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检《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人名工具书。一册。今人张万起编。初刊于一九八○年。 此书根据一九七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旧五代史》点校本和一九七四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五代史》点校本编制。收录五代十国人名,唐与五代有关的、五代入宋的、以及关系列五代人物世系的古代人名,也予收录。《旧五代史》注文引证史料丰富,注文中出现的五代人名也适当予以收入。但表示时间概念的人名、用来做比喻的人名、属于虚文或作为典故引用的人名以及只表示从属关系的人名概不收录。以姓名或常用称谓为主目,其他称谓如字、号、小名、绰号、官名、爵名、谥号等附注于后,并作为参见条目,帝王以庙号或谥号为立目,本名和其他称谓附注于后;十国君主、五代诸侯王、以及追尊的帝王,仍以本名为立目;异人而同姓名者,经过考证分立条目,并在姓名后附注其他称谓、时代、籍贯、族属、官爵、事迹等以便区分;《旧五代史》或《新五代史》原文人名记载有误的,以脚注略作说明。人名之下详列在《旧五代史》或《新五代史》中所见的卷数和页码,因采取二书合编的形式,先列《旧五代史》的卷数和页码,后列《新五代史》的卷数和页码,中间以横线隔开。仅见于《旧五代史》或仅见于《新五代史》的人名,人名后分别用"[新]"、"[旧]"两种符号予以标明。在二书中有正传、附传的人物,将正传或附传中首见的页码排在最前面,后列其他散见的卷数和页码;一人事迹分见于衔接前后两页而又属于同一段者,只记此人出现的前一页页码;同一页有二人或三人传均提到某人事迹时,则注明其出现的次数。采用四角号码检字法编排,书后附笔画索引。《旧五代史》原名《梁唐晋汉周书》,后改称《五代史》。北宋为了便于与欧阳修《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区分,称《旧五代史》。金代章宗弃而不用《旧五代史》,遂渐至失传。清代馆臣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并参考《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书所引材料加以补充。又广引其他数十种典籍,作为考异形式附注于后,因此人名称谓歧异较大。此书加以辨别考订,如乌昭远,《旧五代史》又作"乌昭",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而改,二者合为一条;《旧五代史·晋少帝纪》李俊,实即李重俊,因避晋少帝石重贵讳而改;范延策,《旧五代史·唐明宗纪》又作"范延荣","策"、"荣"因形近而误;敬新磨,《旧五代史·唐庄宗纪》注引《五代史补》作"镜新磨",因音同而误。凡此种种,为利用《旧五代史》提供了方便。 有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