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出镜 李佳姁 初三学生,就读于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 互动方式 与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谈话一小时 强二代关键词 非京籍高考(微博)、正能量、人文教育 相比其他很多报名者,李佳姁报名"强二代"活动的理由看上去颇有些沉重。这名目前就读初三的女生已经常常在思考自己作为非京籍学生的身份,如何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的问题。 在李佳姁看来,参加这次活动就是想"在现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为一名自强自立的人,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知道如何自我充实,实现自我价值。希望在专家指引下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努力。" 在杨东平老师位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办公室里,李佳姁与杨东平聊了一个多小时,"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让我知道在当今这种多层次、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我应该自我充实,构建一个强大的内心,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善于观察的李佳姁认为,这次的访谈与自己当初的设想有些不同,"我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去看待和理解社会,而老师是从社会更高更深的层面去看待它。有些问题现在根本无法解决,所以我们只能选择面对它,让自己更坚强。" 对话 强大内心 青少年要学会接受逆境 李佳姁:我是河南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在北京上学,到现在已经快9年了。但因为户口不在北京,所以很多事情跟那些京籍学生不一样。现在在国际部,觉得还是跟有些人不一样,北京孩子没那么多压力,他们不上国际部,还是可以通过高考来升学。 杨东平:你也可以参加河南高考。 李佳姁:但河南教材跟北京讲的不一样,北京的内容比较浅。 李佳姁:怎样才能让自己这种心理压力减小一点呢? 杨东平:人生的困境和不顺利其实是常态,老话说"如意之事常少有,不如意事常八九",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心的定力。有些制度上的问题暂时难以改变,只能让自己更加坚强。 五六十年代,学生如果家庭出身不好,有海外关系,甚至连升学的机会都被剥夺,当时的歧视性政策是非常厉害的。但仍然有很多人靠自己的努力,最后从逆境中走出来,自我实现。现在青少年的生活整体而言比较顺利,对困境、逆境不好接受。 李佳姁:我跟同学聊天,那个同学问我,人生下来就不一样,比如石油大亨的儿子,生下来就拥有别人一辈子达不到的。我们该怎么办?当时我说,如果我不努力,这种差距就不会变小。如果是您,您怎么回答? 杨东平:人的价值并不在这种比较中呈现,不能用功名利禄作为人成功的评价标尺;这样的尺度恰恰说明了价值观的混乱。真正以学术或艺术为生命的人,根本就不追求那些世俗的东西,人生真正的价值还是在于自我实现。 李佳姁:你是不是会觉得,非京籍的孩子中产生强二代的数量会更多? 杨东平:我个人趋向于认同这个观点。在当下的升学竞争中,非京籍的孩子从资源上可能不占优势,但从人格成长和竞争力等方面,作为个体之间的竞争,今后未必处于弱势。 留学选择 要"听从内心的声音" 李佳姁:以前出国是个别人,现在出国的人越来越多,这样被迫选择出国的人在我周围有不少,很多人学成回国之后适应不了国内的环境,是留在国外还是回来更好呢? 杨东平:你现在考虑这个问题过早,现在要想的是,如何选择专业、适应国外学习和生活。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微博,美国大学专业就业最差的前十,许多都是中国留学生特别热捧的,如艺术设计、影视、计算机等等。 这涉及到另一问题,留学追求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就业还是自我完善?不要仅仅按照功利的目的去选择。需要传播乔布斯的主张,他说"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现在的教育,培养的许多学生内心没有声音,空心的。于是只好随波逐流,随大流,丧失了自我。你现在初三,还有三年的时间用来自我认知和发现,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三年之后可以有很清晰的认识,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想学什么。美国的大学也希望看到你内心的想法和选择,排斥没有内心没有声音的"考试机器"。 教育缺失 人文教育往往输给应试教育 李佳姁:现在的父母经历过挫折之后,不忍心再让孩子经历。您认为青少年最该拥有什么? 杨东平:特别重要的就是自我发现,只有自我发现了才能自我实现。现在很多学生高中毕业时一片茫然,填志愿不知道写什么,大学四年就是为了拿文凭,无异于浪费生命。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培养一些冷酷自私的学生,他们的目标就是名牌大学,人性在萎缩,成为考试机器,这是比较可怕的。 李佳姁:现在谈到教育抱怨特别多,我们如何吸收正能量? 杨东平:在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能够接触和认识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但教育的难度也在这里。 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人文主义教育、公民教育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多种声音、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充实自己,通过讨论、辨析和交流明辨是非,不回避现实,假装不存在,构筑内心的正能量。虽然青年人对于这样的教育有强大需求,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这种人文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又往往被忽视,因为考试不考这些。这也不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家长给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怎样的指引,尤其是家长的身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