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叶教授二


  二、汉字与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及其传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河洛文化。河,指黄河;洛,本作雒,即洛水,河、洛在今河南洛阳附近交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洛文化可看成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且与文字的关系至为密切。
  1、关于河图、洛书的文献记载。《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东序,即东墙。据说河图是最早的地图,所以能画在东墙上。河南省洛宁县洛河岸边的西长水村旁有"洛出书处"古碑两通。《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明春秋末年的管子、孔子也曾听到过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
  2、河图、洛书究竟是何物?《尚书·顾命》孔安国传曰:"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又曰:"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龟背,有数至于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据此看来,河图与洛书不是一时一物。河图是伏羲氏所画的八卦,洛书则是夏禹治水时用的地图的雏形,可能与数有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五代时的道士陈抟所传,后来朱熹收在《周易本义》中,此后便流传开。
  3、关于河图、洛书的性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河图、洛书,只是些用黑点、白点和线条连成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布列很特别,表现出某种数的关系,没有文字说明。这就使河图、洛书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成为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朱熹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横、竖、对角三个数字相加,皆是十五。
  根据朱熹《周易本义》所列的河图和洛书以及对河图、洛书的解释,河图的图式所表示的正是空间方位之数。而洛书所表示的正是一张符号化了的魔方图,它的实质乃是宇宙间客观存在的某种数关系。在本质上,它们都是先民对空间方位认识的结晶和符号化。先民对空间方位的认识,是和对数概念的认识同时形成的。就河图、洛书所表示出来的空间方位关系以及数的这种恒定关系来看,可以说,数是最高形式的哲学。因为它是先民对宇宙空间关系认识的最深刻而又最简洁的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引自李立新《河图洛书与汉字起源》,《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
  [2]参阅南怀瑾《易经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5~10页。
  [3]《论语·述而》。
  第四讲 汉字与古代天文知识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在宇宙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地球上,经历若干万年的蕴涵化育,出现了一种年轻而又伟大的生灵——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一步一步地由蒙昧到野蛮,再由野蛮过渡到文明,逐渐地成长、成熟起来。人类虽然生活在茫茫宇宙之中,然而并不了解它、认识它。生活在2300多年前的大诗人屈原,曾仰天发问道:"天何由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于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1]这一切,究竟是谁在主宰?
  《淮南子·天文训》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始。太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抟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抟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这是关于天地形成及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
  早在殷代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天文现象的记录了,著名的鸟星卜辞就很有说服力。古文字中的一些与天文现象有关的字,它们凝结了先民对古代天文现象的缜密观察与深刻认识,是先民有关天文知识的伟大结晶。
  日:在天地万物之中,惟日和月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也最早被人们所认识。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就有不少以日月为纹饰的图案。那些图案,体现了原始日月崇拜的观念。先民们曾一度认为,日中有一只神奇的三足乌,月中有一只蹲踞的蟾蜍。《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qún)乌,而月中有蟾蜍。"许慎《说文解字》:"日,实也,大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甲骨文、金文日字就象圆圆的太阳之形。中间的一,指明日是充实的气体而不亏损,永远发光。
