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青松 追忆昔日王勋,英风贯日月, 为文韬武略,帅威臣廉, 功高弗傲,富贵不淫,债契何讨, 但有大德行地而称颂,千载兰陵享春秋。 时光回到了一千四百五十五年前的的北齐,北周军战阵前的将领均尽皆股栗、畏葸不前,只有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臣子幕僚人人都须溜拍马、谄媚争宠,只有他正直洒脱、坦率真诚;王室成员个个皆三妻四妾、荒淫无道,只有他痴情专一、守身如玉。 我不止一次的在历史的纸页间凝视过他的双眸,也不止一次的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感受过他的故事,他是那样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存在。 他就是与潘安、宋玉、卫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的兰陵王。 这个被誉为"北齐战神"的面具下的悲情王子有着成为传奇所需的一切必要条件。 他出身神秘。兰陵王本名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他的父亲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长子文襄帝高澄,而母亲却连姓氏也没有。《北齐书》中记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记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一句"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让他的身世显得扑朔迷离,也隐隐的预示了这位王者既定的命运。 他骁勇善战。兰陵王先后任并州刺史、尚书令、大司马、左丞相,在突厥围攻晋阳和北周多次来袭的战役中担任主帅,大败敌军。尤其是在洛阳城外的邙山之战中,他头戴假面、身先士卒,带领五百名骑兵杀入重围,像一把锐利的尖刀破开北周军的战阵,鼓舞了士气、振奋了军心,后大败宇文护,解了金墉之围,取得了邙山大捷,威名大震。此役后,北齐将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 他音容俱美、品行高洁。《北齐书》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邙山之战中,兰陵王率五百骑杀入重围,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其头戴假面,城中的人难辨敌我,要验其正身,此时本该无比喧嚣的战场却变得万般安静,他缓缓摘下面具,绝世的容貌,倾倒了将士、惊艳了时光。《北齐书》还这样记载了他高洁的品行:"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债券,临死日,尽燔之。" 他用情专一、富贵不淫。史书上鲜有对兰陵王感情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的妻子名曰郑氏,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窥见一二。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北齐王室以其荒淫无道而臭名昭著,彼时早已打破一夫一妻制,而兰陵王仍只有王妃郑氏一人,可见其用情专一。后来武成帝奖赏他的功劳,命令贾护买妾二十人送给他,他只接受其中的一个,亦可知其富而不淫。 然而他的种种高洁的品格与那个时代和社会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在一个小人当道的社会里,君子注定要成为悲剧。 邙山之捷后,在《兰陵王入阵曲》的一次演出中,后主高纬对兰陵王说:"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真诚坦率地讲出:"家事亲切,不觉遂然。"高纬觉得"家事"二字刺耳,就起了杀意。兰陵王察觉后,就故意收受贿赂,好让后主觉得他贪图钱财没有政治野心。他的部属尉相愿劝告他,皇帝既然已经忌讳他,现在这样做只会给人口实,并出主意让他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去朝内外一切职务,不要再干预政务。他真这样做了,有病也不治疗,以免高纬再盯住他。 可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公元573年五月,高纬的毒酒终究还是送到了他的面前。史书这样记载了那一幕: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 兰陵王其实早就预见了自己今日的结局,从老将斛律光被诱杀的那一刻起,他的内心就生出了一种深深的幻灭感,并开始隐隐作痛。可他仍旧一如既往,他只是希望自己固执的坚守能唤醒这个昏聩的王朝。可惜,一切都是徒劳。他就像一朵高洁的白莲花,兀自孤独地绽放着,想以自己的芬芳和圣洁来净化这个尘世的浑浊。 都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我忍不住遥想着兰陵王端起酒杯的那一幕,漆黑的夜里,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他从清澈见底的杯中看到了自己俊美的面容,他苦苦凝视着自己的眼神,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我想象着他的回忆、我理解着他的回忆、我追索着他的回忆。 他回忆着自己亲率500骑杀入重围、解困金墉的豪壮;他回忆着众将士演奏《兰陵王入阵曲》的激越;他回忆着为消除帝王猜忌而收受贿赂和称病不出的懦弱;他回忆着与妻子谈笑风生、你侬我侬的甜蜜…… 从回忆中醒来的兰陵王,绸衫已被泪水打湿,他缓缓地望向窗外,眼神里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决绝和凛然。他知道他再也不用因担心高纬的猜忌而去收受贿赂,做违背良心的事了、再也不用目睹着国家有难而称病不出了,从此他将真正地成为自己,万念俱灰的他旋即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兰陵王不愧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王者,真诚的生、坦率的死,以这样的方式留给后世的人们无限的唏嘘和感慨。 在他留给后世的美丽遐想中,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至北宋演变出词牌名《兰陵王》,周邦彦、辛弃疾、秦观等词人先后以其作词,多发如泣如诉的悲情。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 以后,该曲在中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分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的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从公元541年到公元573年,兰陵王走过了三十二个春秋,他的一生如昙花般短暂、也如烟花般绚烂。他纵横疆场、驰骋拼杀的身影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凄迷悱恻的神话。 位于河北邯郸的兰陵王墓的墓园大门的牌匾上刻着孔令德先生的一幅对联: "凭吊当年名将,肝胆照河山,戍紫金玄塞,荒原野畴,邙山突围,西境御敌,定阳擒贼,怎奈无辜于天反遭鸩,一代柱国遗憾恨。 追忆昔日王勋,英风贯日月,为文韬武略,帅威臣廉,功高弗傲,富贵不淫,债契何讨,但有大德行地而称颂,千载兰陵享春秋。" 这幅长联可谓精准地概括了兰陵王享寿短暂却历经锋镝的一生。 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封建割据、政权更迭、战争连绵、民不聊生。音容俱美、品行高洁、战无不胜的兰陵王遂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寄托,也成为了后世饱经战乱、期待和平与安宁的百姓的寄托。于是他的故事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传颂中变得愈加的传奇、愈加的惊心动魄。 千载之下,兰陵王横刀立马的身影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故事并未在历史泛黄的纸页间风干,他的倾世容颜、他的绝世品格、他的傲世武功都在后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不断演绎、不断延展,无数的男女依然一次次在他的传奇中潸然泪下。 我想,这个九泉之下的悲情王子应该可以瞑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