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予舍先生 公众号:文史范儿(wenshifan2017) 空气中没有一丝风,压抑,沉闷,如一张巨网裹得人喘不过气来。 断头台,无情刀,镣铐,铁枷,一位披着灰色单衣,骨瘦如柴的老人拖着千斤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来。 蓬头,垢面,连日的折磨已经使人看不清他的面容,只有那双眼睛,那双深邃坚毅的眼睛,还能令人想起他的傲骨,他的满腔热忱,他的特立独行 …… 他是于谦,是曾经为大明王朝延续近两百年江山的"救时宰相"。 然而,这个曾经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救时宰相"又为何会刀斧加身,被推上断头台呢? 壹 这个为什么,还要从1398年说起。 这一年,注定是明朝历史上不可遗忘的一年。 那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应天病逝,举国大丧。 而另一颗光芒夺目的政治新星却在不远处的浙江杭州横空出世,冉冉升起。 他就是于谦。 于谦从小便喜欢读书,而且天资极高。 有一次,他一身红装,骑马过市。 小小年纪便如此"招摇",自然引来满街的人驻足留意。 这时,一位老者拉住他的马,捋须道:"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小于谦当即答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他的回答不仅敏捷果决,而且对仗工整,自有一番豪气。 还有一次,有个和尚自于谦家的门前经过, 和尚见他有异人之相,大呼曰:"此子,他日救时宰相也!" 一时间,于谦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而且,宰相之志也渐渐在他的心底生根发芽。 贰 于谦在23岁那年高中进士,后来又身兼晋豫巡抚之职。 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生,在三晋大地与中原古城之间往来穿梭,获得于青天的美誉。 十数年的艰苦岁月不长不短,却足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牢铸一个人的信仰。 这一年,于谦在外省政绩卓著,奉命回京就职。 明英宗时,宦官乱政,朝中王振当权,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一时间,满朝文武无不仰其鼻息。 当时,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 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打击和排挤,渐成风气。 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权当人情,以免遭打击。 可于谦却不以为意,"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他笑着说:"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百姓们自己的东西,未免他人非议,我不如就拿这两袖清风,稍作留念吧" 为官十数载的于谦怀着一份赤子之心,北上赴京。 可是迎接他的,却是一纸诉状。 百姓们的担忧被言中了。 这是于谦人生当中第一次入狱,而第一次便已是杀身之祸。 可这一切却都源于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理由。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但在于谦回京之时,"三杨"已然去世,太监王振掌权。 当时,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这一回京,便刚好撞在了王振的枪口上。 于谦遭到弹劾,被判处死刑,关入狱中。 好在于谦的青天之名远播在外,晋豫百姓和大批官员纷纷上书为他请求。 王振为平息众怒,便将其贬官释放。 这场无妄之灾以笑料开始,以于谦死里逃生而结束。 叁 很快,于谦迎来了自己一生最重大的转折点。 公元1449年秋,北方的也先大举进犯。 明英宗朱祁镇听信王振进言,执意御驾亲征。 留下郕王朱祁钰监国后,便奔赴前线。 战局瞬息万变,不久之后,经土木堡一役明军全军覆没,英宗亦被俘入狱。 消息传来,引得一片震惊,满朝文武一时皆束手无策。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三百年前北宋王朝的靖康之变犹历历在目,三百年后的大明江山也正危如累卵。 就在满朝文武一时间惶惶无措之时,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应当迁都南京。 一言既出,乱作一团的朝堂顿时静了下来。 突然间,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者,该杀。" 徐珵一时间哑口无言,匆匆离去。 此时此刻,群臣的目光都无一例外地注视着他,而历史的焦点也正式汇聚在这位天命之年的老者身上。 最终,郕王朱祁钰肯定了他的说法。 于谦奉命统领兵部,全权主持戍卫京师的工作。 自古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然而,尽管于谦成功获得一众大臣的支持,可此时的一番大义凛然,却将自己立于众矢之的。 因为,满朝文武都知道,达成一致抗敌的共识只是小小的第一步。 所谓"天子守国门",而现在大明王朝的天子却已成为敌人手中的人质。 朝堂又再一次陷入了沉寂。 此时,摆在大明群臣面前的路只有一条。 唯有新皇登基,才能名正言顺。 但是却没有人感冒天下之大不违。 这时,于谦第二次站了出来。 不久,郕王朱祁钰在于谦的用户下登基称帝,是为景帝。 …… 夕阳如火燃烧着半边天际,瑟瑟秋风吹得四下树影婆娑。 城上一抹清瘦的身影独立城头,影子不断被夕阳拉长。 城下兵士正列阵九门,严阵以待。 这次,历史慷慨地向于谦伸出了橄榄枝。 一场事关明朝生死存亡的京师保卫战在于谦的指挥下大获全胜。 肆 深谙利弊权衡之术,进退得宜的人可以成为不错的政客,却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政治家。 而于谦注定属于后者。 京城一战的胜利让北方的也先彻底打消了灭亡明朝的野心。 于是,已成阶下之囚的英宗朱祁钰也如鸡肋般被释放回国。 一次战略性的胜利本该换来满堂喝彩,然而,摆在于谦面前的却是另一番生死抉择。 英宗获释,景帝怎么办? 于是,朝野上下围绕着是否该接回朱祁镇再一次争论地不可开交。 最后,朝野的目光还是落在了于谦身上。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于谦投出了赞成票——英宗应当被接回。 所谓"功满一身,谤满一身" 于谦两次历史性的坚持,两次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英宗回京后,徐程,王振余党一举扶持英宗复辟。 与此同时,二人挟私报复,诽谤于谦想要拥立外藩。 于谦再次被下狱论罪。 有人劝他据理力争,奋起反抗,他却说:"亨等意耳,辩何益。" 这里的亨是石亨,当初于谦兵出九门,力抗也先时曾重用此人。 彼时的知遇之恩只换来如今的构陷污蔑。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句"意欲拥立外藩"本就和"莫须有"同出一辙。 此时,复辟的英宗朱祁镇也曾说"于谦实有功也" 不过他更知,不杀于谦自己的复辟之举便师出无名。 于谦被绑赴刑场的那一天,史书记载"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 历史总是充满遗憾。 直到三十多年后,于谦案才得以平反。 而历史也终究不会让人失望。 他的墓被建在杭州西湖的边上,与南宋名将岳飞遥相而望。 正如袁枚那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一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一生一心为公的最佳写照。 ...... 风起云涌的大明王朝从来不缺牛人。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 写了第一宰相张居正, 写了第一廉吏海瑞, 写了第一名将戚继光...... 却唯有于谦担得起"两袖清风"四个字。 他坚持原则却屡被下狱, 他挽救了明朝却死在了一场欲加之罪。 那一天, 满街的人望着断头台前的老人,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不惑之年的于谦双鬓微霜,往日健硕的身躯也不再挺拔。 但匆匆岁月却始终无法消磨他的一身正气。 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双臂仍旧有力。 ▲END 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