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祖山上寻访远古火花


  人祖山的"伏羲观天"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山西吉县,走进位于吕梁山脉南端的人祖山,登上人祖主峰,拜谒山顶的伏羲庙、娲皇宫。娲皇宫坐北向南,建于高处;伏羲殿坐东向西,地势比娲皇宫略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说,供奉女娲、伏羲的两殿同处一庙,却坐向各异、地势高低不同,如此建筑格局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文化专家徐同说,两年前,考古专家在女娲塑像下面发现了盛有6200年前遗骨的木函,掀起了女娲遗骨的学界争论风波,有肯定、有质疑,一波三折,最后尚无定论。但是人祖山文化是最早最光亮最活跃的文明火花之一,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同。
  考古与寻根
  人祖山,以山顶祭祀女娲和伏羲而得名。据不完全统计,山中历代庙宇约达200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
  一些专家、学者以考古实物为依据,以典籍记载为佐证,以传说和民俗为参照,经过长期的考证与研究,认为晋南是中华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带,位于这一地带北部的吉县人祖山,则正是中华文明起源最早、最核心的"主根"发祥地。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发现了位于人祖山南麓的"柿子滩古人类文化遗址群",震动了考古界。考古专家在一个岩棚下,发现了两幅用赤铁矿绘制的赭色岩画,一幅裸女图,一幅鹿龙图。根据专家们的考论,这幅裸女岩画是生活在柿子滩的先民们,对一代代女娲形象及其功绩的图像记载。2000年,专家又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式调查和定量阶梯式探沟发掘,发现了距今2.5至1万年间多个层面的古人类活动遗存。这里有相对集中的旷野类型用火遗迹300余处,同时出土了30件石磨盘、石磨棒和多种石器、骨器与蚌壳饰品。专家认为,柿子滩文化是我国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史前时期。#p#分页标题#e#
  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认为,相对安定的生活,使柿子滩先民认识到血缘维持的族内婚无法保证部族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于是开始了婚配改革,从族内婚走向族外两合婚,继而又推进到族外对偶婚。特别是东夷部族为躲避严寒气候而代代南迁,来到人祖山地域,与当地部族融合后,把族外对偶婚又推上了一个更高阶段——族外专偶婚的产生。族外专偶婚使得古人类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加快了人祖山人进化的步伐,产生了现代意义的家庭,形成了当时社会的基本劳动单位,构成了后来民族形成的最初血缘基础。
  遗址与传说
  《吉县志》中有这样的描述:人祖山周围曾有7座北极庙,在北房村还有一座我国大陆唯一的北斗七星庙。文化考证者发现,将七座北极庙原址用线连接起来,恰如天上北斗七星连线而成的勺子图形。据此,有学者推断,这些遗迹、文献和考证说明,远古先民们为了发展刚刚创始的种植活动,求得更好的生存条件,而在人祖山一带从事立竿测影、观天测斗、构想历法等活动。
  在人祖山地区,还有多处传说中的伏羲观象台(画卦台)遗址;流传于民间的伏羲画卦的传说,以及最近发现的一册观察南斗六星位置以预测来年农事吉凶的手抄本《观秋夏》。有专家提出,人祖山可能是中华天文历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万年前人祖山人就开始了查看天象以知农耕的观测活动。人祖山人认识到太阳、月亮和星斗的位置变化与地上的气候转换有关,而农作物的种植、生长与收获又与气候有关,在特定的时间里,观察南斗六星与月亮的位置关系。他们不仅从立杆测日中发现了时间与节令的轮回规律;从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的位置变化中发现了冷暖节气与阳光雨水同农耕、畜养的密切关系。#p#分页标题#e#
  万年前的人祖山人还没有"神"的概念,但却具有浓重的万物有灵观,逐渐形成了各种名目的祭祀行为。专家们认为,祭祀活动是远古人祖山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共同的信仰与精神寄托,成为他们子子孙孙传递不断的传统。这种祭祀观念一直流传至今。
  2010年,有文化学者提出了"人祖文化"这一新概念。所谓人祖文化,即人类在创造婚配生育、定居用火、农耕畜养、观斗测日等新的生命延续方式、生存条件,形成新的认知意识的进程中所积淀的史前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保护与传承
  人祖山上,满是原始次生林,树木茂密,久无人烟,像一块静谧的处女地。记者在密林中穿行,差点儿迷路,有时脚下甚至就没有路。吉县县委的同志介绍说,早年从教的耿世文先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听闻人祖山的概况,便到人祖山进行实地考察。他被人祖山美丽的原生态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所吸引,最后大胆地决定,把自己后半生的精力和财力用于对人祖山的开发和宣传。耿世文说,人祖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那都是曾经的辉煌,这一切都是沉默在那片茫茫林海当中的过去时,要想把这些历史、这些故事重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必须要还原和恢复。
  据了解,近年来,吉县对人祖山的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进行了精心保护,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论证,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同时,保护与开发并重,力求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的融合与升华。
网站目录投稿: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