  月:月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也很密切。白天结束,日落以后则主要靠月给人类带来光明。月亮大多数时间都是不圆的,而且月光又不如太阳那样强烈。《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先民认识到,月和日一样是永存的。因而造了个"亘"字,在象征天地的二之间或从日,或从月,而有亘古、永恒的意思。
  朔:《说文》:"月一日始苏也。"东汉刘熙《释名·释天》:"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逐渐认识到,从太阴月的初一这一天开始,月又将复苏,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天叫朔。人们还发现,从月圆到下一次月圆时,所需的时间和两朔之间的时间正好是相等的,这样的月就叫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时间是29.5天,一般叫平朔月。
  朢(望):《说文》:"月满与日相望,从月从臣从壬。"朢字就像人站在地上望月之形。朔指日月交会的一日,望指月满与日相望的月相,也是月圆的时候。朔望月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形成的时间概念,所以又叫太阴月。
  冥:《说文》:"幽也。从日六,从冖。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冥也。冖亦声。"这个冥字反映出先民已认识到月从十六日以后就开始由圆变小,光亮也变暗了的现象。这个字也说明先民在造字时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日代指数十。
  朏:《说文》:"月未盛之明,从月出。"《释名》:"朏,月未成明也。"月未盛之明,一般指月初出时的月光,初三前后。朏,读(fei)。
  霸:《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声。《周书》曰:‘哉生霸’。"《释名》:"霸,月始生霸然也。"霸然犹勃然,勃是兴起的样子。月始生霸然,也就是月光开始明亮的意思。此时应是初九,而不是初二或初三时的月光。
  弦:《释名》:"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月相分上弦、下弦,上弦是月之初九,下弦是月之二十三日。
  晦:《说文》:"月尽也,从日,每声。"《释名》:"晦,月尽之名也。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晦,指一点也看不到月的日子,指太阴月的二十九或三十日。
  蚀:《释名》云:"日月亏曰蚀。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也。"这也是比喻造字。
  有:《说文》:"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日、月蚀现象,在古人看来是不宜有的,所以就造了个从月又声的"有"字。这表明古人已认识日、月蚀的道理。
  亘:《说文》:"恒,常也。从心、舟在二之间,上下心以舟施恒也。古文恒从月。"二,是天地两种宇宙生成物的象征符号,上一横象征天,下一横象征地,月在天地之间,正是亘古、长久之义。后来加心旁,便成为恒字。《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古诗唱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2]其他月相字还有朓、肭,因为不常用,所以就不解释了。
  西周初期,根据月相的变化产生了几个月相词语,用来纪时,这叫观象受时,也是我国西周时期所特有的天文知识。西周金文里这几个月相词语为:初吉,月初见为吉,相当于初一朔;既生霸,既,已也,霸指月辉,相当于初九,上弦月;既望,十四日日落前夕,日月在西东天际遥遥相望,因而指十四日;既死霸,死指月色暗淡无辉,像死了一样,毫无生气,相当于二十三日,下弦月;方(旁)死霸,旁是依傍、紧靠死霸之日的意思,相当于二十四日。[3]
  晶:夜晚,除了一钩弯月以外,夜空中还有星星。《说文》:"晶,精光也,从三日。"所谓精光,是指夜晚灿烂的星光。甲骨文、金文晶字就象天上的繁星之形。星,《说文》:"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从生声。一曰象形。""星"是从晶字分化出来的字。晶字是象形字,星字是后造的形声字。
  参:《说文》:"参,商星也。从晶。"甲骨文、金文参字上象繁星,中为人,下像星光下的人影。读shèn,古代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晨:《说文》:"房星,为民田时者,从晶,辰声。"辰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的房星之尾。辰星,晨时位于东方最亮,所以又叫晨星。有时专指水星或金星。一日之农事,始于晨时,故古歌谣《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正是先民生活的写照。晨字本从晶,后省作从日。
  陨:《说文》:"从高下也。从阜,员声。《易》曰:‘有陨自天’。"这个陨字,在古代主要是指陨石而言的。《左传·庄公七年》:"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这是记鲁庄公七年夏天某个晴朗的夜空,忽然下起了陨石雨。
  岁:《说文》:"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岁星又叫木星。木星在黄道带里岁行一次,一次,即一宫,十二年而星终一周天,故称之为岁星。实际是11年又315日,即11.8565年岁星运行一周天。由此可知,早在夏朝或夏以前,先民就已发现木星的运行规律了。岁字之所以从步,岁星行于天,犹人之行于地,故岁字从步;步,行也。这是模拟人的行为造字。
  斗:斗本是古代一种量器的象形字,象勺,有柄。由于天上的北斗星的形状与斗很相象,所以人们就称之为斗星,或北斗。北斗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与季节的变换相一致。斗柄所指的辰叫斗建。就是说,根据北斗星斗柄运转的指向,可以确定具体的月份。《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古代常用"斗转参(shēn)横"表示天色将明。人们又用"斗转星移"来比喻时间的变迁。北斗星运行是逆时针旋转的。
  与天文知识有关的气象字,如云、雨、风、雷、电(神)等,这里就不再分析了。
