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赢家的诅咒? 最近,市场尤其欧美对于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担心正在急剧。实际上,从过往经验来看,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会更加收紧自己的钱袋子,这就让市场恢复变得更加困难。二手车市场上买到都将是质量很低的车,企业最终留下的都是生产力最低的员工。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就是资金都被风险最高的企业借走了。这种局面就会形成了拍卖理论中所谓的"赢家的诅咒"。 举个例子,我拿出我的钱包进行拍卖,拍卖者都看不到钱包里有多少钱,大家随意竞拍。显然,每个人的出价取决于对钱包里面有多少钱的猜测。如果有两个人参加竞拍,一个人出价10元,另一个出价100元,假如所有人的平均猜测和我钱包里的实际金额是一样的,也就是55块。在这种情况下,出价100的那个人竞拍成功,获得我的钱包,但最后知道真相的他必然眼泪流下来。 这就是赢家的诅咒。之所以能够拍下我的钱包,是因为他高估了钱包里的金额。当他用100元换来55元时,虽然他赢了,但他反而吃了大亏! 生活当中也存在赢家诅咒的例子,比如说近年来有所走高的离婚率,失败的婚姻显然也是赢家的诅咒,因为寻找伴侣的过程跟竞标很像,如果你对某个潜在婚姻伴侣的是否理想的估计,高于其他人的估计,你很可能就会和TA结婚。但婚姻是否理想,只有结婚以后才会慢慢知道。所以,如果你对潜在的婚姻对象的估计越是比别人高,你出现判断错误的概率也就越大,最终婚姻的结局就越有可能变成"赢家的诅咒"。 赢家的诅咒是经济学的反常现象 赢家的诅咒属于一种经济学的反常现象。反常现象是与理论不一致的事实或者观察。理性的出价理论告诉我们,当投标人数增加时,出价要降低,然而大多数人反而提高了出价。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认为,如果反常现象要令人信服,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能做出明确预测的理论,二是与预测相矛盾的事实。但在经济学反常现象的案例中,两个要素可能都很难获得。我们不缺乏经济学理论,但理论经常无法产生确定的预测。在有些案例中,经济学家向来主张有些理论是无法检验的,因为它们在定义上无懈可击。 例如,效用最大化理论就被认为是同义反复的——如果某人做了某事,无论事情看起有多奇怪,这必然是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否则那个人就不会这么做了。如果找不到一套数据可以反驳的话,这个理论就是无法检验的。然而,虽然许多经济学家安于其理论在表面上是无法反驳的,但其他的经济学家则一直忙着设计精巧的测试来做验证。 总之,在经济学上,有一项自然定律显然永远成立:有检验就会有反常现象存在。 避免诅咒的办法 为什么总是会有"赢家的诅咒"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为竞拍者不知道标的物的真正价值,只能靠主观猜测,这就会带来判断失误。其次,参与者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比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判断更为准确,求胜心切、志在必得。抱着这样的心态,不犯错误那才叫反常。 怎么避免陷入赢家的诅咒呢? 存在"赢家的诅咒",对赢家也好,对其他竞拍者也好,都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不想当受到诅咒的赢家,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非常世故,你应该选择不参与竞拍。但是,总是退出竞拍也不是万全之策。排名第一的校花被娶走了,大家又会竞拍排名第二的校花,如果你总是不出手,最后只能落得一个孤家寡人。 如果你非常狡猾,你可以让赢家先买走,然后做空赢家。你可以先让那个哥们把校花娶走,然后等他们过不下去了,再趁虚而入。但这是非常危险的策略。我们强烈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避免诅咒的最好办法,其实让大家都明白"赢家的诅咒"这个道理。越是竞争者人多,越要谨慎求实,大家平心静气地谈谈,校花到底值不值得花那么高的代价去追。或许,大家就会改变当初的冲动想法,不去追校花了,然后,你就可以去追她了。 请记住,当竞争对手越多的时候,越需要冷静,不能盲目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