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由Alina Chevik执导,Andrey Alexandrin / Karine Asiryan / Olga Belyaeva主演的一部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精选点评: ●舞美惊人 ●死比爱永恒(唉 列车长的死神隐藏属性是个亮点,安娜唱演俱佳。但叙事乏善可陈;舞美太满,少了俄气;修音痕迹明显;太多特写和旋转镜头,晚会歌唱类节目即视感,舞台完整性和角色之间的互动遗失(可以说是舞台剧高清放映制作的反面案例了 ●俄罗斯剧审美一直在线,舞美服饰太好看了(。・ω・。)ノ♡ ●20190824 猫悦 这个时长删除原著支线、简化情感转折及表达是必然的。火车成为全剧线索,列车长仿佛旁白与"死神"的结合体(怎么又是这个套路)。结尾安娜自杀部分的咏叹调、女主的面部表情随之转变,再辅以现场灯光,表演张力以及对原著的把握个人还是觉得惊艳的。舞美处处透露着大写的有钱,音乐剧特有的重唱和对照也将情感表达放大到了最大。 ●这一版简直是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 ●可能用其他媒介改编俄国文学总是会变味的吧,即使没有看过原著,也能明白托尔斯泰写的是建立在时代背景下的儿女情长,这部音乐剧显然格局要小了很多。婚外情是非常难洗白的,最起码在这部剧里我是没有办法认同安娜的。其实抛开三观,俄国的音乐剧风格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和德奥有点相似。 ●莫斯科迪士尼,歌曲太流行,场景切的特别碎,人物冲突也软绵绵挺随便,你托的重要作品就这么个故事吗???看到好多日本舞台剧的条目,这个版本感觉也挺合适霓虹唱。 ●剧本身8分,俄味不足,法味太浓,可以更名为《摇滚安娜》了;安娜演员给10分,音乐剧表演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情感真挚非常感人;影像制作可以给12分,每个镜头都如此用心,在舞台剧的影像版里可以当教科书用,间奏时拍乐团也非常讲究动人。 ●第一次看战斗民族音乐剧,出乎预料的华丽浪漫。舞美服化"壕",蒸汽朋克移动式大铁架+LED投影,端方又不失立体感,配合灯光变幻,可细腻可雄浑,方寸舞台,既能展现上流男女的婚恋挣扎,又能承载沙俄土地半世纪的风云变迁。歌曲值得反复听,舞蹈也美轮美奂,莫斯科舞会将花滑运用于舞蹈,富有地域特色,又兼具速度、力量与柔美;乡间田野的丰收之舞,不止是劳作的热情、隐居的惬意,锄头镰刀中还孕育着变革和风雨。圣彼得堡歌剧院千夫所指、长椅围攻,无路可逃之际天籁降临,生命的泉源拔地而起,因着这一段,安娜最终奔向火车不像是绝望的逃避,反而是跨越"极限"达成对永恒自由与幸福的追逐。火车,贯穿始终的火车,好比维罗纳城之于法罗朱,列车长则类比死神,宿命感扑面而来。20191120天桥。 ●毛子审美真的可以的,整场布景相当美,大雪之夜、毁灭列车如旭日,非常三岛感。明明就只有4个移动的LED台子,时而是上流舞会的包厢,时而是车站的钢铁结构。打光特别好,舞会时氤氲的不行,都能感受到那种纸醉金迷的气氛像香槟一样流动,再配上略抓马的摄影,真的有电影般的观感。火车是对混乱命运的审判。演员衣服也好看得不行,黑貂绒大衣,伯爵的灰色风衣带小斗篷,还有车站长克格勃一样的皮大衣,种草到想去搜同款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一):Repo a.k.a Anna Karenina L’opera Rock. 和民族气质一脉相承的大气磅礴,从Prologue开始就精准击中审美的音乐和舞美,咏叹调"爱与死亡一样强大"里安娜的醒悟所饱含的悲凄与超脱是人物绝对的高光时刻。安娜是爱情理想主义的殉道者,爱之于她是值得飞蛾扑火、背弃自我与世界的存在,在陈规与世俗甚至亲情之上。但卡列宁囿于名利、渥伦斯基违背誓言又畏惧人言,先后将她置于崇高的爱情设限,戳破了爱之幻梦的泡沫。