  先民根据长期观察和所积累的天文知识,从而制定出一套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历法。见《尚书·尧典》。关于古代历法方面的资料,除了《尚书·尧典》以外,还有《史记·天官书》、《汉书·律历志》等。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是相当发达的。这是先民创造的一笔丰富而又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使之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屈原:《楚辞·天问》。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
  [3]叶正渤:《〈逸周书〉与武王克商日程、年代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第五讲 汉字与古代地理知识
  我国历史悠久,在汉字和古代文献中有相当多的地理知识。例如,
  地,许慎《说文解字》:"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刘熙《释名》:"地者,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岛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所谓地理,就是地之纹理,也即山陵川泽之分布与地势的走向。古代中国的地理知识,有九州、四渎、四海等概念。
  河,《说文》:"河水,出塞外敦煌昆仑山,发原注海。"古代的河,特指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那是因为,黄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同时也蕴育了古老而又悠久的中华文化。早在殷商甲骨卜辞里,就很多祭祀黄河的记载。例如,
  丙子卜,宾贞,嬖珏 河。 《铁》127.2 武丁时期
  尞于河,一牢,沉二牢。/ 尞于河,一牢,沉二牢。 《前编》1.32.5
  殷人迷信,不仅经常祭祀河,而且还向河、岳求雨。
  丁 巳卜,宾贞,尞于岳,亡灾。 《前编》1.51.1
  一、关于九州
  州,《说文》川部:"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说文》所收古文州字,正象水中陆地之形,说明当时中国范围内有九处地势比较高的地方。
  《尚书·禹贡》大序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蔡沈《书经集传》:"方洪水横流,不辨区域,禹分九州之地,随山之势,相其便宜,斩木信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与其川之大者,以为纪纲。此三者,禹治水之要,故作书者首述之。"这就是说,九州是大禹根治洪水以后,根据高山大川的地形、地势而划定的。
  1、冀州:《说文》:"北方州也。"《尚书·禹贡》:"既载壶口,治梁及岐。"壶口,山名,在今山西吉县南;梁,即吕梁山,在山西韩城县西;岐,山名,蔡沉说,山西介休县狐岐之山。王鸣盛《尚书后案》说:"壶口山上连孟门,下控龙门,当路束流,为河之扼要处,故禹首辟之。"《释名》:"冀州,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冀州之地望,以今河北省范围为主。
  2、兖州:《释名》:"兖州,取兖水以为名也。"《说文》:"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为泲";"泲,沇也,东入于海。"《尚书·禹贡》:"济、河为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济,水名,出河南济源县。雷夏,泽名,在今山东河泽县东北;泽,水之钟也;澭,水名,黄河的支流;今已凐灭;沮,水名,澭水的支流,今也凐灭。蔡沉曰:"兖州之域,东南据济,西北距河。"今山东兖州一带。
  3、青州:《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海,指渤海;岱,即泰山;嵎夷,古地名。潍、淄,二水名,均在山东。蔡沉曰:"青州之域,东北至海,西南距岱。"青州,指今山东半岛,尧时含辽东半岛。
  4、徐州:《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海,指黄海;淮,即淮河;沂,水名,发源于山东沂水县;乂,治也;蒙,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南;羽,山名,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南;艺,谓可耕种也。蔡沉曰:"徐州之域,东至海,南至淮,北至岱。而西不言济者,岱之阳,济东为徐,岱之阴,济东为青,言济不足以辨,故略之也。"《释名》:"徐,舒也,土气舒缓也。"《公羊》疏引李巡曰:"济东至海,其气宽舒,禀性安徐。徐,舒也。"
  5、扬州:《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彭蠡,古泽名,今江西鄱阳湖;猪,即潴字,水之深者;阳鸟,雁也。蔡沉曰:"扬州之域,北至淮,东南至于海。"《释名》:"扬州之界多水,水波扬也。"《经典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
  6、荆州:《说文》:"荆,楚木也。"《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荆,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衡,即衡山,在湖南省衡山县。九江,即洞庭湖,因九水所合,故名九江。蔡沉曰:"荆州之域,北距南条荆山,南尽衡山之阳。"《释名》:"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疆常警备之也。"
  7、豫州:《尚书·禹贡》:"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伊,水名,源出熊耳山,河南卢氏县,东北流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水;洛,水名,源出陕西洛南县冢领山,北流至于河南巩县入于河;瀍,水名,源出河南孟津县北,至河南偃师县入于洛;涧,水名,源出河南渑池县东南白石山,入于洛水。荥,水名,源出河南敖仓山,入于河,又叫荥泽;波,水名,源出河南娄涿山北坡。蔡沉曰:"豫州之域,西南至南条荆山,北距大河。"《释名》:"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
