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果一直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


  我敢打赌,在你日常的口头语中,"差不多"这个词的使用频率一定非常高,可能高到连你自己都忘了一天会说多少次。
  下面的对白是不是很熟悉?
  "那报告,写差不多就行了,反正领导也没时间看那么仔细"
  "去年那个产品的销售利润是多少?这我可记不清,好像10%左右吧,我可没时间给你查,差不多就行了"
  "咱们今天就干到这吧,差不多就OK,别太追求完美!"
  "差不多"这个词如果用于在与人发生冲突时,为了息事宁人,不再扩大矛盾,着实值得提倡,毕竟得饶人处且饶人。
  但如果用于对待工作和个人发展,"差不多"的态度却非常要命,因为如果一直"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
  公司要举办推广活动,需要统计来宾的人数,以便安排会议和用餐场地,小林被指派负责这项工作。
  有的客户虽然第一时间确认参加,但后来会因故取消;而有的客户第一时间虽然无法确认,却后来决定参会。这些信息都需要反复核对和更新,才能确保预定适合的场地。
  结果,这小林却不急不慌,你问他进展如何,他经常把"差不多400多人吧","大概其400多人吧"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他这样态度含糊,酒店预订部的人急了,正值会务高峰期,很多客人排队预订会议室,小林定不下来,酒店非常为难,要知道300人和400人,400人和499人的会议和用餐费用要差出三分之一或更多。
  无奈之下,预订部负责人直接打电话给公司市场部经理确认,市场部经理听后责令小林必须在两天内将具体参会人员和场地落实。
  小林懒散惯了,这样一下子手忙脚乱,到处打电话,反复核对出席人数和信息,最终敲定310人,在最后一分钟将宝贵的会议室和餐厅定下来,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和费用。
  有时你觉得的"差不多"并不是真的差不多,而是真的"差很多"。
  它并不是相差一个数字这么简单,而是因为这个差距,就会导致成倍的费用,成本,资源的投入,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的工作成果才是职场上最令人无法接受的。
  当你还是学生读书时,身边有的人认真仔细,对公式,原理,概念等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花大量时间反复论证,直到全部搞清搞透搞懂,才开始新一章的学习。
  而有的人则不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稍微需要费脑子多琢磨的就知难而退,选择性失忆,自我安慰"差不多"就行了,他们更愿意用打游戏来自我麻痹和娱乐。
  而考试和升学结果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会打在后者的脸上,告诉他们是如何被"差不多"害死的。
  当你已然步入职场,"差不多"心态就会让你在该讲究,认真和负责的时候,放自己一马,因为你真不想为此花费更多精力,时间和功夫,你的内心戏是:"我才懒得较这真儿呢,有时间多刷会手机,那么认真干嘛,又不多发给我一分钱工资!"
  你并不知道,每一次的"差不多"其实都被上司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你打上"不职业,不认真,没有担当"甚至"混日子"的标签,将你记入"永不提拔"清单,万劫不复,而你却毫不知情,还在为自己少出力,占了公司那点便宜而沾沾自喜。
  此时的"差不多"更是懦弱,懒惰和缺乏担当的代名词。
  有个前辈曾跟我说过:"职场上,态度永远比能力重要。"
  能力不行,可以在积极的心态下不断锻炼,打磨和提高;但态度出了问题,就会让你自动屏蔽学习的冲动,激情和动力,谁都救不了。
  正如美国西点军校的一句名言所说:"态度决定一切。"
  老家亲戚做装饰装修,新请了一个工人,他每次给客人量牌匾尺寸的时候,总是习惯说"差不多",一开始亲戚以为他靠着过往的经验,应该问题不大。
  几次下来,却发现按照他量的尺寸制作的牌匾或条幅,不是长了就是短了,客人不满意,亲戚无奈只好将之前的用料作废,免费重做,扣了那个工人当月奖金,并警告他以后不能再出错。
  结果有一次牌匾的用料非常昂贵,工人再次出错,客人恼怒,亲戚将工人整个月工资都扣了也不够重新买料用,最后将这个工人开掉了。
  "差不多"说习惯了,在关键时刻就会沉船掉链子,难以挽回失败的局面。
  心理暗示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产生巨大作用。常说"差不多",就会让自己盲目乐观,以为真的就差那么一点点。
  殊不知,起初可能就是一点点,但慢慢地这一点点却在不知不觉中无限扩大,最后造成了天壤之别,云泥之差,早已和初心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讽刺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差不多先生"的处事原则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于是,他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写成千,把山西看成陕西,他临终前甚至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差不多先生"的愚昧让人可怜可恨,但更糟的是当时旁人不仅接受如此荒谬的存在方式,还企图自圆其说,甚至直到今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以为步入互联网时代,早已社会昌明,思维解放,但是这"差不多"却丝毫没有颓意,反而以"佛系"之类的形式改头换面重出江湖,和胡适先生当年讽刺的简直如出一辙。
  差不多也好,佛系也罢,都是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了一个华丽的托词和借口而已。
  在这么好的时代,只有顺势而为,站在时代的风口,秉承工匠精神,不敷衍,不将就,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最终才不辜负这个时代给我们最好的机遇,成就自己和未来。
网站目录投稿:千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