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长歌当哭的岁月认识你


  记下这些文字不是给别人的,是为了保留一些历史。只为把个人的记忆告知年轻人。
  我和董保华是在上海市崇明县东风农场插队时认识的。当时想搞创作,正逢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老作家郭卓和老编辑欧阳文彬到农场来,组织一批知识青年成立了"上山下乡创作集"小组。从全国知青中找了一些具备写作能力的年轻人集体创作,当时有两个创作据点,一个是在农场,另一个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绍兴路宿舍。
  当时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创作集里,我和董保华才华最浅,两人合写了一篇小说,最后竟为谁的署名在前争吵起来,框架是他的,文字却是我的。最后我妥协了,因为他当时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所以我们经常在他家讨论小说的创作,激动的时候彻夜不眠。正所谓"拿别人的手软",我最后也不好再和他争了。
  现在看来,这个班确实出了几位文学大家,叶辛、蒋丽萍、张抗抗当时都在这个班上。就连我这个创作班上唯一不成器的,最没有才华的一位,后来也成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和记者。
  1977年恢复高考,农场成立了一间高考办公室,并任命我为副组长,这相当于现在的机关干部,很是威风。高考,是当年这些知青离开的唯一出路,我作为小组长,组织大家学习,拿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东西,做考题分析。当时我和董保华还做了10篇腹稿,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式,告诉大家如果这么出题该怎么写文章。有一点现在老师押题的意思。
  恢复高考后,我和董保华都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农村。后来我和董保华的联系不算密切,但始终不能相忘。那个年代物质贫乏,环境把生命变的苍白,我们身边没有依托,没有家人和师长,只有彼此照顾。生命简单到吃一口饭,穿一件衣,像痴子一样疯狂热爱文学。在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心灵也变得开阔,没有阶级,真诚纯净。回到上海之后这些再也找寻不到了,说起来,我们更像是战友情谊。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当编辑的时候,有一次,董保华想要评讲师。写了7本小册子,没有地方发表,就来找我。我一边敲打他,却一边求爷爷告奶奶的找人帮忙。不过最后还是没能发表,总编辑说写的不深刻。当时竟也没想到,董保华现在是我国《劳动法》的著作者,称得上法律界的泰斗。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请他帮忙的事。董保华这样地位的人,在听说我想请他帮忙写一份劳务协议的时候,竟然提出亲自来考察,并且当天一大早,我还没有到公司,董保华已经带着两名研究生等候在门口了,又一直考察到很晚才回去。后来这份规定很多企业都拿去做蓝本。
  他是一位斗士,毕生没有惧怕同违法现象作斗争,在法学界公信力很大。现在这个时代,不是所有人都会讲良心话的,但是董保华却会。就像当年插队的时候,他的衣衫、床铺都是干净整洁的,跟他的为人一样,干净正直。
  对那段特殊的岁月,回忆起来夜不成眠,故人亲切如昨,俱往矣。
网站目录投稿: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