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法正,如果法正不早逝,或许三国的战局可以改写。 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卒。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 建安25年,法正45岁的时候,就因病永远的离开了刘备,因为法正的死,刘备也是鼻涕眼泪一大把,太心疼了。 建安二十五年是公元220年,相距夷陵之战还有3年时间,距刘备托孤也只有3年时间,当然因为夷陵之战的打败,才导致了刘备无脸面见江东父老,也可能走到了白帝城处走不动了。就在白帝城托孤了。 一、夷陵之战的影响 也是因为夷陵之战,三国之势才最终形成,夷陵之战前三国的局面是曹魏和蜀汉处于优势地位,而东吴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经过夷陵之战,蜀和吴力量相对均衡,形成了一强二弱的局面,也导致了蜀汉政权从此之后元气不能恢复。 夷陵之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蜀汉实力大减,兵力,物资,将领的损失,导致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物资的损耗导致蜀汉的财政空虚,诸葛亮花了5年的时间,才将蜀汉的元气稍微恢复一些,勉强达到出兵的局面。 二、若法正不死,则可阻止这场战争,最差的也是全身而退 夷陵之战前,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至大败而归"。这段话其实就表明了,刘备对法正和诸葛亮的态度,在出战前蜀汉一帮大臣都劝过刘备,没用。但是只要有法正在的话,这场战争或可避免,最差的也是可以全身而退。 为什么法正这么牛呢,是因法正是刘备的心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事件去看,在汉中之战时,刘备战况不利,法正劝说刘备退却,但是刘备不退,要死扛到底,法正看后,没说什么,自己直接帮主公挡箭,刘备看后赶紧拉上法正退下火线。 《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裴松之引注: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法正也是一个好恶分明的性情中人,可以说是睚眦必报,很多人不满意,就告状到诸葛亮那边去,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是:"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完美程度。就是这么刚正不阿的人,此事却回答的是"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这也就说明了法正在刘备心中的位置。 三、如果蜀吴议和会怎么样 如果刘备当时听从群臣的意见,和东吴议和,因为东吴一直惧怕蜀汉,此时议和刘备会占大便宜,包括战略战术上的布置都会大有优势,议和之后,刘备一心一意的进行北伐,成功几率应该还是很大的,可以北上进攻关陇地区,将关陇地区巩固后,人心稳定后,再东图长安和潼关,这个战略规划一旦达成,三国归晋的局面应该可以被改写了。 所以一个人影响了一场战争,一场战争影响了国家的兴衰,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