  8、梁州:《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华阳,华山之阳,位于陕西华阴县;黑水,水名,一说即今怒江;艺,治也。沱、潜,即沱江和古潜江。岷,山名,在四川和甘肃交界处,是泯江发源地;嶓,山名,嶓冢山,在陕西宁强县西北,是汉水的发源地。蔡沉曰:"梁州之境,东距华山之南,西据黑水。"
  9、雍州:《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弱水,源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刚丹西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流,北流入居延海。《书经集传》引柳宗元曰:"西海之山有水焉,散涣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名曰弱。"既西,导之西流也;泾,水名,源出甘肃省平凉县,东南流入陕西高陵入渭河;渭,即唐代诗人贾岛"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渭水,源出甘肃渭源县,东流至华阴县入黄河;汭,水名,源出扶风汧县弦蒲薮西北,东入泾;漆,水名,与沮水合流后入洛水再南流入渭水,故此处所言之洛水,指陕西境内的洛水,而不是河南境内的洛水;沣水,源出陕西户县东南终南山地,东至咸阳县入渭。《释文》曰:"雍者,拥也。东崤、西汉、南商于、北居庸,四山之内雍翳也。"蔡沉曰:"雍州之域,西据黑水,东距西河。谓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
  关于九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说法。以上是《尚书·禹贡》所说的九州。《尔雅》中青州并入徐州,梁州并入雍州。另有幽州和营州,据考证这是殷、周时的九州。
  幽州:《尔雅》:"燕曰幽州。"郭璞注:"自易水至北狄。"《释名》:"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营州:《尔雅》:"齐曰营州。"郭璞注:"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营州,《释名》曰:"古有营州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取其名也。"据考证,殷、周时营州指辽东。
  除了九州岛而外,以州命名的古地名还有很多,如海州、通州、泰州、邓州、柳州等。大体上凡以州命名的地方,其地势在古代来说一般都应比较高。因为州的本义就是水中的陆地,人可居。
  二、关于四渎
  渎,《说文》:"沟也。一曰邑中沟。"古代有所谓四渎的地理概念。《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原注海者也。"
  江,《说文》:"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入海。"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发原注海。"
  淮,"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腹山,东南入海。"
  济,"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泜。"《释名》云:"天下大水四,谓之四渎,江、河、淮、济是也。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也。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济,济也,言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黑而晦也。"
  三、关于四海
  海,《说文》:"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庄子·逍遥游》:"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古代,四海指中国(中国,本指中央之国,即中原地区)以外的远边。《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四、关于五岳
  岳,《尔雅》:"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又曰:"泰山为东岳,
  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说文》:"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段玉裁注:"南霍者,衡山也。在今湖南衡州府衡山县西北。《风俗通》曰:‘衡山一名霍山’。"
  此外,古代地理还有十薮的说法。薮,《说文》:"大泽也。"《周礼·冢宰》注:"泽无水曰薮。"《风俗通》:"薮,厚也,有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也。"古代的那些薮,绝大多数已经淤积为平地或沼泽了。古代文献如《尚书·禹贡》、《尔雅》、《山海经》、《穆天子传》和《庄子》等书中,有不少地理方面的专用字。在古代,还有根据山川和太阳的关系来命名地理的专用字。如,
  阴,《说文》:"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玉裁注引《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日之所照曰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
  阳,《说文》:"高明也。"《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郝懿行《尔雅义疏》引李巡曰:"山西暮乃见日,故曰夕阳;山东朝乃见日,故云朝阳。"
  所以,在古代以山川之朝阳或背阴而命名的地方很多。如淮阴,淮阳、江阴,山阴、山阳、平阴、平阳、蒲阴、蒲阳、济阴、河阴、河阳、汾阴、汾阳、汝阴、汝阳、华阴、华阳、岳阳、晋阳等等。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掌握了古代一些地名命名的由来以后,即可以根据古地名的称谓,大体知道该地所处的地理位置。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系列讲座
