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展望未来的学习


  ——读朱永新《未来学校》一书有感
  在教育的历史上,有不少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主张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他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率先提供了整齐划一、任务明确、相互衔接的完整的学制系统,这是学制史上的一次创举,也成为后来西方学制的雏形。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兴起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就是基于夸美纽斯的这些教育原理设计出来的,目前已经运作了100多年的时间。
  现代学校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它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性事件。我国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也开始探索实践现代学校制度,以改变过去私塾教育的传统。在上海,由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就是澄衷蒙学堂(澄衷高级中学的前身)。不过,一直到1949年,我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也只有2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还在持续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需要更多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而植根于工业革命理念的传统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强调效率、强调规模,依然期望用最少的投入去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对个性化重视普遍不够。学校教育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学校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学校改造运动。风靡全球的教育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的制片人泰德·丁特史密斯,在其新著《未来的学校》中甚至直接给当下的学校判了"死刑"。他提出,传统学校以有着百年历史的工厂模式为基础,善于培养适合工业社会的劳动力,而工业社会所塑造的世界早已不复存在,所以"传统学校是僵化的教育体系中打造出来的纸老虎,是创新时代的博物馆文物。"
  如果当下的学校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学校发生变革,那么,最可能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学校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习又将会呈现怎样的新景象呢?朱永新先生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描绘。
  一、未来的学习——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也不再是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海量的学习资源都汇聚在云平台上,一个人如果想学习某些内容,直接从上面下载学习即可。有关这些内容的学习,还有专门的指导软件、有专业的教师,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泛在学习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
  一是学习时间弹性化。学生不必像现在那样,根据学校教务处所安排的课表,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听课。自己可以决定何时开始学习,学习多长时间,学到什么程度为止。没有刚性的考勤,没有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可以持续在其中花费足够长的时间,直到他自己将相关的内容融会贯通为止。
  二是学习空间多元化。未来肯定会有类似于现在的学校的机构,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学习。特别是当学生需要做一些实验,需要相应的设备和器材时,这些机构的价值就更能体现出来了。社区的图书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咖啡馆、茶室等,同样也是学习的空间,有自己喜欢的饮料,有快捷便利的网络,有舒适的环境,能让自己更好地沉浸在阅读、思考的氛围之中。家也是学校的好场所,独居一偶深入探索和思考那些来自自然的、社会的、科学探索领域的问题,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泛在学习将重新界定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将会进一步重构。
  从目前的情况看,泛在学习的场景已经在很多地方慢慢地形成。很多地方的社区图书馆一位难求,在那里学习的人各个年龄段都有。而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上读书学习、查阅资料、甚至办公者也大有人在。随着云平台上的资源更加丰富、更新更加快捷,泛在学习的景象将会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二、未来的学校——学习中心
  朱永新先生认为,未来的学校还是会存在的,但与现在的学校形态会有很大的差异,未来的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像一个学习中心。这样的学习中心有点类似于现在城市里兴起的购物中心,这些巨大的商业体中蕴含了各种服务,不同需求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问题、心愿的解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求知的好去处。
  学习中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习中心可以是一个实体,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我们可以将现在的学校改造成一个学习中心,将相关的学习内容、仪器设备实验室配置好,让学生根据需要前来预约,按照约定的时间前来学习;也可以创造一个完全虚拟的网络空间,将各种学习资源汇聚于此,让学生根据需要选用。当然更有可能是线上和线下、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的方式。
  二是个性化学习将成为主流。21世纪以来,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强劲的教育思潮。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面向明日之学校教育:使教育个性化》的报告,将个性化教育作为应对变革时代的重要教育议程,认为"一刀切"的学校知识和组织安排既不适合个人的需要,也和知识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2013年,美国的兰德公司在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委托与资助下,对个性化学习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并于2015年发布了研究结论。这份报告通过对全美62所K-12学校、近万名学生的研究发现,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学校,学生平均阅读与数学能力显著提升,且平均提升程度显著高于没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学校的学生。
  在学习中心,每个学生有只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只属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时间安排,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有的放矢地开展学习。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自由组织学习团队,自由选择任何教师,随时了解学习进度与知识掌握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
