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他以诗明志从此彪炳中华史册七百年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名为《过零丁洋》的诗歌,自写就的那一刻,注定脍炙人口,注定流传千古。堪称绝唱的诗文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作者文天祥,藉此彪炳中华史册七百年!
  中华的文字源远流长,古老的诗文具有穿破时空的魔力。三十年前的某个下午,当一名不谙世事的小学孩童在狭窄的图书室过道里偶然看到这首诗,不禁热血沸腾浑身战栗,从此记住了这位昂首面对国破家亡的大宋状元宰相;三十年后的某个傍晚,当曾经的学童已经成为学童家长,坐在女儿辅导班最后一排听到老师朗读讲解这首诗,竟然又一次鼻子发酸感慨不已!
  赤胆、忠心、臣节、情义,融合于诗文的字里行间,压抑、孤寂、愤慨、豪情,交汇于诗歌的首颔颈尾四联。每当在唇齿间轻轻默读这首诗歌,我总会脑补出一幅悲壮的画面。
  曾经荣耀的大宋宰相,如今身被镣铐,遥望崖山海域战船云集,耳闻宋元两军杀声震天,文天祥热泪盈眶!面对说着汉话却身着元军帅袍的张弘范递来的纸笔,宰相欣然接过,在敌人得逞释然的目光下,挥毫凤舞龙飞!写着写着,张弘范的笑容逐渐凝固了,他握着战刀的手,在宰相聛睨一切的气势下轻轻颤抖,不禁由衷赞叹:"好人!好诗!"
  虽然以攻灭宋军为莫大荣耀,并命人在崖山立碑铭记"镇国上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但张弘范却始终难忘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直至病亡之前,还不忘上书元世祖忽必烈,千万不要杀掉这位状元宰相。足见大宋宰相的生命光辉与赤胆忠心让敌人也不得不萌生敬意!据史料记载,即便是号令欧亚大陆四大汗国的忽必烈,也曾经感于文天祥的忠义,多次派人劝降,希望以大宋状元宰相的威望收服南国人心。直至七年后,才不得不忍痛下诏成全这位忠臣义士最后的愿望。
  一代状元宰相的一腔正气,终于杂然赋流行,流传天地间!
  在这首《过零丁洋》中,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巧妙地浑然一体,终成千秋绝唱。诗中情调高昂的斗志,在随后七百年来激励和感召着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诗歌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当中的"起一经",指代指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而"四周星"则指代四周年。据史料记载,文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被元军俘虏,恰好是四个年头。首联在于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当时知识分子的角度看,"登科入世"和"率军勤王",一是个人出身,一为国家危亡,堪称人生的两件大事。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而"干戈寥落"则指当时勤王救援京城的部队寥寥无几,是对当时局势的精准概括。
  诗歌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谢太后和年幼的恭帝被俘,事实上已经亡国。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的抵抗。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风飘絮"就是对国破家亡风雨飘摇形象生动地概括。这时文天祥的母亲妻妾均已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诗歌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据考证,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因此也叫惶恐滩。文天祥四年前起兵时曾路过这里;而零丁洋在广东珠江附近的崖山之外,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送路过此地。两处地名,前者为追忆,后者是当今的实况,当年作为将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今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些景物看似作者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对仗工整,流露出作者满腔的悲愤。
  诗歌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笔锋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面对陆秀夫背幼帝跳海国家彻底败亡的绝望,面对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宁肯喝海水也不愿降敌的视死如归,面对崖山海面浮尸十余万共赴国难的惨烈场面,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文天祥,用这首《过零丁洋》抒发自己的心声。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忧虑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在零丁洋里身陷敌阵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过零丁洋》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怀和血性精神。作者文天祥,更是一位彪炳中华史册的大英雄!
  他二十岁高中进士状元及第,四十岁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他曾被派往元军大营谈判,被扣留。后历经艰险脱逃南归,再举抗元义旗。四十二岁,他兵败被俘,在崖山战场附近写下了这首《过零丁洋》。
  公元1283年,四十七岁的文天祥在大都城经历了最后四年的囚徒生涯,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留下绝笔,"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之后,他正衣冠,向南方行礼,从容走出土牢,慷慨赴死。
  三十年前,我就读到了这首《过零丁洋》,自以为读懂了,考试能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仅仅只是懂得了字面意思就算懂了吗?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才再一次走近了文天祥,隔着700多年的岁月与先贤进行精神的交流。
  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面对生死抉择,文天祥选择了后者,不是他不珍惜生命和亲情,而是他更看重民族尊严,从而表现出人性的光辉和高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活中的选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我们需要作出正确选择时,想想这首诗,想想那位彪炳史册七百年的忠臣,当如是也。
网站目录投稿: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