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一个是"有形的手"、一个是"无形的手"。 备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而早在9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央政府简政放权思路的延伸,即"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只有市场和社会组织做不了或做不好的,政府才应插手。 决策层对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明晰,但是顶层设计的另一端——政府和市场的执行力如何,尚且未知。不管怎样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样的顶层设计不失为是对于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考验,也是对于市场力量的一种检验。 拷问地方政府执行力 改革改什么?改革就是改革政府自己,把错装在政府上的手还给市场,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打破行政性垄断,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行为。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地方政府要重点抓好"接、放、管" 的职能转变。 接,就是接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央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市场、社会,不得截留。 放,就是把地方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特别是对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应一律取消,决不能打"小算盘"、搞"小九九",防止"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 管,就是把该管的管起来、管到位。在减少事前审批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监管行为,克服随意性,着力构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创业"火"起来。 地方政府的权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集中扩大,地方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然而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却似乎走向了个极端。 近几年,中央的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难以在地方落实。尽管中央反复强调加强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建设,但是政令不畅、阳奉阴违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具体表现在,地方政府诸侯经济越来越严重、插手市场经营土地、盲目依靠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落实不力、食品安全问题百出、过度干预经济造成地方债务难以扭转等等问题。 RET睿意德沈阳公司总经理梁炜骅对记者表示,地方政府的改革是重中之重,确保某些资源有效的回归市场就一定要减少地方政府的权力干预。 近几年,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收入来经营城市的模式推高了地价和房价。很多地方政府都得上了"土地病",导致房地产发展绑架了城市建设,也绑架了地方政府。 2013年初,中信建投研发部曾针对九大城市2012年1-11月的数据,做了一个土地出让金与财政收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土地出让金与财政收入的占比中,6个城市超过了40%。据了解,一个年财政收入为200多亿元的西部城市,其年经营土地的收入竟超过了100亿元。 就连2013年上半年最严厉的调控政策落地之后,土地市场也丝毫未见冷却的迹象。根据我爱我家的统计数据,2013年前6月,全国306个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土地出让金达1.13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其中北、上、广三地经营性土地出让金已超1739亿元,接近去年全年1934.92亿元的水平。 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能够有效执行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呢? 梁炜骅认为,"房价越调越高,地方政府应该承担重要责任。但是不能完全把当前房地产的责任都归咎于地方政府,妖魔化地方政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毕竟地方政府自己也承担着维系一方生存的重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助理教授俞平康认为,破解当前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政策的沉疴痼疾最主要的是财税改革要跟上。短期内地方政府的改革执行情况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依然有可能依赖土地财政,因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体制重新分配是需要时间的。"财税改革不仅仅是触动各方面的利益,也触动了中央的利益,可以说中央的断腕改革,这对于新一届政府的执行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地方政府的职能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执行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顶层设计执行中的最基础、最直接的环节,地方政府一旦某一环节执行不力,势必宣告中央政策落败。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吴晓波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决定》中的60条能实现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的话,对于中国都将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对于很多期冀改革的人士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无疑是鼓舞人心的。"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全新提法,可谓是一个深刻的理论突破。我们不禁要问的是:如何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放权让利、减少直接干预,加大市场准入之后,市场这只手会不会变得有执行力? 俞平康预计金融市场的执行力会很强,因为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市场各项改革理念是为大家所共识,应该能把过去十年"落下的课"给补上了。 在近期的一些活动中,很多专家学者、企业家都对市场自身的"力量"给予了肯定和乐观的预期。 吴晓波在近期的公开活动中发言称,市场的力量都是被人民激发出来的。他认为有两个客观的力量推动了今天的改革,一个是技术的力量,另一个是危机的力量,中国的改革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被动的改革,每一个改变的时间点都是国民经济到了一个很不堪的地步。 另外吴晓波表示,也应该看到35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好多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是在地方政府的容忍下推出来的。以温州为例,"90年代我去温州调研,那时候温州所有的东西都搞股份制企业,搞地下钱庄,搞民营参与资金,搞城镇化建设,每件事都是违反国家法律的,一切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 对于市场的力量有多大,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近期的某论坛中感慨道,在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前,国家没有放开粮食政策、粮票异常紧俏的情况下,我们都有能力去发展饲料企业。"那时候我们冒着非法的危险用鹌鹑蛋和鸡蛋去换饲料粮票。" 刘永好认为市场化改革开始之后,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的巨大力量立刻凸显出来。据他介绍,在1992年到1994年,市场化启幕之后,那些手握粮票的国有饲料企业都倒闭了,而我们却蒸蒸日上。我们收购了三十多家国有企业,是当时收购国有企业最多的一家。目前这30多家饲料厂全部都健在,而且发展得都很好。其余七八十家没有与我们合作的,全部都倒闭了。 另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政府为市场参与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治市场环境是为必要。 对于当前的国企和民企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在刘永好看来,这是地方执行不力造成的。"实际上我们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当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外面有什么资产流失到法院告状的时候,往往被受理的几率小很多,而国有企业被受理的几率就大很多,而这就是不平等。" 著名法学家江平分析称,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确实是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不仅不平等,有些地方还很不平等。比如在资源方面,国有企业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无需自己出资,而民营企业的土地由国家出让才能够取得。"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开放,很多的领域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关键在于怎么落实?过去国务院通过了几次的决议都没有落实,那么通过三中全会的决议能不能够改变这个不平等的局面,只能拭目以待了。" 俞平康总结称,改革是一盘棋,同时改革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中央改革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深化改革小组的成立也可见中央改革的决心之坚决,但是具体如何落实各项改革,落实得效果如何,需要一步一步来,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协商和沟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