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苍穹》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苍穹》读后感(一):每种文明和制度都有自己的问题 对于有过留学或移民经历的人,或者从没出国体验过当地生活的人,我都很推荐郝景芳的《流浪苍穹》。它能让你反思自己一贯相信的历史、对世界的认知、适应的制度、信奉的理念。两种文明的冲突,互相鄙夷对方。但事实上,每种文明和制度都有自己的问题,却不自知或不肯承认,一味选择性地只去看自己想看的,借此抨击对方,大秀优越感。不论是固守其中一种,还是全盘接受另一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狭隘,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流浪苍穹》读后感(二):苍穹流浪,精神的临时解脱 因为去了地球,又回到了火星,一个正处于寻找生命意义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二者融合,而是被二者边缘化的感觉,marginalization.两个星球互相对骂的同时,又不断渴望着彼此的优势和技术或资源。火星上的河派和山派又因是否要迁徙而明争暗斗得不停。故事的情节逐渐展开,第三章里面通过对人物的分节让故事朝着结局的方向走。谁能说什么样的状态是最完美的呢?自由和情感不可兼得。任何制度都会有缺陷。那么到底是要维持还是革命?一代又一代,推翻上一代,代价是什么? 《流浪苍穹》读后感(三):读这本书像是在喝一壶白开水。 这是一本让我每次读每次都能睡着的作品,读这本小说的初衷正是读了《孤独深处》这部作品后才有的。然而这部作品却让我大跌眼镜,感觉跟《孤独深处》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流浪苍穹》整体上只给我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读了开头就不想再读下去了,好像在读一个散文不像散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的科幻小说。作者好像也在很卖力的营造卖点,但是仍然掩盖不了薄弱而又老套的情节,甚至连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高潮都没有,完全就像一本高中生写的流水账小说,强忍着读完了50页,感觉真是没有再读下去的毅力了,从来没有读书读的那么煎熬过! 《流浪苍穹》读后感(四):风格不适合科幻长篇 作者的文风真的不适合写长篇,中短篇能放大优点,长篇则只能放大缺点。 优点: 文字非常优美,能展现出女性独有的温柔、恬静、细腻;对事物的描绘独到、饱含个人深沉的思考。 缺点:缺少硬科幻元素,没有宏大叙事。 本长篇因缺少宏大叙事的构架,文风优点反而显得絮叨。而缺少硬科幻的元素,使科幻小说显得名不副实。情节中的林林种种都与现今跨度不大,很难让读者认为在书中的社会构架下人类能够长期定居火星。 其实,作者的风格更适合现实题材,但作者的身份更合适用科幻表达。 《流浪苍穹》读后感(五):虽然它是科幻小说,但骨子里更像是个哲理小说 是的,我终于把景芳的这本超长的长篇小说看完了,真的好长啊,断断续续看了两个多月…… 虽然它是科幻小说,也讲了火星移民、星球重建等宏大事件,但骨子里更像是个哲理小说,讲的是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推演,不同人对彼此的想象与误解,结构很精巧,节奏很缓慢,作者对于想要讲的道理是高控的,人物更多的是顺着架构走的。 它确实不像小说,不会勾着人熬夜也要刷到结局,但它想探讨的道理呢,真的又很有意思,理想、意义、制度、自由,如此等等。景芳最厉害的点在于,她就这么徐徐地推演了一整个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而不会让人觉得在看政治学论文,总之是一本很特别的科幻小说。 长篇小说大概是不容易说谎的,作者对于未来的设想,对于人生的期待,对于人性的理解,在长长的篇幅中展开,在各种选择中呈现,这种态度和期望有着很强的一致性,透过这本小说,我想我更能理解景芳本人的理想主义了,原来她的想法,真的一直没变。 《流浪苍穹》读后感(六):下一部会更好 最近国内涌现了一股小小的科幻热,刘慈欣的《三体》是其中的佼佼者。搭上这辆车,别的科幻作家也有机会出版一些书,《流浪苍穹》就是其中之一。作者是一位80后女生,清华物理系本科,直升经济学博士,标准的学神学霸。 本书通过一群在地球上长大的火星少年在回到火星之后面对的反向文化冲击来向读者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社会学思考,到底是地球上混乱,商业化,贫富悬殊,但是自由,多彩和充满机会的生活好,还是火星上平等,恬淡,但是一切都被掌控,毫无个人自由可言的社会更好? 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长篇叙事散文,文字细腻,充满哲学意味的句子俯首可拾,但要说情节的张力就比较欠缺,人物刻画也偏很平淡。 如果一定要拿来和《三体》对比一番,郝景芳的特点是特别强调思辨性,理工科之外的知识更全面,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也更为深刻,但是情节设定就远逊于刘慈欣,寡淡如水。写人物,写情感,两个人一样的差劲,典型的理工科。 