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寻根溯源唐柏荣回忆录岁月之二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
  我是谁?我的血脉,我的祖根在哪里?小时候,每个人都会问长辈相同的问题。茫茫宇宙,浩瀚乾坤,水有源,树有根,溯本思源,寻根问祖,我的祖先历史都是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得来的。
    唐氏,一个千古望族,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唐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姓。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当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总人口的0.7%排在第25位,有1700万唐氏族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历史上,唐姓也是枝叶繁茂,名人辈出,不仅有忠臣良将、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还有不少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唐姓的起源,有关文献和书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唐姓的起源有两个,有的则认为有六个。
    唐姓的起源很早,最早来源自祁姓,也称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据《世本》《史记》《通志·氏志略》等文献记载,帝喾有四个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个妻子为陈锋氏之子,名叫庆都,生子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帝。尧帝起初被封为唐侯,于是他在平阳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大源境。后来尧帝让位于舜帝。舜帝时,又封尧帝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到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又迁到鲁县,刘累的子孙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时,改号为豕韦氏。周朝时又改为唐公。周成王时,唐国发生动乱,周成王派周公灭掉唐国,将其地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将唐公迁到杜城(今陕西长安),降其爵位为伯。唐国灭亡后,其子孙就以唐为姓氏。由于唐国位于晋地(今山西境内),故史称这一支唐姓为晋地唐氏。这是唐姓最早的一个来源。
   唐姓的第二个来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灭唐国后,把唐公之地转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号称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后代,后又被封于唐,其地在随州唐城县(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地近于楚国,由于势力微弱,遂成为楚国的属邑。鲁定公五年,楚昭王灭唐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由于这支唐姓位于楚国境内,故史称楚地唐氏。这是唐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除了以上几个来源外,还有几支唐姓采自于少数民族。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邦国中也有姓唐的,如唐丛国。东汉永平年间,唐丛国与白狼国等一百余国,600多万人臣服于汉朝,并进贡方物。后采蛮夷王唐缯等人率其部落17万人向内地迁移,汉政府给他们颁发金印紫授,赏赐甚厚。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陇西带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陇西羌族名将就有唐蹄等人。
    唐氏家规有十二条:忠君上,孝父母,宜兄弟,敬长上,肃内政,正嫁娶,保宗族,睦乡邻,尚勤俭,笃教训,戒兴颂,敬谱牒。
    小时候,我听爷爷讲他父亲也就是我的老爷爷的故事,才晓得我们唐家不是石期市本地人,是离镇上四五十里地白牙市镇林山口人。据说东安唐姓祖先有七个儿子,唐姓下分七家,我家属于"七家唐"这一支脉。我只晓得我父亲的辈份是"守"字辈,我的辈份是"宜"字辈。晚清年间,我老爷爷那一代屋里还是很穷的,靠替富豪帮长工过日子。有一年夏天,老爷爷用帮工的钱买到一间牛栏地准备盖屋。挂牛栏屎的时候,老爷爷从牛屎地底下挖出一罐银子,一枰足足有两三斤重。一下子我屋里发财了,老爷爷把刚买的牛栏地建了新房,余下的钱分给他几个孩子,让他们独个外出闯世界。爷爷讲这个发家故事小时候我听了之后很自豪,如今仔细想一想又有点怀疑,牛栏地里怎么挖得出银子来?