最终她只能以与心中之爱同样强大的死亡抗争,以肉身的消亡突破世俗之爱的极限,向上帝啼血发问。虽是sung-through的俄剧,但故事线总体有法剧较为单薄的通病,情节推进较为生硬。更重要的是这版改编失掉了原作Encyclopedia式的文学厚重感,对时代议题浅尝则止,有些囿于男女情爱的浅薄。同时舞蹈设计在几个部分过于纷繁复杂,主要得益于官摄镜头的引导才能不失关注的重点。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二):2019.9.13 早起跨越大半个上海来看安娜·卡列宁娜太值了!80分的戏因为演员能力看得上头! 第一次接触俄剧,旋律有些德奥味道,安娜和渥伦斯基的重唱全部好听,暴风雪的站台、隔空表白都深情款款到让我可以忽视渥伦斯基长相的跳戏 安娜的演员太好了,被爱情击中时眼睛里的光、在谢辽沙面前的母性光辉,最后痛苦绝望而又在帕蒂天籁歌声里看到上帝指引时的眼泪,抒情始终饱满在线。特别是偷偷回家看谢辽沙 哄孩子入睡那段清唱,就是那种"这个作品有这个点就值了"的感觉 情节是偏弱的(音乐剧是看剧情的吗我不懂),只将主要的几幕场景呈现出来,也足够串起整个故事了。毕竟原著上下两大本,没演出来的背景和细节都在剧情推进节奏间隙里脑补了,没觉得生硬突兀。反而因为这个剧,更理解安娜这个角色,小时候大概是看不懂的吧 看的时候会想到巴黎圣母院:列车长类似诗人,基蒂/安娜的重唱对小百合/爱斯梅拉达,渥伦斯基是比菲比斯更真实的那种渣男…两部作品都是心头肉不存在比较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三):一百五十年后,囿于规则的世界变了吗? Соблюдайте правила, добрые люди 好人啊,请遵守规则 Это пригодится для божьего суда 上帝审判时,这将会派上用场 Никому обратного билета не будет, 谁也不会有后悔药 А только туда, только туда, туда! 这可是一张单程票! 托翁三大经典作品之一《安娜·卡列尼娜》,也是最为流传的作品。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不仅在讲述过去的传说,也是在诉说当下的故事。就像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管哪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如何变化,爱仍是人类动物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尽管千百年过去,痴男怨女的故事却总是依然打动人心,历久弥新。经典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它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的增添着符合时下的精神内核,尽管爱仍是属于人类的主题。 安娜因打破上流社会心照不宣的规则(Покуда страсть пылает -- нам пожар ее претит 激情燃烧,但她明亮的火焰可招人嫌 Важно, чтоб под связью понимался легкий флирт 要让她看起来只是简单的调情 Все обставить ловко, в должной упаковке 一定要给她穿上巧妙的外衣 Выглядит на деле это проще, чем звучит! 这样就简单多了!),勇敢的顺从了自己的心,放弃了家庭、孩子,追随自己的唯一——爱情。而后她不能接受不是爱人的唯一这个事实,又被上流社会所不容,最后选择卧轨长眠。安娜敢于放弃眼前所拥有的,藐视虚伪的圈层环境,追随自己内心的纯净,因此,她被认为是勇敢的、美好的,是一个忠于自己的反叛者。