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秦可卿的死有什么疑点


  秦可卿之死疑云重重
  红楼人物
  秦可卿之死,恐怕是《红楼梦》最大的一个谜。疑云重重,疑云背后更有疑云。旨先是死因和祸首。秦可卿不是死于病,而是所谓"淫丧天香楼",此疑早为俞平伯等所破,电视剧依据红学家的考证,较好地补出了剧去的情节。而祸首为谁?贾珍乎?贾珍与秦氏有染,在贾府其实是个"公开的秘密",不足导致秦氏自缢,二婢受到强大威压,一触柱而亡,一永缄其口。直接造成这—命案的元凶,身份地位当比贾珍为高,且是人人想不到的"尊者"。也已有人指认出贾敬,主要证据就是雪芹拟定的秦可卿提纲《红楼梦曲.好事终》:"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此说大有道理,只末得红学界公认。
  我认为,可卿疑案本身的查消并不难。最不可解的,是与本案无关的"托梦"和"出殡"。以秦可卿的辈份、年龄、性格和阅历,实不可能深谋远虑及贾氏子孙将来,并且预为衰时作永保无虞的筹划。风姐梦中听到的那番警告,那种语气,分明已经变得不是秦可卿。然则应该是谁?按曹雪芹人物提纲,十二钗中是有一个将写她的托梦,而且只有这一人。《红楼梦曲.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是贾元春。真不可思议。但是,"托梦"的基本内容,不即可以用一句"须要退步抽身早"概括吗?如果把风姐改成王夫人,把秦氏改成贾元春,把这节文字移到八十回以后,不更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感情吗?只有贾元春,才能这样倾注对于整个家族命运的严重关切。
  那么,另一节写秦可卿出摈,其规格之高,排场之大,原也殊不可解。但若把那躺在"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椅木棺中的女子,竞看作风藻宫贤德妃贾元春,那一切岂不都觉合制得体了吗?
  因此我大胆臆想,曹雪芹是不是借了秦可卿之死的烟幕, 提前写出了贾元春之死。为什么提前?因为放到八十回后, 已不能写,或已写了不能传出。那个位置太显眼,毫无遮挡。 就是说,它已触及当时极敏感的政治问题。作者写元春有两件大事,一是"省亲",一就是她的死。因了"省亲",才有大观园,是为《红楼梦》悲剧的正式开场。王熙凤和赵嬷嬷所说"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无论为甄家还是贾家,都是说的曹家。"独他家接驾四次",传出的消息准确无误。这是对康熙和曹寅时代的美好回忆。 一条脂批说:"借省亲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这样的"出脱",已经带有政治色彩。而元春之死,作者又给预定厂一个非同寻常的时间。《元春阁册判词》:"二十午来辨是非,榴花外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康熙卒年为于寅年(1722),正是虎年;雍正登基为癸卯年(1723),正是免年。"虎兔相逢"即康雍之交,这是一个至今仍是许多交家和文艺家感兴趣的充满阴谋和权力斗争的复杂的历史年代,也是作者家庭——三代四人连任江宁织造六十年之久的曹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大梦归"于此时,则元春之死,亦意味着悲剧即将落幕,若放在八十回后,紧接着便是"抄家"以及"狱神庙"诸事,那现实的针对性就太强了。《红楼梦》的写作,虽已到乾隆年间,但文字狱更炽。作者既有此寄寓,又要避祸,实在是极大的难题。
  "托梦"与《红楼梦曲.恨无常》相应,"出殡"与《元春图册判词》相应,按作者计划,都是元春之死的正文,本与秦可卿无干。秦可卿的正文是"淫丧天香楼"。"淫"指淫乱,秦可卿提纲已指出,这是"败家的根本"。作者虽遵自称"老朽"的批书人之命,删去主要情节,但还是要追究罪责的,因留下若干"未删之笔"。而造成的重重疑云,正可为提前写贾元春之死作掩护。只看贾珍哭得泪人儿似的,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要倾其所有大办丧事,种种不堪之状,似乎伤心之极,实足打起脸来大闹情绪,发泄对他老子的怨愤。—击两鸣,一笔两用。"出殡"一场,就是借了贾珍的胡闹,放笔铺大排场,提高规格,从棺木到一摆三四里远的仪仗,到"压地银山"的送葬队伍,到东西南北四家郡王的路祭,移花接木,俨然已成一位王妃的殡葬之礼。明写秦可卿只是补笔,暗写贾元春才是正题。
  "托梦"有"树倒猢狲散"一语,据吴世昌先生考证,原系曹寅生前所拈掸语。康熙是"大树",曹寅在盛时已经预感危机,他先于康熙病故,这是对子孙后代发出的警告。雍正上台,曹家及其至亲即先后被抄,或革职,或下狱,或充军。一条脂批说:"‘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励杀!"不幸而言中的预言,留给族人长久的痛感。对应书中人物,从养生堂抱来的秦可卿,又是小字辈,绝无可能听到这句话。作者下笔不会失去分寸。贾元春的原型,是曹寅的长女,多罗平郡王油尔苏(雍正四年亦被革退王爵)之妻。在金陵十二钗中,能够亲聆此语的,只有她和李纨,而只有她一人,才有此身份、经历和体悟,可能引用此语,并且演绎出当年曹寅的哲思。
  值得注意的,那"梦魂"对贾家后事的筹划,是预想:"便是有了罪,凡物可人官,这祭把产业连官也不入的"。"出殡"一节也交代,原订那副樯木棺材的"老千岁",后来是"坏了事"的。这些暗示点,都隐透出"树倒猢狲散"特定背景下的非常变故。
  更可注意的,"出殡"一节,开出长长一串送殡官客名单,首先是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等六家,说明当年是与宁荣两家并称"八公"的,甲戊本第十四回有一回前批,用拆字法,把这"六公"的姓名解析为"十二支":"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像是文字游戏,却批在送殡场合,似乎不合时宜。但拆解并不牵强,看来作者拟出这些姓 名,本就有此寓意。批者不批,读者不察。是不是作者和批者 合谋的提示,意在引导读者由"十二支"想到"虎免相逢大梦 归"呢?
  在《红楼梦》结构的政治层面,贾元春是关键人物。她的 悲剧命运,是被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也因这特殊地位, 她便成了贾府同皇室关系的象征,作者写她,是深有寄托的。 小说展现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正贯穿了"树倒猢狲散"这一 题旨。秦可卿是一无依无靠备受侮辱和损害的孤女,她的形 象意义,在暴露从宁国府开始的腐朽糜烂,是导致贾府败亡的 内因。这已为她们的提纲所确定。作者不可能通过贾元春直 接写出康、雍之交那场争嗣夺位的权力斗争,更不可能节外生 枝,再找一个秦可卿,也赋予她以特别的使命。
  这是一个巨大的能动的艺术调整。提前不是倒叙,补笔 不是补叙。真事隐去,情节转成了结构,浓重的疑云,化为特 定的时代氛围和家族气息,以贾元春之死和秦可卿之死叠印 出的一场大丧事,拉开了整部《红楼梦》悲剧的序幕,不仅预告 了第一幕"省亲"即将上演,而且将悲剧气氛笼罩全书,弥漫篇 终。
网站目录投稿: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