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好书读评培养健全人格比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


  冰心在《繁星春水》里有句诗说:"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我初中时读到这句诗,就十分感动。童年时光是那么无忧无虑,对于进入青春期有了烦恼的少年来说,过去的日子真是美好。
  近日,我阅读了美国社会学教授威廉•A•科萨罗的《童年社会学》一书。作者提出儿童时期是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存在。过去我们习惯性地将童年仅仅看作儿童步入社会的一个准备阶段。但其实儿童自出生起就已经是社会的一部分,就如同童年是社会的一部分一样。
  童年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引发了我的思考。它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动态性,表达了过去和未来的一脉相承。从人的成长阶段来说,童年作为一个重要的初始阶段,对它的重视怎么都不为过。人人都知道,塑造孩子就是塑造未来。
  在《童年社会学》中,作者分析了儿童童年时期与家庭、同伴、社会的联系,从历史、经济、文化等角度对童年的过去、现在、未来加以说明。在塑造孩子,塑造童年这条路上,既有令人欣喜的也有令人担忧一系列因素。
  在儿童的同伴文化中,早期儿童通过和同伴相处,开始感知友谊,学会分享和社会参与,以及增强自我身份认知与行为掌控。随着时间的发展,同伴之间会出现争执和冲突,他们从中知晓行为后果以及反思与他人的相处模式。这些同伴相处过程并非历时性条块分割的状态,并非经历某一具体阶段,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些集体行动既可在同一时间点上同时发生,也可随时间推移一步步发生。
  儿童与同伴相处,还可以引申到兄弟姐妹的相处当中,这是一种更稳定和长期的同伴相处,研究表明,在有兄弟姐妹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比在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的孩子能更早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因为在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个人行为的反馈会很直接与有效。举例来说,弟弟去惹怒哥哥,那他收到的最直接的反馈就是哥哥会打他。这样的反馈会让他了解别人的感受,并且通过实践和反思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也会逐渐认识到他们的童年文化与更为普遍的成人世界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童年与家庭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儿童成长,家庭成员获得社会的一些基本节假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支持(如产假等)。另一个方面,童年与家庭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离婚"与"儿童虐待"。
  在充满激烈冲突的离婚家庭中,男孩很可能显露出外化型失调(表现出来的行为有攻击行为、逆反和撒谎)。女孩则倾向于内化型失调(抑郁、焦虑和畏缩)。威廉•A•科萨罗在这个问题上指出减少离婚负面影响的两种关键方法。一是负责监护儿童的家长在离婚后应尽可能的使家庭正常运转,恢复到以往可预期的日常状态;二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处理彼此关系时,应将冲突保持在最低水平。
  目前,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打架的现象还很常见,久而久之,坏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在孩子认知形成的初始阶段,他虽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考,但他通过感受与观察会形成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又会在未来某个时段间接影响他的行为。
  "儿童虐待"则是儿童成长面临的最糟糕的情况。因为家庭的私人空间性,虐待事件难以被外人所知,从而成为被忽略的问题。儿童被虐待的经历会增加他们成为暴力、虐待、犯罪实施者的可能性。
  在家庭之外,童年时期涉及到的社会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如儿童贫困问题、未婚生育、未成年少女怀孕、暴力伤害以及童年丧失等。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令人心情沉重。
  尽管不如意的地方还很多,但作者坚定指出我们仍有理由对童年和未来保持乐观,改变或许缓慢,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加入了对儿童的讨论,为儿童事业出资、出力,奉献时间与精力。
  塑造孩子就是塑造未来。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改变自己的童年。我们也不能代替我们的孩子去过属于他们的童年。但我们可以抓住现在,尽可能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健康的同伴、家庭以及社会环境。
网站目录投稿: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