在她仅有的爱情消亡后,她曾尝试回归生活,但虚伪的人们没有原谅她,因为她揭开了上流社会丑陋的面纱,她的存在时刻提醒着那些自欺欺人、在名存实亡的婚姻里放纵情欲的人,以调情为名的偷情是一个多么可耻的伤疤,当怯懦被公之于众,人们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予以千百倍的鞭挞。于是,18世纪的安娜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因为她违反了规则。 21世纪的我们仿佛已经挣脱了桎梏,自由触手可及,但我们的世界仍然有我们的规则。一百五十年后的《安娜·卡列尼娜》不是依然在唱着,好人啊,请遵守规则 上帝审判时,这将会派上用场 谁也不会有后悔药 这可是一张单程票! В должной упаковке, в общем, все разрешено 总之,包装过后一切都可行 При большой сноровке проще нету ничего 再没有比灵活处事更简单的事儿啦 Главный наш обычай -- соблюдать приличия 保持体面是我们就是最主要的规则 Будьте комильфо, вы только будьте комильфо! 恰当行事,一定要恰当行事啊 Да-да-да-давайте, господа, поговорим 来吧,来吧,先生们,让我们来聊聊天儿吧 Как это приятно -- кругом дружеским своим 在我们融洽的圈子里,高谈论阔 Обсудить в беседе все на свете 这是多么令人愉快啊 Словно тот кто судит, сам не может быть судим 好像谁也不会被别人评判似的 之前听到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安娜,你会选择卧轨自杀吗?当时一句戏言,作为21世纪新时代女青年,我当然是搞事业啦!今天反应过来,可能是受了近当代女性励志故事的影响,我当时所谓的搞事业,潜意识里可能是这样的,安娜离开上流社会,步入中产,找一份工作,最后在自己的众多追求者中找一位"合适的人"结婚,最后岁月静好。这看起来多么政治正确啊,多么符合生命诚可贵的论调啊!可是,如果真的这样,安娜还是安娜吗?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四):安娜好啊俄版安娜真的好T T 音乐剧对原著剧情还是做了很大删减和改动的,如果没看过原著可能会觉得有点跳脱,所以整体叙事稍弱。故事的重点依然在安娜和卡列宁、沃伦斯基的爱情,列文和吉娣的爱情,列文对农业的改革则削弱了很多。看音乐剧的时候我原著只看了30%,大概涵盖音乐剧前半部分的剧情,只能是尽量在不同场景里找出原著对应点;但是因为没看过原著后半部分,看到人物关系的改变时就自然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安娜和吉娣对唱部分真是看得我一脸懵逼...你俩怎么就产生共情了呢?除此之外其实整体的故事还算流畅,没有到生硬或者是完全看不懂的地步。 我其实很喜欢安娜自杀前戏中戏的表现,但对安娜死前的心理状态安排不是很满意。在我看来,安娜的自杀大体是两段爱情的破裂和社会上流阶层舆论的压迫造成的。热烈给予、无处安放的爱情被日渐冷漠的情人忽视、推开,放弃一切声誉名望、家庭孩子之后却一无所得,曾经要好的上流们无情的翻脸和无穷无尽的风言风语、指责辱骂。每一条都像不断加在她身上的重石,再也无法承受其重量的后果,就是在绝望和痛苦中走向死亡和解脱。帕蒂的歌声是压死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我很喜欢这一段:被上流指责的安娜无助又害怕,在她双手抱头窝在座位上啜泣的时候,帕蒂的歌声出现了。当第一个高音出来的时候,利刃一样的指责消失了,在场的所有人都屏气凝神。音乐、艺术、一切美好的事物,像阴间无尽的黑暗里突然炸裂开的强光,将安娜身边的所有想要伤害她的尖刃利爪和尖声嚎叫的恶灵化为粉末。是救赎和解脱,也是无尽深渊向她伸出的诱惑之手。当安娜听着歌声微笑着泪流满面的时候,我几乎也融入到了安娜的精神里,一起被震撼着泪流满面。 