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病,这就是糖尿病。 有了糖尿病怎么办?当然是要控制好血糖了。在这里,我们闲言少叙,首先为你说上一张简便的控血糖妙方。组方如下—— 黄芪15到30克,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即可。这个办法,我们为您择选自《常见病单味中药新用》。 是的,今天要说的,就是这利用一味黄芪来调治糖尿病的心法。 说起黄芪,列位看官想必都十分清楚,它是补益脾肺之气的要药,在中药补益类里面,它可谓"德高望重",效用非凡,为历代医家所青睐,故被尊以"耆"——黄芪的原名,就叫黄耆。耆者,长者也,李时珍认为它是补药中的长者,所以叫"黄耆"。 其实,这黄芪能够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是绝对有科学依据的。现代研究发现,从黄芪中提取分离出的多糖组分,具有双向的调节血糖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既可以对低血糖形成保护,还能对抗高血糖。 但是,这些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其步伐,远远落后于祖国传统医学对黄芪药性的理解。中医学早就注意到黄芪对糖尿病的治疗价值。譬如《日华子本草》,明确提出黄芪可以治疗消渴。还有《备急千金要方》里面,有一张叫做黄芪汤的方子,专治糖尿病,以黄芪为主药。另外,《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的玉液汤,《宣明论方》里面的黄芪汤,还有《医方类聚》里面的黄芪六一汤。这些都是利用黄芪来治疗糖尿病的例子。 那现在的问题是,古人没有药理学研究的手段和技术。它们是怎么知道、如何理解用黄芪治疗糖尿病的呢? 说起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在于,他们对疾病的观察,采用宏观的、功能性的、整体性的视角。这与现代医学微观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体现着不同的思维特征。 糖尿病,这在中医里面,叫做消渴病。其中这个"渴"字,体现出糖尿病所的"燥性"。此病,阴虚为本,燥热未标。究其病因来看,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胃、肺等脏腑阴津不足,是基本因素。就其发展来看,上中下三焦的阴津亏耗,乃是基本病机。口渴也好,多尿也好,燥热也罢,这都是阴虚津亏的典型体现。这些,都是古人秉承整体观思路所得到的体悟。 但是,在阴虚的背后,又一个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古人所观察到的"气虚"。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很多糖尿病人,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出现诸如乏力、易于外感等气虚症候。为什么会出现气虚呢?这里面还得说到中医语境下特别的概念——津能载气,气随津脱。 我们知道,气这个东西,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它依附在哪里呢?在血脉之内,它依附血液。在血脉之外,它依附津液。这就是所谓津能载气。如果津液丢失太多,则必然导致气的丢失。这就是所谓气随津脱。因此,当消渴病阴津耗伤太过的时候,患者必然出现气虚。 现在,两个问题摆在这里了——消渴者,津液耗伤,气也不足,这就是所谓气阴两伤。此类患者的表现很明显,这就是血糖波动,伴随口干舌燥,浑身乏力、神疲气短、自汗多尿、苔黄少津等等。 问题如此明显,我们的祖先自然要想对应的办法了。这个时候,黄芪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黄芪,不但能够补气,古人通过体悟,观察到它还可以生津养阴。这种气阴双补之能,恰好符合我们的诉求。更重要的是,黄芪补气,通过加强气的固摄之能,使得自汗、多尿这些固摄不足之象,得到缓解。可见,从中医学的思维角度来看,这黄芪对于糖尿病症状的改善,更具备整体性、多角度的特征,不知不觉,悄然起效。这恰是中医药优势的体现。 所以,黄芪,对于气阴两伤的糖尿病患者,尤为适合,其具体表现,如前所叙,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是,内有积滞、阴虚阳亢、外有表邪实证的人,是不能应用黄芪的。 看官,读到这里,您是否也对古人的眼光佩服不已呢?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医学繁荣发展的数千年里,祖先的很多认识,是有其独到甚至先进的地方的。其中一些真知灼见,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 好了。关于这黄芪调治糖尿病的事情,我们就为您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