    爷爷讲他兄弟姊妹的故事时我没有用心记清楚,只记得排行第一的是个爷爷,排行第二的是个姑奶奶,他们这一兜人离家后去向不明。我爷爷排行老三,他下面有个弟弟我叫他四爷爷,名字叫唐柄青(生卒不详),十七八岁的时候在东安老家被抓壮丁参加国民党军队,后来在国民党的广东某部当了上尉军官,有天一个勤务兵把他心爱的一条狗偷杀吃了,被他发现后当即枪杀了这个勤务兵,之后被开除军籍。在回家的途中,路过广东某地一个地主庄园门口,看见地主恶霸欺负丫环,他就见义勇为把恶霸打了,并将这个丫环扶上马带回老家来,不久这个丫环(名叫林秋华,生于民国8年11月11日,卒于1974年)就嫁给我这个脾气暴躁的四爷爷。
  四爷爷一家早在解放前就搬到零陵,在城南七层坡安家落户。他这一兜人传下来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字叫唐守佛(和我父亲同年,具体出生日期不详),解放后参军,复原后在零陵粮店工作,性格极像四爷爷,脾气十分暴躁,因工作调动问题与单位领导发生肢体冲突,不小心将对方打倒在地,当时他以为打死人了(该人当时假死过去,后经抢救活过来了),就吓得连夜往广东外婆家逃命,不久潜水偷渡逃到香港,至今下落不明;
  四爷爷的二儿子比我父亲年少,我喊他满满,名字叫唐守法,1942年10月10日出生,高中成绩优秀,因文化大革命涉及海外关系,未能被录取上大学。高中毕业后下放到农村当老师,后调地区农科所当研究员,最后在零陵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搬运队当会计,人很谦诚、能干、聪明,性格像我四奶奶人缘好,1999年3月8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婶娘名叫寇付妹。
  他们膝下有两个女儿,大的名叫唐自力,1975年9月24日出生,1997年湘潭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军队招干到西安中国兵器试验中心,又在部队脱产读了三年硕士、三年博土,官至中央军委陆军试验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副师职),
  2014年被评为全军学习标兵,2017年荣立陆军二等功,两次上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是全军优秀女军人之一;
  二女儿名叫唐力士,1978年12月31日出生,大学毕业后自主择业,在长沙安家做生意。
    我爷爷在二十岁的时候,只身离家独自闯世界,来到石期市镇落户。那一年大约是1908年,至解放前(1949年)爷爷在石期市镇做了四十年的布匹生意。起先在老区公所对面吕家屋里租房住,后来随着布铺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就在小码头旁边买了一块地建门面房,房子全是实木结构。听父亲说,建房的木材是从零陵大夫庙买的,当时屋里生意好,人手紧张,只有十来岁的父亲身上捆了一串大银圆,跟着一个长工去零陵交钱付款后,把木材捆扎成排从湘江逆流而上放排回到石期市。那时开始,我屋里不愁吃穿,还在镇郊买了十多亩田地,农忙时雇请了几个零工耕种。到了"走日本"那年(1944年),有天镇上突然来了一队"日本鬼子",实际上是一群台湾兵,只有两三个日本兵,把镇上老百姓都吓跑了。我屋里没带出任何值钱的东西,大家都往山上躲起来。"日本鬼子"在镇上烧杀虏抢,镇里所有房屋包括我屋里的布铺,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日本鬼子"走了以后,有天傍晚,镇上又开来一拔队伍,不晓得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军队,反正天黑看不清楚,刚满二十岁的大伯,没同屋里任何人吭一声,悄悄地跟这拨队伍走了,而且这一走永远没再回来。恢复布铺需要钱用,爷爷就把田产卖了。当年我的父亲只有十来岁,二伯长期生肺病,未等到解放就病逝了。排行第三的是个姑姑名叫唐美仔,六十年代初和我奶奶没吃的被活活饿死。当时屋里实在没有人手做生意,爷爷新开张的布铺只好请雇工。先后请来的两个女雇工,大的与我二伯成亲变成了二伯娘名叫毛梅英,老二拜认爷爷作"干女"名叫春喜。爷爷在镇上做了几十年的布匹生意,不仅没有得罪一个人,反而经常受到邻里乡亲的尊敬与爱戴。听父亲说,爷爷第一次带他做生意时,反复跟他讲的就是两个字:"诚信"。爷爷说,做生意要始终坚守"以诚待人,人人敬;以信办事,事事成"这条准则,生意才能做得大,才能做得好。爷爷买布,每次从零陵进货都是带现款去,不欠货主一分钱;卖布,又经常为困难顾客赊账,每年下来,都有十多笔赊欠收不回,既便这样也没见爷爷与赖账的顾客红过一次脸。解放后,土改工作队根据我家情况,按照有关政策,经过镇上群众反复评论,三榜定案,报区公所批准定为"小商"成份,文化大革命中重新被划为"资本家"成份。
    石期市镇解放是1949年8月。解放的第二年,我父亲已是十六岁的人了。别看他年少,他已跟爷爷经商四五年,主要帮爷爷管理账本,因而父亲打得一手好算盘。那年有天下午,县里来了几个身背驳壳枪的军人,他们从我屋里布铺经过,突然听到一阵阵算盘声,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其中一个带北方口音的大个子问我父亲:"喂,你今年多大啦?""十六。"父亲一边哗哩哗啦拨算盘,一边回答说。"看不出来,你的算盘功夫蛮很的,双手打得狮子滚绣球。"大个子很有兴趣地说:"你跟我们走,参加革命好吗?""……"父亲摇头,当时他的确不晓得参加革命的意思。见我父亲直摇头,大个子就直接进铺里找我爷爷要人。双方磨到日头落岭,爷爷就是不肯放人,大个子走时丢下一句话:"老板,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你儿子这回跟我们走定了!"