在这个版本里,决意去死的安娜是幸福的、带着笑容的,像一个精神恍惚的失意之人,在幻觉里看到了心中的天堂,于是纵身一跃,获得解脱。但我心里,死前的安娜依然是痛苦的,哪怕人已经躺在铁轨上了,她还在挣扎到底该不该结束生命。帕蒂的歌声应该只是指引她一条结束痛苦的出路,而不是让她觉得死亡是美好的。当然,小说中的描写是尽力写实,符合现实人物的心理状态;音乐剧则更诗意,对结尾处理地更加艺术也情有可原。 直到结尾之前我都不是很理解列车长这个角色的作用。他是全剧开场出现的第一个人物,也一直贯穿安娜的一生;但又不参与剧情发展中,只是像局外人一样偶尔出现在特定场景。直到结尾安娜卧轨自杀,我才发觉这个角色的设置之妙。像法罗朱一样提炼出死神的角色,这版音乐剧中的列车长冷酷又带着点对众生的嘲笑,作用正如他自己的唱词,象征着无可逃避的命运:"所有桥梁都已经焚毁/再无人为我们指点迷津/所有桥梁都已经焚毁/所有罪行都已经被宽恕/新生从此刻开始"。单程票的比喻非常巧妙。我们手握车票,坐上列车,却不知道这趟列车究竟是会匀速前行,带我们驶向幸福和美好的远方,还是将会从我们身上轧过,推向死亡的深渊。 三个主要演员其实我都挺满意的。虽然我想象中的安娜要更年轻一点,但是成熟贵妇版的安娜我也可以接受。安娜的每一种情绪转变,热恋中的单纯冲动,心碎时的悲怮,绝望时的癫狂,和决意去死时的坚定狠辣,每一次落泪和微笑都能牵着人的心。亚裔的沃伦斯基长相方面我并不是特别特别满意,毕竟安娜不美沃伦斯基不帅这个故事就发展不了啊...当然沃伦斯基和长相苦大仇深的卡列宁演技都很棒,所有主演都知怎么把带着泪花的亮晶晶的眼睛对准面前的镜头。两个男人在最后的对唱自省很耐人寻味,吉娣和安娜的相互照应关心非常温暖,尤其是当所有人都在指责安娜的时候只有吉娣一个人在劝阻大家、保护安娜。每个人的唱功都非常非常好这个就不用说了,安娜的每一个高音和二重唱都能把我唱出鸡皮疙瘩。 在看之前我还有点担心自己会不大习惯俄国歌曲,但令我意外的是,歌曲都非常入耳,旋律歌词都很符合剧情,热烈奔放。尤其是列车长的part甚至有点洗脑(可能是因为不断出现)。现在只想下载app每日循环/捂脸。服装和舞美奢华大气,非常有质感。从莫斯科到外省农村,再到命运终结之地的候车厅,大雪纷飞、冰上共舞,风吹麦浪、夜听虫鸣,车轮滚滚、汽笛长鸣,我继奥涅金之后再一次跪服于俄罗斯人决绝、悲怮、凄婉的美。一套又一套的古典服饰,可以上下左右滑动(和手写情话)的多媒体投屏,将近二三十人的群舞配角,只能让人感叹这个剧组真的好有钱(不是)。编舞...稍迷,舞会上的舞蹈还好,但农民跳popin的时候还是把我惊了一下,以及列车长的主题舞看起来也有点点困难。 仔细说一下安娜的衣服。在安娜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我想象了无数套她出场时震撼全场的礼服。在看到她仅仅是穿了一条黑色晚礼服的时候我还稍微失望了一下。但后来慢慢发现,黑色就是属于安娜的颜色啊。在压抑、僵硬的夫妻关系里,她渴望浓烈火热的爱情却始终得不到,只能在亲爱的儿子身上找到母性的慰藉。跟随沃伦斯基到乡下之后,她换成了农妇装扮。合身却不适合,她是贵族、是上流圈曾经的中心,口口声声说的我情愿我知足,只是掩饰内心的担忧、恐惧。她不是列文,在农务活找不到生命的追求和目标。安娜在与沃伦斯基吵架,决意去歌剧院看演出时,身穿的那条火焰般炽烈的大红色礼服,像极了追求爱情的她。安娜用尽了一生去燃烧,去散发内心火热的感情,甚至可以因此抛弃家庭、忍受流言,可惜这个有着火一般炽热纯粹的爱情的女人最终灼伤了他人,也灼伤了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敬仰,令人生畏,令人叹息。 每一次众人出现的场景都很耐人寻味。每一次舞会场景都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奢华糜烂,人前吹捧赞扬,人后流言蜚语。我不认为安娜真的属于这个圈子,她也不值得被社交圈里的人敌视排挤辱骂。她虽然是上流阶层中心,虽然是高官妻子,但她勇敢无畏,向往真实,向往自由,向往纯粹热烈的爱情。依然是那个难题,是循规蹈矩、压抑欲望,还是打破传统,追求自我?