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机构、国际评级机构总是"惦记"中国的债务问题,每隔一年半载就拿来说事。 标准普尔、摩根大通等国际机构,日前再次对中国企业债风险发出预警,指中国企业债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未清偿非金融企业债务最多的国家。一些机构更认为,中国企业债未来将占据全球1/3,在经济下行压力及借贷趋紧环境下,中国企业债风险近期可能爆发。更严重的分析指出,一旦风险极大扩展,或会引爆中国式雷曼事件,对全球金融系统构成风险。 虽然这些机构言之凿凿,但依笔者看却是有些过度忧虑,甚至危言耸听。笔者认为近期乃至中期中国都不会发生债务危机。 其一,中国的金融系统与欧美不同。评级机构将欧美的标准全盘套在中国企业债问题上,很可能"水土不服"。 中国的金融系统远没有欧美国家先进,更未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也没有大量出现欧美那种极其复杂的衍生产品,尤其是层层相扣的抵押式债务证券。因此,即使少部分企业债务出现问题,引发的可能只是涟漪反应,而不会是严重的蝴蝶效应。 而且,中国金融系统是以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为主,背后更有政府支撑。即使万一爆发债务危机,威胁到中国金融体系,中国政府也完全有足够的财力处理,不可能导致危机蔓延到全球。 其二,在中国,当央企、国企或大中型民企债务出现问题,乃至可能违约时,上级主管的部门和金融机构往往会进行协调和沟通,通过诸多手段,尽力协助问题企业渡过难关,避免爆发债务危机。 其实,即使是小微企业也会"雨露均沾",央行近期就采取定向降准的方式,向中小企注入资金,规模之大更超出市场预期,令不少陷入财困的中小企微松了一口气。不少地方政府也有相对应急预案,表示要及早介入财困企业,加大对其帮扶力度,避免引发风险。 其三,中国部分"僵尸"企业有序违约,并非坏事。企业债违约大家并不乐见,但是,少数长期资金短缺、经营不良的"僵尸"企业如果能有序违约,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并不是太坏的事。 低效企业发行的债券成本将大升,甚至发债落空;优质企业的发债成本则会降低,这也是国外成熟债券市场的惯例。这种不同风险类别的债券收益率分化,才能改变中国过去资金调配低效的情况,更有效地利用金融资源的配置来实现调整产业结构的宏大目标。 笔者认为中国短期内不会爆发大规模债务危机的最重要原因,则是由于中国监管层已经开始采取一些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当前中国企业2/3的债务是通过影子银行获取的,因此,自2013年以来,监管层出台了多份整顿商业银行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和影子银行文件,以加大监管力度,努力使影子银行实现阳光化发展。 当然,要真正防范爆发债务风险,除了利用各种有中国特色的处理风险方式外,还须学习国外更加成熟的债务市场经验,通过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使价格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应尽快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处理违约的风险处理框架,以让金融机构及投资者有依可循。 此外,中国的债券市场最终要对外开放,更多与境外债券市场合作,以增加中国企业的融资途径,令中国企业透过多元化融资渠道来减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