    果然,次日镇里的镇长来了,他和我爷爷也磨了半天,爷爷才同意父亲离家参加革命。父亲走了,走到县里才晓得,那个大个子是南下来的大干部,姓屈,名叫屈永清,河北人,虽然只有二十一岁,却是县财政科(那时县级以下单位设科)的科长,父亲就成了他手下一名会计。从此,父亲跟他同吃同住六年,直到他结婚后调离东安止,但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死。有两件事必须记录在案:一是1975年石期市镇搞油茶垦复中心工作,当时整个石期市镇郊区周边山上的祖坟,要么迁坟要么平坟,我爷爷奶奶的坟墓在岭头上吕家山,那里有几十个坟包,是油茶垦复的重点地带。当时抓这一工作的正是父亲的老领导、零陵地区财贸办主任屈永清,当时他被零陵地委任命为东安农村工作队队长。结果是,石期市镇凡油茶垦复山上有坟的,就唯一剩下吕家山我爷爷奶奶的坟没有迁也没有平。第二件事是:1982年,我正准备当兵退伍回原籍东安,有次父亲去永州看望屈永清,他刚刚从道县县委书记调到县级永州市当市委书记。这时他问起我在哪里?干什么?父亲一五一十说了。他当机立断对我父亲说:喊你儿子把退伍介绍信和户口直接开到永州来,在永州安排工作。当时我在部队当兵正碰上一个姓向的常德老乡任团军务股长(2004年他曾来永州在我农庄住了一晚),本来政策是哪里来哪里去的,我肯请他帮忙,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落户证直接开到永州市。可想而知,当时永州市委组织部的部长叫李承科亲自找我说屈书记招呼有两个单位让你选,一个是市文化局,一个是市广播站。我当即想都没想就选择到市广播站当编辑记者。
   解放后,爷爷积极参加土改,带头组织互助组合作社,他还把经营了几十年的布铺和五百块大洋捐献给了合作社,先后被选为镇人民代表、合作社百货组组长。爷爷为人正直,作风朴实,大公无私,不循私情,一心一意为集体,获得了镇上百姓的信任。公私合营没多久,爷爷满六十就退了休。不消讲,母亲顶了爷爷的职,进合作社当了一名营业员。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是一个非常慈祥非常有爱心的老人。他退休后每月有十五块退休工资,除每月交十块钱給我母亲做伙食费外,余下的钱基本花在我们四姊妹身上,比如他每个星期周末给我们每人发一角钱零用钱,平时还给我们买这买那。爷爷最疼我了,每天早晨从对门的米粉店打一碗粉回家,总不忘给我留下一小碗,这让口馋的姐姐和妹妹又羡慕又妒嫉死了。小时候,我每次在外面惹事生非回来挨父亲打的时候,总是爷爷护着我,把我抱在杯里,不准父亲打我,有次父亲打我手重了点,爷爷还把父亲破口大骂一顿。
    爷爷的书名叫唐俊甫,可是石期市镇上的老百姓都不记得他的书名,只记得他的俗名叫唐万千,只因当年爷爷会做生意,家里十分富裕,当地老百姓给他取了这个俗名。他生于1888年(光绪14年)11月23日,卒于1971年农历十月初三,寿年83岁。爷爷去世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年我读小学五年级,爷爷患病大约有半年之久,经常看到一个叫钟先生的老中医每天来家里给爷爷把脉诊病,他老人家究竟得的什么病我不清楚,反正去世前半个月不能吃喝了。爷爷走的那天是上午,快要断气的时候一直呼喊我的名字,母亲深知爷爷想见孙子最后一面,就急急忙忙跑到学校叫我,这时正好第二节课下课,我跟着母亲飞快地朝家里跑,跑到爷爷跟前抓住爷爷的手说不出话来,只晓得大哭。我依稀记得二伯娘毛梅英大声喊爷爷:阿爸、阿爸,柏荣回来了,您老人家放心走好了!爷爷就是这样在我的哭声中抓着我的手安然去世的。
   我奶奶名叫黄玉芹,生于1890年(光绪16年)12月26日,卒于1961年农历四月初二。那年我出生只有十一个月,对奶奶只有从留下来的照片加之母亲后来的讲叙中产生印记。我记得母亲说,奶奶得的是水肿病,实际上是没饭吃饿死的。1960年因苏联与我国翻脸,不但撤走专家,还要赔款,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加之又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欠收,领导人都吃不饱饭,何况平民百姓呢。奶奶老家是零陵区石山脚乡五里堆黄家村人。这里要记叙一件事:我们唐家与黄家早在爷爷的上两代,两家人有婚约协定。既唐家屋里的崽先讨黄家屋里的女,下一代就是唐家屋里的女必须嫁给黄家屋里的崽。到了我爷爷这一辈,爷爷是取黄家屋里的女做媳妇,那么我父亲这一辈必须将唐家屋里的女嫁到黄家去。