不被世人接受的爱情,若不能如尖刀划开世俗的缺口,便只能如流星在黑暗中闪出最耀眼的光芒之后就此陨灭。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五):美不胜收啊,官方 App 可组不同的声音卡司 10月01日一大早冒雨跑了出去,到 OmS 去观摩解锁又一个小语种音乐剧(人生苦短,我不再倔强地避开小语种,目前放开法德意俄这四大)。看了之后,感觉还挺喜欢,几天后早上又去二刷,还拉了个朋友一起去看。 音乐剧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根据托尔斯泰(Лев Толстой)的同名小说改编,这本小说和他的作者仅作为文学常识停留在我脑海,初中买过译林中译本,精装的砖头,放家里吃灰。至今没看任何原著,译本,影视剧改编等众多二度创作的作品。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人物的一丁点概念,无任何思想包袱和预期。 为了别人阅读和我自己写得方便,下面所有出现的人物我使用拉丁字母拼写。举例,我会打 Anna Karenina 而不是西里尔字母拼写的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西里尔字母我自己都没认全。把剧透和未剧透的内容用分割线分开。先上未剧透的观感。 全剧大致分为上下两幕,男主将女主带出国作为第一幕最后一场,Levin 田园戏作为第二幕开场。没有幕间休息,这在以往看宽街/西区大制作音乐剧、法剧都没有碰到过。所以全剧的常规演戏时间(不包括谢幕)并不长,只比两个多小时的商业电影稍微长一些,想象一下将砖头般的小说压缩成这样规模,一定会有主创们的取舍以及观众的些许不满。 开场的那多个 LED 拼版,巨幅场景变换投影,冒出来的火车头,各种华丽服装道具,让人由衷敬佩:这是一个壕情盖天的剧组,肯下血本砸舞美,预示这戏基本差不了。我第二天决定买票二刷的时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戏太美了,道具服装,LED 布景这些虽然是美的表层次,但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容我盗一下官网的剧照: 气势恢宏,但其实剧院并不算大 第一场戏,火车站,群舞算是一个惯常的音乐剧开场套路,第二场上来的大雪纷飞,花样滑冰表演,更是让人大呼高能。音乐剧的"热闹"是很吸引眼球的。 镜头拍到的乐队好像以管弦乐人数居多,实际伴奏里摇滚成分占了很大部分。最近接触类似风格的戏比较频繁,所以立刻让人感觉非常像法剧。下来后查资料,发现俄罗斯的音乐剧的确很大程度上师承法剧。这部戏的其中一位制作人就参与过很多法剧的制作。 前两场戏,几个主要人物登场,总体还算过渡平滑,女主在第三场戏里,一袭黑裙,在一束灯光下,以最惊艳的方式出现在所有人面前。虽然放映厅黑压压一片很安静,但我几乎可以感觉到周围人瞪大了眼睛,内心在惊呼,在叹息!女主的出场,舞会上和男主的一支舞蹈,实在是美不胜收,男主做出的一系列反应,舞会上众人对于男主做法的一些议论,将整个剧情推向一个小高潮。 接下去一段剧情就开始有些跳跃了。法剧的一些问题也出现在了这部戏里。雪中车站,女主终于第一次亮嗓歌唱。我看了两遍都没记住这到底是哪个火车站。(圣彼得堡?莫斯科?还是上一场戏舞会城市的车站……)男女主在一见钟情后,感情如何发展成这样一个小突破口,几乎没有任何铺垫,台词没有交代,让观众从女主的演唱中自行脑补。直接就给了一个设定,唱出矛盾心理后,紧接着男主赶到了,于是乎,一切居然就这么顺理成章了。另一处我感觉明显跳跃的戏,就是第二幕女主哥哥领着 Levin 夫妇拜访妹妹的庄园。也是毫无征兆,看了一会儿对白我才明白男女主感情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这里我得避免剧透),观众自己想象、补全这其中的缘由,过程,看第二遍时,才发现上一场女主哥哥邀请 Levin 夫妇去妹妹庄园时,已经在台词里暗示了一些信息,但多数观众只看一遍啊!没法注意到所有的台词细节,台词就一两句话带过了。 