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绩效教练问这个问题你做事的成功率


  文/镜晓娴
  常见问题:无法快速学会一个技能,是教练不会教,还是学生学不好?
  美国奥林匹游泳队教练谢曼·查尤尔,陪队员去参加世界游泳比赛,结果获得世界冠军,队员们一高兴,把查尤尔教练抬起来扔进了游泳池。
  没想到教练却挣扎着喊救命,差点被淹死,队员们一看不像演戏,才纷纷跳下水把教练救上了。这也太不可思议了,教出世界冠军的游泳教练,自己竟然不会游泳,竟然是个"旱鸭子"。
  此事件一出,轰动了整个体育界,也引起了一位职场教练约翰·惠特默的极度关注,惠特默先生一度认为教练必须自己做到,才有资格教别人,自己不会带出冠军太违反常识了,到底旱鸭子查尤尔教练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无独有偶,哈佛大学网球俱乐部,有位网球教练家里有急事,临时请假,不能来上课了,俱乐部老大实在没办法,学生不能没人上课啊,就让滑雪教练替网球教练上课。
  滑雪教练一听跳起说:"那怎么行,我不会打网球怎么教啊?"部长说:"没事,你就随便比划比划,站在那看着学员打,他们基本动作都会,现在就是练习。"
  没想到这一代课代到网球课小考,意外的是这位不会打网球的滑雪教练,教出来的学员考试竟然比其他专业网球教练分数高,这把俱乐部部长乐坏了,而这位部长恰巧跟惠特默博士是好友。
  于是他们一起研究到底是什么原理,一个完全不会的人竟能教出高手,甚至是世界冠军?惠特默先生先后收集了很多教学案例,发现教练是一种内心对抗模式,而非我们认知中的单纯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遇见过怎么教都教不会的人,按常理大家一定会认为学的人太笨了,但惠特默博士经过研究后发现,还真不是因为学的人笨,而是教的人方法有问题。
  所以,当你发现一个人怎么学也学不会的时候,无论是你自己还是孩子,或者是朋友,又无论你学的是什么?根源可能是出在教的那个人身上,为什么呢?
  问题根源:教练的责任是激发身体里的潜能,而非单纯指导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家庭,强势的那一方喜欢对弱势的一方发号指令,结果发现发号指令很多时候不管用,没人听。
  比如,我看过一个小视频,一对小夫妻,妻子说:"老公,你去把垃圾倒了",老公回答说:"等会"。如此循环往复好几次老公也没把垃圾倒了,最终爆发了家庭战争。
  不仅仅是夫妻关系,还有公司主管如果用发号指令的方式交代下属任务,完成的质量估计多数都是不灵的。为什么呢?
  发号指令是你想做,而不是对方想做,但你是强势方,弱势一方又不得不做。当一个人从内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不得不做表现要好的多。想做是为了自己,而不得不做大部分人都是觉得为了别人而做。
  而教练、领导者、父母的责任就是激发对方身体里想做事的欲望,而非是你想对方怎么做。
  曾经我看过一句名言,可惜忘记在什么地方看见的,你要是知道欢迎留言告诉我,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能做好一件事情,一定是这件事情和这个地方,没能激发这个人的潜能。"对此我有强烈的认同感。
  我在写书评以前是写励志鸡汤文的,写了一个多月没反应,我觉得可能文章定位不适合我,我就换了写书评。
  写了3个月出版社就找到我,跟我签约了3本书。现在每天阅读一本书,写一篇书书评,成了我的日常,不需要坚持,因为从我心底里我想去做这件事情,它已经变成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教练的作用是通过技巧来释放人的潜能,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状态,而非教导他们,那用什么技巧能够释放人的潜能,让他主动想去做事呢?
  惠特默先生把这种技巧写成了一本书叫《高绩效教练》,书中的方法确实有用,我思维发生变化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解决方案:用提问替代教导,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习的人
  激发一个人潜能的关键,就是让他自己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激发他心底的欲望和责任,他才会从心里自愿做事,但提问也有技巧,如何提问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和责任呢?