东山邻 微信订阅号: dongshanlin2016 《流浪苍穹》读后感(七):非典型性科幻 虽然跟小破球有相似的名字意义却完全不同 作者是那个写《北京折叠》的女作家 科幻只是叙事的布景 内容还是关于社会人生命运的探索和疑问 一些人的终点是一些人的起点 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是步某人的后尘 只是火星人想用地球人的方法解决火星的问题 地球人想用火星人的方法解决地球的问题 父母反对爷爷时代 而我们又反对父母的时代 对立面的对立面就是起点 事实上不管是哪种制度都解决不了问题 出问题的是人 想要改变只能从人自身入手 而人自私虚荣野心这些东西又怎么容易改变 若说改变 是人变得更虚伪了 把追名逐利伪装成创造价值 在历史的车轮中 命运以及历史的走向是无法改变的 这句话是真的吗 若是一件一件的契机都任由发生 连改变的机会都会消失 之所以流浪苍穹 是因为她见过地球与火星不一样的烟火与热闹 为执着而燃烧的热情 无法对之兵戎相向 也无法割舍火星的家园 就只能在玛厄斯上流浪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寻求事情的中间解 "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容易什么都不信,也很容易相信什么" 《流浪苍穹》读后感(八):《流浪苍穹》郝景芳 虽然我不觉得我能够称得上科幻迷,但今年科幻方面的书却也陆陆续续看了二十多本,较真算一下的话,这是今年的第25本科幻。 郝景芳和其他地作家不同,或许是因为女作家的原因,她的文字真的太细腻,老实讲,有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扣分项,有利有弊吧。 与其他科幻不同,流浪苍穹没有宏大的场面、炫酷的打斗、高端的科技,有的,就只是在火星上为更好的生活奋斗的新老一代。火星人的制度和地球不同,那里实现了完全的共享,是一定程度上的共产主义,但是却仍旧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作者所言,绝对完美的制度是不存在的,然而"水滴最难说清水的相貌",身处其中的人们自然也无法达到完美。 文中的新老一代观点的对立让人既视感很强,旧时代的人们已经在舞台表演完毕,新一代的青年们迫切希望有一个新的舞台供他们发光发热,他们不理解老人们为何不愿离开,因为"没有人愿意丢弃自己"。 瑞尼医生大概是我梦想的状态了,冷静,客观,淡然, 清醒。 LH 2018.10.16 《流浪苍穹》读后感(九):这不是一篇硬科幻,而是一篇科幻类文学作品 首先我想要强调的是,赞数多的短评说法太过于偏颇,以至于给人一种低龄的感觉。虽然科幻到底是什么,现在仍然是颇有争议的话题,但是科幻绝对不仅仅是飞船、移民和后现代主义。也有人提到不喜欢刘慈欣的文章,诚然,大刘的文章在"科幻"的内核上似乎欠缺点儿,但是无论从他的短篇或者是长篇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于宏观的思考,对于常规的反思,在郝景芳的《流浪苍穹》中,我也看到了类似的东西。郝景芳对于情感的描写是十分细腻而且独到的,她把情感的波动犹如画面一般展现开来,使人笼罩其中,感同身受地理解到书中角色的悲伤。这绝对不是行文拖沓,故事是由角色的行为建构的,而角色的行为也绝对不是非是即否可以概括的,想要清楚地刻画故事发展,鲜明地角色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谈及文学时,绝对不是仅仅谈论文章的措辞或者表达修辞手法,文化是独立于上层建筑之外的系统,用来欣赏只是文学艺术的次要目的,而通过刻意地反对现实而引起的对于现状的反思,才是艺术真正存在的价值。 我觉得如果一片文章读完可以引起读者对于文章探讨话题的思考和反思,那它就是一篇具有价值的作品。 《流浪苍穹》读后感(十):天空不言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 感觉这篇科幻文的文字很柔,极具女性特征。不过书中人物和地点建筑的名字取得都有点西方化,才开始看的时候不能很快适应。 内容才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空泛的地方,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也有可能是之前才看了《三体》,所以自我就代入了外星人"敌对"地球的感觉,一直在猜火星人对地球的态度和策略是什么。不过也感受到,作者的重点应该不在两个星球的博弈上,而是在以女主为视角开展的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上,还是以主观的为主,没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 看完之后,也会思考,比起身体上的迷失,精神上的流浪是不是更加可悲?火星年轻一代想要推翻和追求的,恰恰是他们前辈弃之不用的,一次又一次狂热的追求,是为了真的触及完美,还是仅仅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隐形的欲望?书中在描述年轻一代"起义反抗"的画面时,状态很像之前在《乌合之众》里面说到的"集体",狂热热爱群体一起出动的状态,不会思考一起做事情的意义,仿佛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地球想要火星的制度分明,火星想要地球的自由交流。这种矛盾,感觉很嘲讽。 不太喜欢女主,有时觉得她优柔寡断,又觉得她想的太多没事找事。最喜欢的人物,应该是瑞尼先生,除了冷静温柔之外,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以做什么,思考事情的方式也有自己的判断。最重要的是,他是能够成为自己的人。我们生活中,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 最后——"天空不言,大地见证我们的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