可能因为近来频繁接触法剧,一下拔高了我对音乐剧单曲的要求,看的过程中,一直到结束走出放映厅,感觉戏里没有能超过 4 句我能哼出来的曲调,或者歌曲。一句歌词,连着重复唱两到三遍的现象很多,看着略有些别扭。看第二遍后,网上视听了一些片段,这种感觉稍微缓解了一些,风格毕竟不太一样。法剧总体以流行音乐风格作为主打,所以有完整的主歌,副歌,经常是两段,歌词信息量要大得多,消化起来要更吃力。 几首歌里,印象深一些的,几乎都是节奏感强烈的合唱,比如开场,还有谢幕唱的,好像是"火车奔向——幸福"(大概这个意思)。再比如,女主火车站接家人后的那场聚会的戏,几首合唱听起来都非常干脆爽快。有时候听这些合唱,让人回想起苏联革命歌曲的那种气势。女主的唱段不少,但给人留下印象的多是感情和精湛(几乎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演技。如果要我哼出曲调,看了两遍只能记起一点点。没有脍炙人口的歌和曲调,这剧流传起来有难度啊。 这几天搜视频和片段,仔细回忆,发现整部戏我最喜欢的唱段,就是 Vronsky 母子和卡列宁夫妇在第一幕各自家里的四重唱,看了一下官方的手机 app,这首歌的英语歌名,好像是 War and Peace(不对请指正,这名字,老托的另一本书)。前面是两家人的宣叙调来作为导引,两家人各自的警告发出后,引出这首歌,旋律紧张不安,像是命运的关键时刻,又像是进行曲那样激昂,暗示了主角们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四重唱有高低声部,有唱主要部分的,和声在回荡,可能是全剧听得最爽的一首歌了,就是有点短。仔细听会发现,在最后谢幕开始时,演奏的就是这个 War and Peace 的 reprise,演员们一个个上来的节奏都很快。这段不仅音乐和歌好听(曲调上头的那种),个人认为,也是整部剧最精彩的戏份之一,情绪经过对白铺垫,变得紧张,又转向柔和深情。在 LED 盛行的戏剧舞美时代,这场戏用了比较传统的平行对比手法,将两个不同的空间并联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背后各自的家门即使依然是 LED 效果,但是造型精致又互不相同,形成有趣的对比。其它独唱,对唱,合唱的部分好像都没这个让我看得紧张激动,可能也是因为这个集合了整部戏最核心的戏剧冲突。 几个角色唱和演的点评 官摄的这版卡司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满意,上官网会看到,大部分主要角色都有平行的 B 卡,女主现在有三版不同的女演员。有机会可以多查一下,或者去现场观摩不同的卡司组合。千万不要被官摄先入为主,觉得官摄的一定强——这是很多票友多年看剧的经验。 列车长 对官摄版还挺满意,将严肃,诡异都演了出来,就是开场舞那设计得……有点尬。一个贯穿全剧的重要角色。 其余配角除了男主他妈,有印象的就是一位公主: rincess Betsy 官摄版这个角色演员的长相很有特点,我觉得她噘嘴 blablabla 的样子挺有意思。 这个角色就是东窗事发后,在 Karenin 家给 Karenin 出主意的那个女的。之前有一场社交的戏是她作为群演的领唱,赛马也有她在。 Kitty 不熟悉原著,她出来时都以为是女主呢,形象甜美,录像给了很多面部近景,妆化得不如女主,稍显老。通俗唱法,演唱无过也无功,声音其实没什么特点,和女主的二重唱,个人感觉两人都比较……吃力。表情和肢体动作,表演,都很自然放松,角色完成度高。看一些相关资料,视频,她从首演一直到现在扮演这个角色。官网上还有一位 B 卡演员,剧照上的扮相看着更年轻一些。 这个角色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善良,同情与宽容。性格特点和自己爱人确实非常般配。 Levin 由于开头两人都先后出场,所以也以为他是男主,其实作为副线的男主,听说在托尔斯泰心里,那是妥妥的平行男主。