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些课堂上发现一种现象,上课后老师布置完课堂任务就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一会后老师紧接着处理几个问题,一节课上,老师安排这样三四个时段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解时间也断断续续。一节课老师讲课时间大体在10分钟左右,其他时间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了。听完几节课后,我心里一直在想,这是"自主学习"吗?这样的"自主学习"又有多少"自主"的成分在里面呢? "自主学习"的核心是什么?是培养一种主体意识、主动意识和自主意识。倡导一种好学、真学、自己学的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通过学、问、思、辨、习、行等环节的磨砺,使学生获得立志好学、主动自觉、反省自律的人格修炼,使人生得到化育和提升。 基础教育的学习规律是什么?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具体来讲就是,把学生所欠缺的东西教给他们,然后鼓励他们去尝试性实践,再教,再实践。这本来是学习规律,却被所谓的"自主学习"取代了,"教"与"学"的和谐关系由此被打破了。 当下,许多教育者高喊"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口号,却忘却了对教育基本原则、规律的尊重,特别是缺乏对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作用的尊重。学习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的起点而非终点。 "自主学习"不是学生从老师手中夺回多少时间,夺回多少话语权,而是在学习中自己真正做了几分主,主动学习到了什么程度。不要以为只有自主学习才是先进的,其他学习方式都是陈旧的、落后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有效无效之别,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一般说来,自主学习适合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和内容,适合学习水平层次较高的班级,适合教学风格鲜明、喜欢教学探索的教师。不分条件场合,到处照搬照套,甚至想追求那种"纯而又纯"的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实际情况只能是:不能没有自主学习,也不能随随便便什么都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应避讳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什么时候都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我们让不具备"自主学习"条件的学生大搞"自主学习",而且年龄段较低的学生也在搞,这不是很滑稽吗?已懂或能懂的是用不着再花时间去"自主",而不懂得也无法去"自主",他们统统都是"被自主"了。 自主学习也不应避讳教师的讲解,一旦缺失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可能陷入停滞状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又怎样来把握课堂讲解的契机呢?一是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点上进行讲解,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在学生认识的困惑处进行讲解,引领学生走出"山穷水尽"的无奈,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三是在学生探索的迷惘处进行讲解,为学生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奠定现实意义的可能。 自主学习是一种教学境界,是优秀教师的一个基本特征。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善于把眼前的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而不是把自主学习当成任务,当成摆饰,当成时髦。自主学习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付出更多的精力。自主学习要有制度的设计和安排,要用制度和规矩来抵御规避人性疏懒和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