  三是学习中心没有管理团队,但有服务机构。管理的特点是控制,服务的特征为帮助。在以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学习中心,学生最需要提供的服务包括: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选择的时候给予指导;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相应的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评价的工具并对学习成效加一测评;等等。
  三、未来的教师——成长伙伴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数据化,学生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便捷。教师再也不能以知识的拥有着、以权威的姿态自居;随着学校逐渐变更为学习中心,教师这个"铁饭碗"也将被打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自由职业者。那些不学无术、不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师,将会被淘汰出局,"网红"教师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让更多学生从中收益。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曾经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句话对未来的教师更加有启示意义。
  未来的教师将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将会逐渐模糊,能者为师将越来越普遍。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的特长,可以给别人以智慧和启迪,他就是这个领域的教师。但他或许在其他领域有很多不足,需要向其他人进行学习,因此他又会成为学生。不论年龄,不计学历的高低,只要自己有能力就可以为师。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境况:年纪很大的人依然在做学生,年纪轻轻的人或许就已经是教师;一个人在这门课程上是教师,给学生上课;在另外一门课上则成了学生,听自己的学生上课。谁想学,谁就是学生;谁有本事,谁就是老师。
  二是教师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着。在这个大学刚毕业就已经有相当多知识过时的时代,要想在巨变的社会潮流中站稳船头,就必须要具备学习的习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强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我们都知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着,教师自己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很快就会在未来的教育中被淘汰出局。
  三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成长伙伴。关系第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未来的教师将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陪伴者。教师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怀特海说,在教育过程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惨遭悲惨的失败。"
  四是能在智能时代长袖善舞。当很多事情机器可以替代人去做的时候,教师自己要明白你应该坐享其成,还是居安思危,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朱永新先生告诉教师,要想在智能时代做教师,有两点很关键,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智能机器人也有软肋,它的软肋是不可能完全具有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不可能具有真正的人的创造性与独特性。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的长处,在智能时代展现更加光彩的自己。
  四、未来的家庭——回归本源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孩子的"学习中心"。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教育主要就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一直到文字的出现、有了所谓"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之后,这种情况才慢慢地发生了改变。文字的发明无疑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记忆能力,但也逼迫着人类要创办学校,好让下一代能够理解这些图文的含义,将文明的种子传播下去。于是,人类的教育就这样逐步托付给"学校"这一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后来,那些达官贵人因为有钱有势,也开始在自己的家里办私塾,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公立的、私立的学校慢慢地普及了起来。
  现代学校制度出现以后,家庭和社会仍然承担着若干教育的任务,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生产活动中,他们有自己专门的职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开始"走出"家庭,逐渐"淡出"教育的舞台。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但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学校接受教育,也让更多的家长走进了工厂车间,家庭开始自觉的、心甘情愿地把原来本属于它的教育权全部供手相让给学校。
  1966年,《科尔曼报告》提出了一个令学校教育感到尴尬的研究结论,即学校在孩子学业成功方面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这一调查报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20世纪美国和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主张家校合作共育,父母参与学校教育,改变过去学校与家庭互相隔离的方式。近些年来,我国各地的学校和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家校合作共育的机制,这其实就是对家庭和教育相隔绝这一现实问题的反拨。
  从未来教育的发展来看,家庭和社区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未来的父母可能不再对学校顶礼膜拜,不再相信学校的绝对权威,而是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未来的家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型的学习中心,一些有教育理想和情怀的父母,可能会为自己的孩子或者志同道合者的孩子举办学习中心,由自己或者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从事教育教学。现在,全美共有240万学生在家上学,这些学习方式不仅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变革。
  作为走向未来的各位家长和教师,我们要对这样的变化趋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积极投入到这场教育变革的热潮之中。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朱永新/著中信出版社2019.06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4a870102z6n5.html
网站目录投稿: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