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两个老物件的记忆


  吹火筒
  "吹火筒",对于现在而今眼目下的七零后及以后的人来说,这个名称是一个非常非常陌生的东西。而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而言,却是一个煮饭时常用的司空见惯的物件。
  我记得,一般情况下,吹火筒是用那老一些的一种农村里叫"硬头黄"的竹杆,将那竹中间关节打穿,然后再把那竹筒两头的稍大的一头加以打磨,以免使用的时候把人嘴巴划破了。
  吹火筒的长短因人而异,长的大概会有一米左右,短的大概也有七十公分左右,但前提是用起来方便。
  吹火筒的作用是农家人在做饭的时候,因为那时候烧的谷草和麦秆之类的东西,有的时候也烧硬柴木,同时也有的时候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更没有硬柴木甚至谷草麦秆做饭时,还会烧一些湿的东西。由于谷草和麦秆特别是湿的东西,在那土灶内燃烧时缺氧因而往往使整个做饭的房屋内弥漫着仿佛让人窒息的浓烟。
  这个时候就到了可以发挥吹火筒的作用的时候了。烧火的人先是用一根掏火棍,把灶里的直冒烟的柴禾什么的东西中间掏出来一个空间,因为常言道"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嘛。然后烧火的人把那吹火筒伸进去对着那火中心处的空间,鼓起嘴的两腮使劲地吹,其实就是送一些氧气进去,灶里的柴禾什么的东西就会燃烧起来。
  当然,使用吹火筒也是有技巧的。操作吹火筒的时候,换气时千万不能够仍然将嘴吸在吹火筒上,否则那灶里的烟和带着火星热烫的柴禾灰就会吸到嘴里来烧着吹火的人。所以在用吹火筒吹火换气的时候,要将嘴巴离开吹火筒,把头掉到另外一个方向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再接着使劲地吹。
  有经验的老人做吹火筒,会把贴嘴的竹杆子那一头的洞孔做大一些,而伸进去对着灶里的那一头竹筒的洞只做成老拇指一般大小,从而可以防止因操作失误造成烟和火灰倒吸伤了吹火的人。同时,在做饭用吹火筒时,旁边还会放一个装上水的碗呀什么的,如果吹火筒使用的频率高了,就把吹火筒放进水中去湿浸湿一下,免得把吹火筒烧燃着火了。
  如今,每当我看到农家小院门口的煤气表时,都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曾经鼓起两腮用吹火筒吹火,灶中被吹火筒吹燃了的火把烧火做饭的人的脸映得通红通红的场景。
  现而今,农家做饭不是用煤气至少也是烧煤块或是蜂窝煤了,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人们的生活在渐进中不断地提高了。使那吹火筒永远不会再现地成为了过去式的故事!
  吊水壶
  "吊水壶",也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家经常见到的一个东西。尤其是在四川盆地的农村,几乎各家各户的灶前都有这个设备。
  那个时候的农家,家家户户都是土灶烧柴禾做饭和煮猪食。为了达到既节约又有热水用的目的,于是便在那土灶口的上端,从那灶房的"梁"或"走水"也就是房屋上的一根木棒,系吊下一条麻绳,然后再拴住一根树枝做的一块钩吊至在灶口的上方后,把那大小能够装七、八斤水,一个烧制的土陶壶挂在钩上,让做饭烧从灶内冒出来的余火或热气将壶中的水烧热,用来洗脸洗脚。
  家境好一些的人家,如果烧的是木头树桠之类的硬柴禾,甚至还可以将那吊在灶口上的壶里的水烧开,因而有时候还可以喝上开水。
  那吊在灶口上的壶,用久了之后,颜色全部都是墨黑墨黑的,也就是四川人常说的"黢黑"。所以每隔一段时间,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要把那"黢黑黢黑"的吊壶取下来,拿到屋外去用一根竹片轻轻地将壶底那厚厚的一层"锅烟子"也就是灰垢刮掉,免得那铜钱厚的灰垢附在壶底部,做饭时的冒出来的余火及热气把那壶中的水烧不热。
  有时候,我觉得老百姓的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为了节约,在土灶口吊挂上一把土陶壶,利用做饭时灶里的冒出来的余火与热气烧热壶中的水,虽然不是什么科技发明创造,但是那点点滴滴节约到精致的生活细节,让人觉得真的是一种善于生活和良好生活习惯的积累。
  有道是集腋成裘,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网站目录投稿: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