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ya 来源:meiyayibu(ID:OneStepUp) 01:
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叫《革命之路》,这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代表作品,被导演门德斯拍成了同名电影,电影由莱奥纳多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 由于他俩一起演过《泰坦尼克号》,豆瓣网友评论:如果当年杰克爬上了木板,他和露丝现在就是这副德性。所以,这电影讲的是一对情侣从激情四射到婚后一地鸡毛的故事。 电影的宣传语说展现了中年危机,而我认为讲诉的则是生活的危机。 在美国上世纪的50年底,郊区的革命路上有一栋漂亮的白房子,住着一对夫妻弗兰克和爱波,他们看起来非常潇洒聪明,大家公认的一对金童玉女。 十年前,弗兰克是高谈阔论的有志青年,爱波是就读于纽约的一所顶尖的戏剧学校,有望成为名演员的未来之星。他们男才女貌,一见倾心,恋爱时充满了激情浪漫。 很快,他们结婚了,生了两个孩子,住在美国郊区。 爱波一直有当演员的梦想,想过更理想的生活,可是现实是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她只能日复一日地洗洗涮涮,生活的单调乏味,内心非常痛苦。 在一次糟糕的社区戏剧演出后,弗兰克和爱波在回家的路上爆发了剧烈的争吵。两人多年的积怨终于爆发,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得出来,一个说"你很病态",一个说"你很恶心"。 这对夫妻面临着婚姻的"七年之痒",生活充满了日复一日的单调,以及鸡毛蒜皮和与之相伴的争吵。 后来,悲痛的爱波在整理照片时发现弗兰克年轻的照片,想起他曾经描述的"美好的巴黎",她提出了一个计划"全家搬到巴黎",以拯救这个家庭。她说,她去当秘书养家,自己聪明又天才的丈夫应该过他想要的生活、学习、思考、散步…… 弗兰克认为这不太现实,但最终还是被爱波说服了。他们积极准备着搬去巴黎,还兴奋地告诉了邻居、朋友,两个人的关系也因为这个计划重新一度变得和谐亲密起来。 可是,后来,弗兰克无意中得到了公司升职的机会,薪水多了很多,而且爱波意外怀上了三胎,弗兰克认为他们需要更多的钱养孩子,去不了巴黎。而且,说实话,他也不愿意放弃工作去巴黎。 去不了巴黎,爱波陷入深深的绝望,在家给自己做流产,这像是一种自杀的方式,最后她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真是令人心痛的悲剧。 假如爱波没有意外怀孕,没有死,弗兰克放弃了工作,他们全家搬去了巴黎,会怎么样? 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并不会因此而真的变得更好,可能只会变得更糟。 一家四口,在巴黎也要吃饭,也要有地方住,两个孩子还要上学。他们要面临搬家、找工作、给孩子找学校、适应一个新城市等挑战。如果一切顺利,刚开始也许会很幸福,在手忙脚乱中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如果一切不顺利,找不到工作,他们就会活得穷困潦倒。 就算一切顺利,等安顿下来,还是会陷入到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这对夫妻每天依然要上班、做家务、养大孩子,辅导孩子的作业,和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两样。 因为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而他们也是普通人,逃离不了这普通人的庸常。 02:
我朋友的朋友前几年从上海搬去了大理。 一次旅行,她爱上了大理的一切,苍山洱海,文艺气息,物价便宜,大理的每一个人都步履闲适。她觉得这才是生活。 于是,她辞了上海充满压力又繁琐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去了大理。 可是过了两年,她又搬了回来,因为孩子要上学,大理没有她认为的优质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她厌倦了大理。 她说,虽然上海的房子租出去够在大理生活,不用操心物质,但是每天散步、发呆、逛吃、看风景,刚开始是很幸福,但时间久了,闲的心里发慌,再美的风景也有看厌的一天,反而渴望起上海的忙碌与焦躁。 这样的逃离,看起来就像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了的地方。 03:
我搬到新家一年半了。 过去一整年我常常有住着新房很幸福的感觉,小区的绿化好、物业好、房子宽敞、再也不用租房,内心很有安全感……我经常对丈夫说,"搬家之后,我感到好幸福啊!"。 可是,最近这半年我开始觉得自己家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交通不便,去哪都远,附近没有电影院和商场,带孩子已经逛遍了周围的绿地、公园和商业街,已经没有地方遛娃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关于幸福的"适应原则",指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 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而后会逐渐"习惯化",对刺激的反应趋于缓和。 人的适应性很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生活条件如何,是好是坏,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终究会慢慢适应。而这个时间,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一年。就是说无论是中彩票大奖这样的好事,还是出车祸失去双腿这样的坏事,人在一年之后都会恢复到原有的幸福基准线。 在新家生活了一年半,最近半年我对住新家的幸福感开始不断下降,而且这个冬天,苏沪地区常常雾霾重重又阴冷潮湿,每天从窗户外面看出去,就感觉生活苦闷窒息。 于是,我想搬去三亚。 甚至还在网上看了好几天三亚租房的信息,心里盘算租一年三亚的房子要多少钱,要带的行李有哪些,公婆、孩子和我一起去,老公不能辞工该多久团聚一次,我的工作怎么安排…… 但在某一天,我忽然就放弃了这个搬到三亚的念头。 那天我在卫生间里,有一股想要逃离现实生活的强烈冲动,觉得远方一定有一个地方,会让我感觉更幸福更快乐。 这种感觉是如此熟悉,我想起自己十岁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了。那时我在农村,每天上学,放学后就要帮父母做家务。那一日又一日的学习和做家务,真让人受够了。我总想着长大,逃离家庭,我就会离开这样的日子。 是的,后来,我长大了,来到了大城市求学工作,再后来我恋爱、结婚生子、有的自己的家庭,但是我的日子还是在重复。小时候我每天学习、做家务,现在我每天都要工作,做家务,这两年还多了一项带孩子,养孩子。 从某一个层面讲,我现在的生活和二十年前的生活并没有两样。 就在那一刻,我放弃了去三亚住个一年半载的想法。 04:
无论是电影中爱波想搬去巴黎,上海的朋友搬去大理,还是我想搬去三亚,其实我们都是想逃离自己当下的生活,我们总觉得换一个地方,生活就会不一样,就能摆脱那些重复和琐碎,就会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这几年,陆陆续续有很多朋友问我如何开始写作,成为一名作家,或者如何转行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们当中肯定有很多人真的想当作家或者心理咨询师,但更多的人只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不满,觉得当作家或者心理咨询师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生活。他们用逃离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满。 但我想告诉他们,他们对自己的理想工作也许有很多的误解和想象。 作家每天都要对着电脑打字,一坐一上午,屁股坐出茧,腰酸背痛是常事;心理咨询师不是坐在家里就有人来找你做咨询,你需要做很多市场推广的工作,你还需要不断地投入时间和金钱学习。 无论是换一份工作,还是换一个城市生活,我们要逃离的都不是工作或者城市,而是生活本身。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就像西西弗斯一样,推着石头上山,然后石头滚下来,又再推着石头上山。 我们要逃离的是生活在时间的荒原面前的重复、琐碎、千篇一律。 可是,生活是最难逃离的。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在我40岁之前,未曾见过什么"高山",没想到人生最难翻越的,是生活。 生活是座无法越过的高山。 生活是最难的,面对它你无处可逃。 你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和高压,回到小城市又不满它的闲适和缓慢。 你厌倦了安定和平稳的婚姻生活,离婚之后又忍受不了单身的动荡和孤独。 你终于过上了一种自己渴望的生活,又会去纠结另一种生活会不会更好。 就像叔本华的那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永远只能站在自己当下的现实中,对自己不满,对生活不满,然后仰望那个理想的生活? 或者拼命地去折腾,闲适时想忙碌,繁忙时想避世,在小地方的搬去大城市,大城市的逃离到乡居田园,这一生的日子就在这样逃离,逃离,不断逃离的兜兜转转中消耗殆尽? 也许,我们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也许,我们可以向自己承认:此刻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和能够负担的生活,而我们过不了的生活也正是我们其实没有那么想要也负担不了的生活。 也许,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现实,发现当下生活中有它的美与乐。 也许,我们可以在当下的现实就去创造自己的理想生活,而不是直接逃离现实,一步跨越。 也许,我们可以在当下的现实中做一点点的什么事情,缩小这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认识一个女友,原本很胖,每天工作压力很大,总想着辞工给自己放一年的大假,无奈现实残酷,她每月有6千的房贷,上有快70岁的父母要照顾,下有5岁的孩子要养活。她一边厌恶着现在的生活,一边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一年前,她开始跳舞,不是正经八百地跳舞,也不是去舞蹈教室学习,就是在家里放上或动感或魅惑的音乐,一个人跟着音乐的节奏尽情扭动着腰肢,妖娆起舞,一脸陶醉地投入其中。 每天就这样跳上十几分钟。 一年时间,她整个人的身材和活力都发生了良好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她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提升了许多。 我没有去三亚,而是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去周边城市泡了两天温泉。并且计划,未来每隔一段时间就逛逛周边没有去过的城镇,给工作忙碌的自己放点小假。 如果你想当作家,不需要辞职专职写作,也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成为作家,你可以安住在自己当下的生活中,但是每天花一点时间写一点,慢慢写,像作家一样写作,你就是在过作家的生活了。 梭罗说:"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傻瓜站在他们的机会之岛上寻找另一片陆地。没有别的陆地,除了这一生,没有别的生命。" 请不要逃避现实生活,当下的生活其实没有那么糟。 当你不逃避,愿意活在当下,和你当下的生活,身边的那个人,自己那颗不安的心和谐相处时,你会发现,自己就置身在最美的风景里。 接受现实不意味着就放弃理想,你可以在现在的每一刻慢慢靠近自己理想,而不用全盘推翻自己的人生重新来过。 当你努力将手边的工作干到出色,当你对伴侣孩子更多一点和颜悦色,当你旁若无人地跳一支舞,当你开始读一本新书,当你尝试改变自己的一个坏习惯……也许你还是那个没有干成大事的普通人,但你会发现生活已经对你绽放出理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