。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有一次在白宫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人问他戴的手表是不是能监控健康的,他笑着说:"没有没有,这只是块10美金的手表。" 就算平时,比尔·盖茨最常戴的一款手表也是一块几十美金的卡西欧。据说还被媒体拍到过穿着20多美金的T恤。 他们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呢? 就拿张曼玉说。 她坐拥1.5亿物业资产,包括5个市值加起来共9千万的蓝湾半岛,其中4个单元全款买入。 《人类简史》里有个观点,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就是硬币的AB面,富人把钱都投入再生产,普通人的使命就是花光所有钱。 发现没,富人的花钱有3个关键字: 再生产。 以此产生更多的收益。 我同事说,他每个月还完房贷再扣掉刚性支出,所剩无几,有时看看那些年轻人觉得好羡慕呀,没有拖家带口的负担,喜欢就买,拥有要快。 事实上,负债是有优劣之分的。 我们一定要弄清"消费型负债"和"资产型负债"的区别。 就像《穷爸爸富爸爸》表达的那样,能把钱放进你口袋的是资产,把钱掏出你口袋的是债务。 房子显然是资产,它有机会带来租金收益和价格增值。 这与消费造成的负债,不可同日而语。 04:
一个人与金钱的问题,坦白说,有时并没那么复杂。 少踩坑,就足以搞定一半。 1、不要为了面子买单 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班纳吉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说,他们在考察时发现不少地区的穷人有个共同点: 特别爱面子。 比如他们会花掉自己一半的年收入,给逝去的亲人办葬礼;比如让自己在某些场合看起来有面儿些;比如明明饭都快吃不饱了,也要买台电视。 纵欲式消费的原因之一,是源于不断膨胀的虚荣心。 "谁谁有这个东西,我没有就很没面子啊",于是掉入坑中越陷越深。 2、延迟满足 很多年轻人攒不下钱,不是因为挣得少,而是因为花得多。 月入3万的人如果肆意消费,可能一年下来还不如月入3000的人存下的钱多。 现在人们很爱提起"长线投资"这个词。 什么叫长线? 放弃部分短期利益,换来更多长期回报。 所以,首先就要克服形形色色的诱惑,譬如强制储蓄,用先存后花的方式累积财富;再譬如饮食管理,不暴饮暴食+不饮酒过量等等。 你可能会觉得,哎呀这么做好累啊。 我想说的有两点。 首先,大部分对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反人性的。钱的问题,最终也都是人性的问题,看是你的理性占上风还是本性占上风。 其次,并非让你降低生活品质。频繁花钱得到某种快感,幸福度会被快速稀释,最后这种花钱就成为习惯而已。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就那样了。 05:
茨威格的那句被说烂了的话,放在这里依然字字戳心: 她那时还太年少无知,不知道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你今天花的钱,决定了3年后的生活。别相信那些洗脑的广告。 你买了再贵的奢侈品,照样要挤地铁上班、照样要吃盒饭;你借钱"过上想要的生活",未来生活必定伸手让你加倍偿还。 没有人能不劳而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想保持清醒,唯有不时反问自己:这笔花钱的意义在哪里?这笔钱是否在你可承受的范围内?这笔钱带给你的影响能持续多久?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克制的成年人,成为金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