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上第三前臼齿(P3),从左至右依次为咬合面、颊侧和舌侧视图(邢松供图)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上第三前臼齿(P3)咬合面(左)和颊侧面(右)形态特征(邢松供图)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和县龙潭洞和县直立人化石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生活在距今15-41.2万年前,在分类上代表一种进步类型的直立人,其系统位置与较晚的周口店直立人相当。和县人化石也一直是研究东亚直立人演化的重要材料,自和县人化石发现以来,学术界除对人类化石的年代一直有争议外,对和县人类化石形态特征以及相关的演化也存在不同的认识。 2012年7月,安徽省和县博物馆范小筱等在和县博物馆整理馆藏化石标本时偶然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化石,并确认这颗牙齿与其他和县直立人化石发现于同一时间和同一地层。新发现的和县人牙齿为上颌左侧第三前臼齿(P3),牙齿保留有完整的齿冠和靠近齿颈约6毫米的齿根远中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和县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尺寸、传统形态描述和几何形态测量三个方面对新发现的这颗和县直立人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颗牙齿处于中国直立人总体变异范围内较原始的一侧,与周口店直立人相比,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和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颗P3部分形态特征较原始,这与和县人头骨形态特征相对周口店直立人进步的趋势相反。最新一期的《人类学学报》(第32卷第3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新发现的这颗牙齿及其他和县直立人化石对探讨东亚地区直立人的起源和地区性差异具有重要意义。#p#分页标题#e# 研究人员对这一颗新发现的安徽和县直立人上第三前臼齿(P3)的尺寸、形态特征、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进行了观测,并与世界范围内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P3齿冠尺寸较大,同一地点还发现了另外一颗尺寸较大的P3,两颗牙齿基本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标本中齿冠尺寸最大的,显示其较为原始的一面。在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上,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表现出与世界各地其他直立人的一致性,但齿冠颊侧面显著发育的近中纵向沟将这颗牙齿归入到了亚洲直立人的变异范围内,与非洲和Dmanisi直立人有显著区别。 据研究人员介绍,中国直立人P3在齿冠尺寸、横脊发育与否、颊侧面近远中纵向沟发育程度、齿根数目、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这些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演化变化趋势的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和县这颗牙齿处于中国直立人总体变异范围内较原始的一侧。与周口店直立人相比,新和县直立人这颗牙齿由于无横脊,所以在原始性上不及周口店直立人(PA67)。但和县直立人另外一颗P3 (PA832)有连续的横脊,所有在该特征的原始或进步性上,和县直立人与周口店直立人相当。新和县直立人P3的颊侧近中侧纵向沟显著发育,比周口店直立人标本稍原始。此外,和县直立人的两颗P3的齿根数目为2-3,由于3齿根的P3目前只出现在南方古猿、非洲早期人属、印尼早期直立人和非洲早期直立人标本中,所以在齿根数目上,和县直立人要比周口店直立人原始。 文章通信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邢松博士说,"以往研究表明和县直立人头骨表现出若干较周口店直立人进步的性状,所以其系统演化位置与较晚的周口店直立人接近,然而,这一观点没有在本文的研究中得到证实。相反,和县人直立人P3部分性状较周口店直立人原始。 #p#分页标题#e#如果发现的和县直立人头骨和牙齿来自生存在同一时代的人群,那么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演化状态是不同步的,至于这一现象是否可以从其他类别牙齿的研究中获得证实,需要将来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和县直立人这两颗牙齿相互之间在形态特征上差别较大,如果这两颗牙齿来自生存在同一时代的人群,那么该人群内部表现出来的较大的形态特征变异对研究中国其他直立人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