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市场经济下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产教融合探索


  摘 要: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与之相呼应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我国,职业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业态全而不强、泛而不专、粗而不精。如何将我国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快速发展的中国产业制造,是当前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发现,国外职业教育业态逐步升级,功能不断完善,服务更加精准,职业教育建设向集群化、专业化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向高端化、精准化发展,职业教育运作更加地方化、多元化。我国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从体制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服务等方面入手,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向高水平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体制创新;措施
  一、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建设向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经济全球客观上的一体化趋势、及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倒逼职业教育为适应产业集群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通过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自发或有组织地组成集群竞争主体,以多种形式实现主体间整合与功能提升。
  1.产业集群国际发展趋势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不可逆转,发展中国家的成本及市场优势,对发达国家产业形成巨大竞争压力,特别是新兴国家对其高科技优势带来挑战,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德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出台产业集群政策和措施,确保了产业的竞争力和先进性。
  各国政府组织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全面查找产业现状、研发资源、自身优势及不足,得出研发实力强,高端精密设备、高端电子、生物工程等行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产学研三方面都有强烈合作愿望,只是缺乏相应合作机制的结论。为此出台一系列政策,在高科技产业集群、生产型产业集群、综合技术集群等,实施了相应政策,促进了集群深化、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如政府引导并加强校、企、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融入物联网,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获得了对口的高素质员工,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了企业集群品牌号召力和认同感。
  2.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于产业集群认识比较泛化,将产业与产业集群混同,或将产业集群等同于主导产业,当然,产业界事实上已形成一批初具产业集群的雏形,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分量,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如纺织、航天、高铁、船舶制造、电子、大型工程设备等。
  3.产业集群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走势
  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市场性、社会性、职业性教育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同步且精准对接的专业群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树立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意识。
  (二)职业教育服务向高端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产业趋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必然倒逼职业教育服务向着高端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从培训简单专业技能和特定能力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转移,这一趋势将不可避免地促进各种课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把教学任务工作化,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目标从简单的技术类型的训练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转变,总体趋势是学科能力个性发展的趋势与支柱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集聚特色专业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对口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职业教育向地方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各国政府以支柱产业为中心形成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引导,提倡社会兴办职业教育,实行多元办学体制,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向地方化、多元建设。
  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分析
  (一)政府把职业教育奠定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石
  国家竞争力实质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把职业教育纳入一元化领导,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
  (二)为职业教育专门立法,国家认可度很高,与普通教育平等对待
  各国政府纷纷立法,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如美国颁布实施《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规、法令,使得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形式等;德国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促进法》等,奠定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基石;挪威立法给予职业教育优秀学生国家教育经费支持;澳大利亚建立了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新加坡建立了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各证书之间可以互相衔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奥地利建立了职教与普教的等值机制,国家认可职业教育授予的学历、学位与普教具有平等的地位。
  (三)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并成为终身教育。
  降低门槛,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国际共识。如美国职业教育招生对象是适龄公民;加拿大规定凡公民都有资格申请入学;韩国实行"低門槛"招生,所有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青年、通过国家资格认证的技师以及符合国家规定工作年限的工人,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我国台湾推行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等多元入学方式。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为终身教育。如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贴近实际,完全按照行规进行,并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美国政府在全美范围内进行生计意识、生计探索、生计准备和生计定向等内容的持续性职业教育。
  (四)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
  各国政府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德国政府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双元制"制度。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强化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培养;新加坡创建了"教育工厂"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
  (五)严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要求非常严格,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规范化。教师要获得美国政府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有相关领域2-3年实际工作经验;教师要获得德国政府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行业工龄,考试取得合格证书。为确保师资队伍稳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地位与待遇都比较高,在日本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报酬比同级公务员高15%,工资逐年升级;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性质属于国家公务员,且同级别工资最高,工资每两年升级一次。
  (六)校企互通,共同受益。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使校企互通,共同受益,企业与学校合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反之则增加一定的税金。如韩国政府颁布《职业训练法》,把产学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策略,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规定企业必须融入职业教育;德国政府将校企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从而提升国家竞争力。
  三、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产教融合的措施
  (一)政府重视,精准立法,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
  在我国,人们的潜意识里,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的倾向,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并立法,使得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明确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形式等,增强国家认可度,从而获得全社会的认可,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保障。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享有平等地位。
  在我国,职教和普教发展极不平衡,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相称。必须改变现状,采取普教与职教两条腿走路,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并从体制上着手,进行创新,在学历、学位、考研、考公务员、评职称等方面与普教享有同等待遇等。
  (三)确立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确立面向全民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为所有适龄公民开辟"绿色通道",入学资格多元化,符合条件可申请入学。
  (四)职业教育服务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产业趋向高端化和精准智能化发展,促使职业教育必须要花大力气集中在高端服务、精准服务方面,也是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培训简单专业技能和特定能力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转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且精准对接,特别是与区域内以支柱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岗位群需求对接。
  (五)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缺少了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不可能得到发展,政府应为职业教育统筹考虑,包括指示,协调,立法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和优惠政策等,并落地开花结果,如给予积极与学校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企业大力度的免税、项目支助、资金扶持,特别是改革企业与学校高素质人才不能互通的体制问题等。校企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政府需要饰演一个协调和整体考虑的角色,让校企互动,形成多赢局面。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选聘标准,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规范化。例如,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有相关领域2-3年实际工作经验,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为确保师资队伍稳定,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地位与待遇,工资逐年升级,无论公办还是社会力量办学都一视同仁,给予公务员编制。学校教师要定期到企业一线,同时,企业也必须定期派遣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指导,从而确保企业最前沿技术能及时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六)体制创新,实行校企互通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除了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产、学、研各方有合作愿望外,政府需要立法,进行体制创新,实行校企互通,从根本上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1.改革开放的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冲破禁锢,打破"铁饭碗",社会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能量呈几何级惊人爆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书写了在新形势下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的历史新篇章。
  2.多部门协同共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政府立法可以明确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形式等,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但现实往往是教育部门一厢情愿推行,其他相关部门则雷声大雨点小,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政府牵头,多部门协同共建,出台相应政策并立法,对校企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则增加一定的税金,对教育水平低院校,减少或停止对其的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作。并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
  3.突破体制禁锢,实行校企互通
  在现有体制下,校企互派人员合作,都只能是临时性质的,不能自由流通,相互间的技术资格等级不能自动互认互通。而在发达国家,没有职称限制,所有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统一互通的,而且人员可以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在社会地位、薪酬福利、技术资格评定、医疗住房等予以倾斜。为职业教育统筹做考虑,安排校企合作,提供资金和优惠政策,并落地开花、结果,特别是改革企业与学校高素质人才不能互通的体制弊端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今年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人,并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报考,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光伟."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2]赵昕等."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基本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01):8.
  [3]夏军."我国职业教育创新路径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03)30.
  作者简介:
  黄一鹤(1961-),男,汉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服务业-重点物流管理、教育教改。
网站目录投稿: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