官摄版 Levin 是全剧男角色的颜值顶梁柱,表演也很有激情,但是唱功稍弱一些,没办法,另外两个男主都是男高音,只有他是通俗唱将一枚,唯一一首单曲,我个人感觉有个高音他疑似唱劈,音色什么的也比较平庸。 Karenin 官摄版演这个角色的,明显是一位男高音,形象还挺……温柔,看着像老好人。整部戏对这个角色的塑造,感觉很可怜,基本做到仁至义尽了。除了比较气恼之外,没太多表演空间。这忍气吞声的样子,够倒霉的。这个形象据说和原著有不少差别。 Vronsky 很多观众,包括我,一开始都感觉亚裔面孔显得有些违和。听说原著里这个角色应该是年轻,英俊,潇洒。可官摄版的这位演员脸上的皱纹,还那么严肃,是有些不搭。感觉这位演员很眼熟。前几天碰巧在法罗朱的 06 年俄语版视频里看见他年轻时的模样,好像是扮演 Benvolio,顺带听了俄语版 Les rois du monde。他的唱功还是非常扎实浑厚的,应该是男高音,几个高音很稳。 Anna Karenina 扮相和整部戏里的表演,真的可以惊为天人,开场的黑裙,最后出现在歌剧院的那身服装,太美了。如此精湛的演技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转述了。查了一下演员的履历,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太多声乐的背景,确可以逆袭胜任音乐剧表演。现在是影、视、剧三栖明星。美丽,成熟,温柔,大方,激情四射,收放自如……能用来形容优秀演员及其表演的词都可以用在她身上。真个是火一般的热情,又如此优雅。去看自己的孩子,还有最后歌剧院座位上的那场戏,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现场表演!最美的镜头基本只属于女主一个人。 稍微有些薄弱的环节,在唱。其实嗓音特点不是很突出,虽然完成大部分唱段没有什么问题。声线天赋一般,配合感情完成戏份无大碍,但声音的共鸣和层次感都不强。 多组平行卡司 卡司不仅只有官摄里的那批人,还请注意,女主更是配备了平行的三位女演员。我看了一下 B 站这剧的官方首演纪录视频(B 站这个视频编码:av7059354),另一位平行女主 Valerie Lanskaya 虽然只在视频里只唱了一句,但我个人感觉嗓音条件也许更胜官摄版的女主,扮相那的确是官摄女主最美,这不得不承认。男主的另一位演员,Dmitry Ermak 比官摄版亚裔男主年轻,也更英俊一些,他同时是俄版《剧院魅影》的男主(见 av32501265),也是一位男高音,声线漂亮华丽。他这版男主的全剧 Tou Pai 视频,B 站:av35358060。 (关于男主卡司的信息,我这里参考了微信"摇滚雨果"公众号上的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uj9bYnB0nQP_7EIXYQHiqQ) 官网列出了所有平行卡司的扮相剧照。从平行卡司,A/B 角设置就可以看出来,主创团队将注意力关注戏本身,并不是特别热衷推明星卡。一个角色如果多一个实力相当的人员配置,全剧就多了一个保障和后备力量,一切为了保证现场效果。这点和法剧的做法就不太一样,多数法剧通常倾向于推明星卡,主角一般是单卡,配备可以胜任多个角色的替补演员,巡演的话,考虑到舟车劳顿,保持主力的状态,也许会适当使用轮换。 ===细===长===的===剧===透===分===割===线=== 一些疑问 女主去莫斯科找 Vronsky 唱的那首歌,开头唱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沃伦斯卡娅",除了希望自己有名分之外,俄罗斯女子改嫁的姓名问题,还没弄清楚是什么样的情况。了解之后可能会对这首歌有更深的理解。已经搜到好几个视频,看到女主客串电视节目,还有其它演出时,选择唱这首歌,应该有深意。 人物刻画 由于是二度创作,因此很多看过原著的观众都提到,音乐剧由于时长原因,塑造人物的深度有限。主创甚至有意无意剪掉对于人物本性相当关键的戏份。比如,Karenin在戏里像是一个老好人,但看过原书的人认为这个人物并非如此完美。 戏里似乎更关注女主追求爱情和现实社会的矛盾,没有去丑化和矮化男主和其他角色,作为悲剧,好像没太多展示人性黑暗面。 ===细===长===的===剧===透===分===割===线=== 官方手机 app(苹果 App Store 有,安卓不知道) 第一遍看完最觉得不过瘾的地方莫过于曲子不上头,想试着去找该剧原声 CD 听一下,找点感觉。搜索引擎,Amazon 上都没搜到相关信息,上官网(https://karenina-musical.ru/en/)去找,才知道这剧人家不出首演版录音室或现场的CD,而是出一个官方 app: 苹果 App Store 上的官方 App,听歌用的 国内需要 ke xue 上网方能访问所有正常功能。¥50 就能解锁全部歌曲,个人感觉相当划算(考虑到 RMB 这些年的膨胀,那点可怜的购买力,划算指的是能听即可,无损党请绕行)。这个 app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功能,莫过于你可以手动换卡: 可自由组合平行卡司 选择让你自己满意的声音卡司,非常应景,适合音乐剧的一个神奇功能,虽然只限于官方卡司。 自己组声音卡司 官网和订票信息 官网再次让我感叹制作方对这部戏国际化的重视。英语介绍,订票信息(没错,还在演),卡司介绍没翻译,但都点给了你人头和照片。虽不全面,但够用,已经非常友好。对比一下简陋又没有英文界面选择按钮的法罗朱官网,虽然自诩法语高贵,但你们罗朱剧组好歹经常有国际巡演,不考虑一下? 今年剩余演出排到了 2019 年 11 月,半个月时间一周 8 场,然后隔两周再继续演。由于存在平行卡司,目测 A/B 角按照演员档期分配演出任务,所以抱定想看官摄女主的朋友,最好还是关注一下演员的官网,上面有她的行程:http://www.ekaterinaguseva.ru/。一楼 stall 前 6 排的票价才 RUB 4300,按汇率折算,连如今国内音乐剧中轴前排票价的一半都不到。我都不想说什么了,这么壕的剧组,票价还如此亲民,我们的生活水平对于俄国佬就是彻底发达国家?没去过,不知道。关注单机游戏的都知道 Steam 的俄区那是绝对的价格洼地。 所以到底是直接飞莫斯科看,还是等以后国内引进,看巡演,还得斟酌一下。我个人认为论演出质量的保障,飞过去到人家的主场去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可大伙未必有这个条件。 其它相关版本 这并不是原著小说第一次被搬上音乐剧舞台,宽街也排过一个英语版,由于近期懒得弄 ke xue 上网,所以没去仔细查到底反响如何。找个机会试听一下原声: 百老汇版 站上还看到一个音乐剧的日语版(参见 B 站:av9724430)。 目前俄版 Anna Karenina 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海外不同语言的制作,去年韩国引进排演了这部戏的韩语版,微博上看到了列车长开场舞,被逗乐了。韩版基本完全照搬俄版,这是 B 站的发布会 showcase 表演:av53990182。另有一个press call,各个重要片段官摄:av54086869 关于莫斯科轻歌剧院(Московский театр оперетты) 对他们不太了解,查了些资料,他们排过其它音乐剧,最出名的,当属根据法国小说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改编的音乐剧 Монте-Кристо (《基督山》Monte Cristo,安娜·卡列尼娜官网底部有链接),即俄版的《基督山伯爵》(强调俄版,是因为音乐剧还有一个德版: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26944837/,请德奥坑里的指点一下)。听说此剧曾来国内,到上海巡演过。 另一部有一定影响的,是一部俄国历史音乐剧 Граф Орлов(CountOrlov,这部戏豆瓣上的主页: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34846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