  惠特默先生通过研究整理出一套提问模板,在《高绩效教练》这本书里,惠特默先生称之为GROW教练模型,我觉得这个名字难记,所以我把它称为激发人潜能的提问模板。
  这个提问模板一共有7组问题,你一个个回答,把答案写在纸上,答案写好了,你的问题还没开始做就已经解决一半了。
  第一组问题:找到做事的目标和意义
  1、你的目标是什么?
  2、什么时候实现?
  3、有没有量化标准?
  这三个问题可以让一人清楚自己做一件事情的目标和意义,到底是不得不做,还是认为是为了别人而做,做好这件事情能给自己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组问题:看清楚自己的真实现状
  1、你的现状是怎样的?
  2、为了达成目标你做了哪些努力?
  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真实现状,因为人喜欢逃避痛苦,不愿意面对真实的困难,所以第二组问题的作用是让一个人看清楚,自己到底为了实现目标做了什么,还是什么都没做,真实情况跟目标的差距又是多少?
  第三组问题:找到达成目标的最佳方案
  1、离开目标还有多少距离?
  2、达成目标都有哪些方法?
  3、你认为成功率最高的方法是哪个?
  这组问题是为了寻找更多达成目标的方法,然后通过分析找到成功率可能最高的那个方法,通过这几个问题还能发现,所定的目标是真实的,还是幻想出来的。比如你定的目标想一年后变成马云,那你可以通过这个目标看看,到底有什么方法,实在走不通,放弃也是一种成功。
  第四组问题:找到可能影响成功的障碍
  1、按照100分概率来计算,你觉得完成目标的概率有多少?
  2、你在什么地方扣分数了?
  3、为什么扣?
  这3个问题会让一个人看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从而激发他在薄弱环节上多做准备,提高成功的概率。
  第五组问题:找到帮助你成功的任何外力
  1、谁有可能帮助你解决扣分数这个地方的问题?
  2、除此之外你还在什么地方需要帮助?
  3、打算怎么获得帮助?
  这个问题是为了让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哪些人愿意帮助自己,而哪些人又是能帮到自己的,想办法获得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做事成功概率自然就高出许多。
  第六组问题:做好困难应对方案
  1、在做的时候可能会遇见什么困难?
  2、遇见困难的时候怎么办?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遇见困难,解决困难最好的方法是先预测困难,事先就准备应对方案,如果没遇见更好,遇见了也不慌。
  第七组问题:
  1、怎么做?
  2、在哪里做?
  3、遇见达成目标时间?
  4、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做?
  最后一组问题,能问出一个人到底有多少意愿做这件事情,以及做这件事情的详细计划,和达成目标的具体时间,目标一定要有具体的完成日期,因为截止日期就是生产力。
  以上7组问题的目的,是改变一个人做事获得反馈的方式。因为一个人之所以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而反馈的质量决定这个人走向深渊,还是光明。无论是学习,成长还是工作,都是同理。
  最差的反馈模式是针对个人自身价值的评判式反馈。什么意思呢?比如,你怎么这么贪玩,这就是对一个人的评判和指责,这种反馈不仅不能让对方成长,反而会激起他内心的对抗和自卑,渐渐就失去了自信和对该事情的兴趣,这种状态下,又如何有好的结局呢?
  而最有效的反馈模式是不带任何立场主观的描述性反馈。什么意思呢?比如,孩子考试考了60分,很多家长会骂,你怎么考的这么差,这个反馈就是评判式;如果换成总分100分,你这次考了60分,应用题扣了20分,判断题扣了10分,选择题扣了10分。这就叫主观描述性反馈,把你看见的事实说出来,让对方思考自己做的好与坏,而不是你来说。
  之所以旱鸭子游泳教练能教出世界游泳冠军,用的就是描述性反馈模式,激发了队员自己的思考,成长是思考后的自然结果,而非是打骂指责式的拔苗助长。
  最后共勉:意义是活着的追求,目标是做事的动力,正确反馈是成功的工具
  虽然本书定位为企业管理类书籍,但对于个人发展、孩子学习、解决各种问题领域同样适用。因为只要让一个人明白,他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为了自己,就能激发他身体内的潜能,轻松超越90%的人。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曾说:"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生活的主要动力,而非次要的本能驱动力的合理化形式。"
  既然活着的动力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做事亦是同理,找到做一件事情的对一个人的意义,才是激发他做好这件事情意愿,而激发的工具是提问而非教导。
网站目录投稿: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