大约是1981年的春节初几,黄家屋里的大表伯黄世昌,到我家来拜年,酒席当中提起唐、黄两家的婚约,提出要将我姐姐嫁到黄家去,当场被我父亲一口拒绝。拒绝的理由,大概意思这是新社会了,过去的老皇历不算数了。其实我猜,随着时代的变迁,唐家已经是吃商品粮的了,他们黄家仍然是农村户口,门不当户不对。再加上我姐姐当时中专毕业分配在零陵地区人民医院工作,他们黄家能婚配的表兄都是"农民伯伯",我父亲拒绝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大表伯想不开,当场摔酒杯,挥手走了。古话讲得好,"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了了。"从此以后,唐、黄两家三十年没有来往。直到2006年的样子,黄家这位大表伯去世,黄家同辈老表通知我,我和姐姐代表唐家去送了葬,这以后再无任何联系,我父亲去世也没有通知黄家。
   我父母膝下育有四个孩子,我排行第二,排行第一的是姐姐叫唐伯艳,膝下育有一对龙凤胎姐弟;排行第三的是妹妹叫唐伯娥,膝下育有一独生子;最小的是弟弟叫唐伯忠,膝下育有一个独生女。他们的家庭情况以后在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以及"姊妹情缘"等章节里再详细叙说。
  我膝下育有一个独生子,名叫唐抒文,1983年农历十二月十二出生,现在冷水滩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凤凰园所任副所长。
  我儿子膝下目前育有一子,名叫唐伟然,2012年农历十一月初五出生,正在读小学一年级。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这句话意思是首代创业者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不少成了纨绔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
  按照这个逻辑来讲,我爷爷解放前做布匹生意发了财,如果不碰到日本人放火家财更大,家里生活富裕,并积累了一些财富。但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家里日子并不好过,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十年生活极其艰难。爷爷去世后的第三年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全家六口人靠父亲一人的工资难以维持生活,父亲只好将爷爷辛勤建造的布铺作价5000块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才不算寒酸,这种生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改变。
  到了我这一代,由于没有遇上战争,又没有严重自然灾害,加之改革开放政策好,政局稳定,工作稳固,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过得比爷爷那兵荒马乱年代不知好了多少倍。所以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这话只是劝醒人们,教导人们在身处优越条件的时候不忘本,身处恶劣环境的时候能够继续拼搏。总而言之,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幸福,不能靠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或权势,溺爱娇纵,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创业,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劳动过上好日子。若有机会创造财富更好,没有发财的机会也不要勉为其难。如果一味地靠不正当手段积累财富,那就会有身败名裂的危险,其范例比比皆是。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给子孙留下一副对联,震耳欲聋:"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网站目录投稿: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