  第六讲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据此可知,祭祀在古代被看成是国家的大事之一。祭祀,本来指子孙后代以某种特定的形式纪念死去祖先的一种宗教活动。由于我国从夏王朝开始就实行王权世袭制。这样,在家天下的夏、商、周乃至后来的封建时代,祭祀活动也就成为国家的重大事情之一。
  祭祀行为的思想基础在于,先民对一些重大的或罕见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总以为有一个万能的神在主宰着一切。另一方面,当先民面对巨大的天灾人祸感到无法抗拒时,于是自然地想到祈求万能的神或祖先的神灵保佑。这样,祭祀——神道设教活动就产生了。《礼记·祭统》:"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者也。"这是说,当人的内心有这种需要时才会产生祭祀行为。
  万能的神和祖先神灵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在先民的观念中,相信上帝和祖先的神灵肯定是存在的,他们居于高深莫测的天上,且与人一样,有思想,知善恶,神圣而又万能,只要享受人间的祭祀,就能施展神威,保佑子孙平安或消除灾祸。基于这种观念,所以祭祀的方式也就必然以人的活动方式为原型而加以想象化。
  根据对殷商甲骨卜辞的研究,早在殷代后期就已形成了一套规律严整的周祭制度。所谓周祭制度,就是在不同的天干日祭祀不同的祖先。殷代以祖先死之日所逢的天干命名祖先的庙号,因此,祭祖之日必与祖先之庙号相同。比如,在甲日祭祀殷的先祖上甲微,或羌甲,或戋甲等;乙日则祭祀大乙成汤,或报乙、祖乙、武乙等。所有的祖先都祭祀完一周,六十日一回转,一年六周祭,称为一祀,然后又从头开始。晚殷时期形成的五种周祭,内容包括:
  1、彡祭,即肜祭,据字形其形式当是伐鼓之祭,至周代尚有此种祭法。
  2、翌祭,据字形其形式当是舞羽之祭;
  3、祭祭,即以酒肉祭;
  4、祭,据字形其形式当属烝尝之祭,即以黍稷祭祖先神灵;
  5、 祭,据字形当与西周时的禘祭相同,也即大合祭。[1]
  五种方式祭祀一周,恰好是一年,称为一祀。这就是《尔雅·释天》:"夏曰岁,殷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由来。晚殷时期形成的五种周祭制度,董作宾先生的《殷历谱》、陈梦家先生的《殷虚卜辞综述》有全面的阐述。许进雄先生在《第五期五种祭祀谱的复原——兼谈晚殷的历法》一文中,作了复原工作。[2]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130多个字是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的。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还有67个与古代祭祀有关的篆字。通过分析这些文字,可以了解古代祭祀文化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方式。周代的祭祀制度,主要载于《礼记·王制》、《祭法》、《祭义》、《祭统》及《大戴礼记》等文献中。
  一、祭祀的对象
  上古时期人们迷信,祭祀的对象既众多而且祭祀又频繁。首先是祭祀祖先。《礼记·祭法》:"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礻帝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是四代禘郊祖宗的成式。大抵上,言祖某者,皆是传说中某个王室氏族的始祖;言宗某者,皆是某个王朝的开国之君,均为直系世传。殷代的甲骨卜辞中常见祭高祖夔,即帝喾。甲日之祭,以上甲微的地位最高;乙日之祭,以大乙(成汤)的地位最显。
  除了祭祀直系祖先而外,其它有功于后世或曾造福于后世者也祭之。《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之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着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障鸿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除了祭祀祖先神灵,天地日月山川也是祭祀的重要对象。《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礼记·祭法》:"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上古时期祭祀对象虽众多,祭祀虽然频繁,但也不是妄祭的,只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客观对象才祭祀。古汉字中有不少字是记载古代祭祀的。例如:
  禋yīn,《说文》:"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洁祀,"洁净之祭也。"《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注:"禋之言烟,周人尚臭(xiù),烟气之臭闻者……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可见禋祀就是燎祭或柴祭。
  祡,《说文》:"烧柴焚燎以祭天神,从示此声。《虞书》曰:‘至于岱宗祡’。"《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币燔燎而升烟。"祡祭,就是柴祭,又叫尞祭。甲骨文中已有尞字了,就像烧木柴之形,是燎祭的最早形式。
  瘗薶(yìmái):《尔雅·释天》:"祭地曰瘗薶。"李巡曰:"祭地以玉埋地中曰瘗埋。"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瘗薶这种祭地方式。
  类,《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类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是也。
  祃,《说文》:"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周礼》曰:‘祃于所征之地’。"祃是指天子出征时祭于所征之地的土地神。
  禅,《说文》:"祭天也。"《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封禅之祭礼,早已亡佚。《史记》曰:"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厥旷远者千年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
