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广大精微,包含宇宙万象的一切道理,被称为"大道之源" "群经之始"。《易经》曾被认为是关于一本算命的书,但是人们发现,这本书里将人的修养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阶段怎么处事都讲到了极致,也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就不会有不利的后果。这就说明,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君子所居所察所玩所占,无不在事物变化之中来顺应与把握,强调人的积极主动性。 厚德载物 一个人真正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真正拥有他的财富与地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如果不修德行,哪怕是一时走远,也终将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当一个德行很差的时候:如果有坏的事物降临在他身上的时候,恐怕会因自己的不厚重而承受不了忽如其来的压力,会把自己压垮从而转化为为"祸患";如果有好的事物降临在他身上的时候,也会承受不起忽如其来的"福气"。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古语"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中也有一卦,特别以"谦"命名,而且在六十四卦中是唯一六爻皆吉的卦。这告诉我们,谦是值得一辈子去践行的事情,因为,谦虚的人不仅在事业上能够得到他人相助,在精神上也能得到与人融洽相处的快乐。一个人从小到老,只要能够保持美好的谦德,做人谦虚,对人谦让,修养自己宽阔的心胸,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道行不通时就变,变就豁然开通,行得通就可以长久。这句道出了一个至深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自然发展规律,也可能有它灭亡的一天,真正到了穷途末路之时,就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往往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生机。如果一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会死路一条。所以,任何人都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寻求新的发展,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多做好事,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有充裕的喜庆;常做坏事积累恶行的人家,一定会留祸殃给后代子孙。有很多人相信这个道理,却经常怀疑: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善事,命运还是未见改善?便动摇起来,表示信心不够坚强,诚心不足,当然没有什么成效。只要用心再用心,努力再努力,力道足的时候,效果自然显现。 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读一读易经 《易经》在我国的历史地位非常高,从迄今为止的传世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说《周易》乃迄今所见"中国学术文化之总源",一点儿也不为过。在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谊医院里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嘱咐完遗嘱之后,他旁边的学生询问是否还有什么要留下的。这位老人想了一会,只留下了一句遗言:"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经》。"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冯友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