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国外媒报道了中国共享概念产品——"共享睡眠舱",其深受上班族的青睐,但近两天共享睡眠舱陆续被有关部门叫停,还有一些公司主动暂停营业。 "共享睡眠舱"瞄准的是生活奔波劳累的上班族,让需要午睡的他们有个补觉的舒适地方。它的外观像太空舱,长约2米、宽约1米,里面装有电风扇、阅读灯、USB接口、充电插座、免费无线网络等等,它的使用流程和共享脚踏车相似,用户只需扫描舱门上的二维码,就可将门打开,入舱计时休息。收费分时段设置,30分钟起睡,高峰期每半小时10元,非高峰期每半小时6元。 这款新产品自今年5月推出以来,受到许多都市白领的欢迎,刷爆了网络,"共享睡眠舱"也成为了公众的焦点,在北京推出没多久之后,便迅速在上海和成都火了起来。 但是最近,北京、上海和成都的"共享睡眠舱"连日来不是被警方查封,就是主动暂停营业。其中,上海警方解释,这个新生事物尚未获得消防许可,也没有宾旅馆特种行业经营许可。公司负责人承诺进行整改,并在取得卫生、消防等有关部门许可后正式上线。 其实,对于这个共享产品,不少人质疑"共享睡眠舱"根本不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披上"共享"的外衣只是为了迎合共享经济的潮流甚至绕开监管要求。何况,严格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应该是用户通过移动科技将自己的房间租赁出去,实现陌生人之间对闲置资源的分享。这些"共享睡眠舱",虽然在形式和理念上比"胶囊旅馆"略高一筹,但是本质上还是步了一些胶囊旅馆的后尘,没有摆脱各类隐患是其现实弊端,必然逃不过被查处的结局。其实,这也说明了"共享睡眠舱"的运营者在前期的开发和管理中,存在经验不足,考虑不周,对一些隐患认识和处理不到位的问题。公众对于"共享睡眠舱"被叫停也确实没必要惋惜,毕竟相关部门叫停"共享睡眠舱"的理由合理正当,属于依法依规办事。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理由都能归于"容易给公众安全带来隐患"这一项,包括卫生安全和生命安全等。而这些恰是社会层面的原则问题,不能绕过。如此看,叫停非但不必惋惜,还应该为这样的叫停称赞。 从至今的业态发展来看,无论是"共享睡眠舱",还是"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等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共享"产品,相关企业往往都不是将闲置资源进行分享,而是购置一批又一批的物品后将之租赁出去,显然与共享经济沾不上边。以"共享"为噱头发展出的各类产品,其实违背了共享概念的宗旨——强化使用权、弱化拥有权,非但没有释放闲置资源的价值,反而还可能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但是共享睡眠舱确实符合当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希望公众和政府对此能宽容以待,但是有关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处理好共享睡眠舱的隐患问题,有些公司主动暂停营业接受修改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共享经济这条路并不怎么好走,还是希望共享睡眠舱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