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当中,一个迟疑,一个犹豫,可能就会让到手的胜利就这么拱手让人了。尤其是在战场上面,错失一个全歼敌人的机会,没准换来的就是前功尽弃,甚至还会导致自身的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军事上的一个奇迹,那么,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德国给了英法联军48小时的宝贵时间?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二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因为利益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陷落。在此其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 到了1940年,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横扫着欧洲,狂炸波兰,占领法国,直逼英国。这时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敦刻尔克,德国第16装甲军距离此处不过才16公里,且蓄势待发。就在德军准备一鼓作气歼灭敌人时希特勒的命令来了,除了执行侦察和警戒任务的部队继续前进外,其余人员停止前进。 这个命令让身在前线的德军上将很是意外和震惊,这么做不是等于放给对方一条生路么?但是,希特勒的命令无人可以违背。48小时后,希特勒又下令,继续前进。但是,在这48小时内,英法联军却是完成了腾挪大转移的准备。 当时,从敦刻尔克返回英国,有三条航线,但是,由于德军的封锁,实际上可用的只有Y航线,全长大概有76海里,所需时间是6个小时。这个行程距离比原定计划多出一倍,那么,相应撤出同等数量的人员,就需要至少两倍的船只。 当时情况相当急迫,英国是全国总动员,号召大家凡是有船只的,都来参与这次大撤退行动。5月26日下午6时57分,大撤退开始,6月4日下午2时23分,结束。希特勒的一个"停止前进"命令,让英法联军有了充足时间备战,拦住了德军的进攻,保存了有效兵力。 那么,希特勒"阻拦"进攻的动机是什么呢?当时,被困的英法联军,对于士气正旺的德军而言就是手到擒拿。为何偏偏要在此时,希特勒选择"放弃"? 有人就分析了,并给出了几种解释: 一、民族政策: 在希特勒看来,英国人也是高等人种,不是他要征服的目标,他希望的结果是和英国结盟。当年,德国和意大利结盟时,希特勒还直言不讳,他更想结盟的对象是英国,他甚至认为一战中,就是由于没有和英国搞好关系,所以,德国才失败了。不过,英国可是从来就没有过此想法。 二、给养的顾虑: 当时,德军在战场上的推进太过于顺利了,整个西线感觉就没有遭遇到对手。这样反倒让希特勒和德军高层有了担忧,如果先头部队继续深入作战,那么,英法联军有可能就会在法国境内,对德国部队的两翼发起夹击攻势,这样的话,德军就会相当被动,等于腹背受敌。 有了这层顾虑后,希特勒就暂停了军队的前进,先让侦查部队探探情况后,再做决定。 三、培养戈林: 这位可以说是纳粹德军的二号人物,希特勒也是有意想让他接自己的班。当时,戈林是空军总司令,英法联军被围困后,他就站出来,要用德国的空军力量去解决这个问题。希特勒准了,于是,地面部队停止前进了。戈林率领的空军的确整天盘旋于敦刻尔克上空,而且,德国空军的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那么,为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按照一些德军将领的说法,其实,德国空军一样受到了希特勒的制约。 这么一分析,倒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希特勒的个人主观认识,占了很大比重。 他内心是希望英国可以投降,而且,他始终都想着让英国投降,各种方式诱导。也许在他看来,几十万的英法联军被困于敦刻尔克,应该是给英国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时给个缓冲时间,只让空中轰炸,没准英国会改变之前的想法。 希特勒没有想到,英国人民如此心齐,开着各式各样的自家的船,帮着英法联军撤退。原本以为会被他们歼灭的大部分兵力,就靠着这种方式,安全的抵达了英国。后来,看似德国还一度占据上风,但是,希特勒要一统欧洲的理想,其实,这时已经开始被粉碎了。 在后来的几年中,德英进入到了一个拉锯战,德国空军是摧毁了不少英国民用和军用设施,给英国带来重创,但是,就是没能让英国让步。 若是当年希特勒不下这个命令,是不是格局就一定会改写呢?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其实,这算是个伪命题,就如没人会想到希特勒会让部队停止前进一样,战场变化往往猝不及防,谁又能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呢?敦刻尔克大撤退,应该说是英国人利用德军的迟疑,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只有果敢的人,才会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