  社,《说文》:"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社里供奉的是土地神。
  祷,《尔雅·释天》:"既伯既祷,马祭也。"晋郭璞注:"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
  上古时期还有所谓望祭,即遥望山川而祭。《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这里的类、禋、望,都是祭名。殷代甲骨文中还有祭祀岳与河的。岳,有说是特指泰山;河,特指黄河。
  二、祭祀的道具
  示,《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示也。"甲骨文示字就象祭台之形,上边一横是祭品,左右两点是洒落的祭品。
  宗,《说文》:"尊祖庙也。从宀,从示。"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建筑物叫宗庙。
  祖,《说文》:"始庙也。"供奉始祖及其它祖先神主的建筑物叫祖庙,也即宗庙。
  祏,《说文》:"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宗庙主,就是用木头或石头做成祖先的形象,供奉在宗庙里,供子孙后代瞻仰祭祀。甲骨文、金文中的且、土、士等字,古文字学家认为就是主的初文,也即雄性生殖器的象形。[3]
  祭祀,是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古人非常重视祭祀,《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兴灭国,继绝世,就是不使氏族祭祀中断。
  三、祭祀的方式
  古代的祭祀方式很多。例如,
  享,《说文》:"献也。从高省,曰象进熟物形。《孝经》曰:‘祭则鬼享之’。"甲骨文享字像有台基的宗庙形,享祭本指进献熟物于宗庙。《诗·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祝,《说文》:"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祝祭,指祭祀时专门负责向上帝或祖先神灵进行祝祷的人。"以人口交神",指在祭祀时人以口与神对话。当然,神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想象中的人格神而已。
  礼,《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字从示。豊者,行礼之器。"
  祰,《说文》:"告祭也。"根据《礼记·曾子问》的记载,祰祭礼是很繁琐的。
  祼,《说文》:"灌祭也。"所谓灌鬯,指以新鲜的茅草酿造的酒撒在燔柴上,酒气随烟上升,古人以为天神或祖先的在天之灵就可以享用了。甲骨文、金文福字,就像双手持酒尊进行灌祭之形。
  四、古代的祭祀种类
  古代的祭祀种类很多。《尔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这是所谓的四时之祭。
  祠,《说文》:"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祠是一种以祝祷为主的祭祀仪式,因春季品物少之故也。董中舒《春秋繁露》曰:"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
  礿,《说文》:"夏祭也。"礿,又作禴。《春秋繁露》曰:"礿者,以四月食麦也。"
  尝,金文从示尚声,是秋祭之专字。《春秋繁露》曰:"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烝,《说文》:"进也。"《春秋繁露》曰:"蒸者,以十月进初稻也。"
  除了四时祭而外,还有所谓的合祭等种类。
  禘,《说文》:"禘,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礼记·王制》:"天子祫禘,祫尝、祫烝。"禘属于一种合祭,五年一祭;祫也是属于一种合祭,三年一祭。《尔雅·释天》:"禘,大祭也。"
  禖méi,《说文》:"祭也。"《诗·大雅》毛传:"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牛)祀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pín)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这是古代的迎子之祭。
  郊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祭法。《礼记·祭义》:"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
  绎、肜、胙:《尔雅·释天》:"绎,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
  肜,肜祭,是晚殷时才形成的五种周祭之一,即祭之第二天又祭叫肜日。
  胙,祭所用之肉。
  禁,《说文》:"吉凶之祭也。"禳,磔禳,祀除厉殃也。禫,除服祭也。
  从祭祀的目的来看,有求福之祭,有祈求吉祥之祭,有祈求禳除灾害之祭,有求雨、祈求丰年之祭等。从祭祀所用的品物来看,有用酒肉祭的,如福字、祭字;有用血祭的,血,《说文》:"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有用玉祭的,如豊字;有用牺牲祭的,如牛羊豕,叫太牢、少牢;有用松柏祭的,如字;也有品物少而言辞多的祝祭;还有用人祭的,例如殷代卜辞中有用羌(俘虏)三百、一百的记载等。
  参考文献
  [1] 叶正渤:《 其卣三器铭文及晚殷历法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6期。
  [2] 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谱的复原——兼谈晚殷的历法》,《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
  [3] 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页38—40,科学出版社1982年。
网站目录投稿: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