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装备制造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探索


  周桐 杨兴国
  关键词:装备制造  开放  实训基地  建设  运行
  装备制造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实施工业强基、智能制造工程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和打造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贵州制造"产品。
  贵阳地区以航天科工第十研究院(原061基地)、中国航发贵州黎阳公司、贵州奇瑞万达客车、贵州省机电总公司、詹阳重工、贵阳普天等为龙头,以生产航空航天装备、特种车辆、矿用机械、数控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集群已基本形成,贵州省装备制造业正以超常规的速度跃进。
  因此,建设贵州省装备制造开放性实训基地,为贵州培养社会急需的、掌握现代装备制造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也是笔者所在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迫切需要。一、传统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院校重复建设严重,各自为政,利用率低
  政府统筹管理不够,区域内各院校之间,学院内各系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实习实训设备重复购置。开放共享性不足,各自为政,各自建设,互不来住,各自使用,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大量实训设备利用率低下,实训室闲置。
  2.校企融合程度不够,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企业两条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对参与合作培养人才的热情不足。缺乏企业的参与,学校难以培养出来高技能、高素质的学生,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3.闭门造车,科研、服务社会能力差
  高职教师在教学压力下,难以参与企业实践,普遍缺乏实际岗位工作经。有些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工作经历。
  4.难以引入社会资金,造成设备成旧,技术更新慢
  高职院校财力不足,购买的实习实训设备只能满足专业的基本需要,设备数量不足,生产工艺落后,有的甚至是已经被市场淘汰的设备,根本满足不了培养高技能装备制造人才的需要。
  5.难以引入社会资金,造成设备成旧,技术更新慢
  高职院校财力不足,购买的实习实训设备只能满足专业的基本需要,设备数量不足,生产工艺落后,有的甚至是已经被市场淘汰的设备,根本满足不了培养高技能装备制造人才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对如何建设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为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撑。探索大数据、智能制造背景下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转机制建设的思路,为产学研结合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二、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及目标
  1.建设思路
  紧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及贵阳市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对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为引领,以职业引导、能力递进为基本思路,以"教、学、做"为主线,按照工厂真实的工作场景、真实生产设备、真实作业流程建设开放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技术规范、职业标准作为实训考评标准,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创新实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型"研教双强"的教师团队, 促进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竞赛选拔、技术交流、鉴定评价、产学研结合、社会服务等改革发展,大幅度提升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培训大批素质优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建设目标
  基地建设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深度产教融合,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企业,发挥笔者所在学校特色优势,以深度融合、以共建共管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建设先进的硬件环境,开放的管理机制。通过理实一体课程和生产性实训等形式将学习型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化装备制造技术的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实现对省内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的资源共享。通过企业锻炼和行业培训等形式加强"四能"教师队伍和管理体制建设;创新基地运行的机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突出公益原则,强化社会责任。把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建成"产业契合度高、校企结合紧密、管理机制完善、师资队伍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资源丰富"的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于一体的贵州省内一流。三、开放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1.基地硬件建设
  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金打造智能化制造、互联网+3D打印创新、新能源汽车维修实训中心、特种作业培训鉴定中心等4大中心。
  通过引进贵阳诚润公司2000万打造"校中厂",和捷星慧旅公司合作共办航修专业,和西工集团合作建立"厂中校"等形式共建共管共享实训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将装备制造开放基地建设成为具有教学、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生产的"产教一体化"基地。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装备制造分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和"园区+学院+支柱产业"的办学模式为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一条主线、两个主体、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两个主体,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通过"产、学、研、用"四结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相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教学与生产相融合、教师与工匠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教學考核与鉴定相融合的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机制创新、开放办学"的思路,紧扣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结合国情省情、学校和企业实际,与西工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企业联合,以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汽车、航修等专业为载体开展研究,逐步形成了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3.打造能工巧匠型教学团队
  以大师为引领,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建成一支稳定的技术能手+科研能手为主体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兼结合、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团队。制订确实可行的团队管理与培训制度。根据学院"四能教师"、"师带徒"等工作方案的要求,一是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办法;二是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平台作用,与行业 企业以"师带徒"形式共同对专业教师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三是进一步理顺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和管理机制,实现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校企互聘的突破。
  4.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基地面向贵州,凸显开放共享功能,积极开展实训教学、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科研与成果推广、信息交流等,积极打造共建、共管、共享开放性装备制造实训基地。
  (1)开展教学实训。实训基地的首要职能是教学实训。学院积极打造具有真实职业场景的一体化实训室,全面强化实训教学。结合各实训中心的设备情况,根据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科学设计实训项目,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开展社会培训。依托在学院设立的职教集团,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为企业职工上岗和技术应用、在校生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等内容提供服务,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就业再就业等各类培训。
  (3)开展技术研发。利用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设备、师资、科研力量,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研究所。积极申请国家、贵州省、市等各级各类纵向课题;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设备工艺改造等,联合开展横向课题。
  (4)承办省、市场职业技能大赛及大赛前的培训。四、开放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组织管理模式
  按照主体多元、市场化运行、筹资多样要求,基地实行"共建、共管、共享、共用"原则,采取校政、校企共建、引企入校等方式,充分整合装备分院现有实训基地和设备,科学规划,注重实效,把基地打造成区域性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
  基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使用"的原则,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实现基地6S管理,探索基地企业化管理模式,尝试引入ERP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评价机制、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素质拓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强,基地和课程支撑体系初步完善。
  總之,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建设,就是用先进管理理念,开放的管理机制建设面向社会开放、面向市场开放、面向企业开放,面向院校开放的全面开放装备制造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建设好装备制造开放性实训基地,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理念"的重要平台。装备制造专业办学特色的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均需依托于开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建设装备制造开放实训基地,培养培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贵州装备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网站目录投稿: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