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 龙须沟》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元,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 龙须沟》精选点评: ●初一,看此书,迷上话剧,立导演志 ●本科时候从图书馆借出 扫描的时候漏刷了 于是就一直留在我身边了 ●勿谈国事。 ●因为有《茶馆》,不忍心三星。《龙须沟》和《茶馆》可以对照来看,茶馆是衰落,变迁,越变越坏,王利发那样的人都活不了,腐朽里又生腐朽,连腐朽也是新的,可是旧里孵出来的,更脏,怪不得是越改越凉。而《龙须沟》是兴兴旺旺的,颇类春晚小品,所谓橙红的,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事的,然而有朝一日还是要走到《茶馆》那地步。五十年代老舍写龙须沟,歌颂他所歌颂的东西时,有没有料到,十几年之后,他会自己沉了湖。正如他笔下那个龙须沟里不过几岁的小妞,死在了臭水沟里——他死在了湖里。 ●少时读的,多少次都不会厌的茶馆和欣欣向荣的龙须沟。 ●老北京儿 ●老舍的东西真是没得说。曹禺的雷雨也好,但是太过西方,含蓄隽永不足,激动人心有余,反而没有茶馆这样的悲剧更得我心。 ●京味。 ●《茶馆》《龙须沟》句句经典,应该上台把里面的人物都演一遍,仨老头我是能试试,不过程疯子的感觉不好找,为了演他,我连单弦都唱了好几年了…… ●男人戏与女人戏,感受很迥异 《茶馆 龙须沟》读后感(一):龙须沟其实就是对共产党的颂歌 虽然分打得跟茶馆一样,但我更喜欢茶馆,可能是现在共产党各种官员腐败让我很讨厌这类歌功颂德的作品吧。但无可厚非的是龙须沟写得真的不错,老舍先生的文章永远是那么平易近人让人感受到身如其境,与文中人物共同感受悲喜… 《茶馆 龙须沟》读后感(二):老舍先生的写作功力让人赞叹 特别新欢老舍先生的文字。言简意赅人物生动个性十足。 龙须沟以前好像看过,今天再看,还颇有魅力。老舍先生对人物的把握特别到位。那些小人物的性格、优缺点、经历都特别贴切,完全没有脸谱式的刻板。 情节设计也一波三折很抓人心。虽然这是个歌功颂德的作品,倒也没有大吵大嚷的宣传,于细节处颇动人。 《茶馆 龙须沟》读后感(三):挣扎 茶馆五颗星,龙须沟三颗星。 三教九流,众生百态。好人,精明人,坏人,普通人都一样活在这世道上,不管怎么样活着。王掌柜卑躬屈膝了一辈子,最后还是落不得好,被恶霸官僚逼得上了吊,幸好家人带着钱财都逃了,他也算和茶馆共存亡了。常四爷敢做敢说敢为,人好过的不行,但心气通。有两句话好,"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我爱咱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呢?"为什么这两句话好呢?因为起了共鸣。为什么会起共鸣呢?因为现在还有这种现象。很多人都不讲理啊,身体强壮的仗力欺人,势力大的仗势欺人,有多少人还讲理呢?后一句我就不说了,我也不是很了解,可是光听着我就心酸。还有秦二爷,一个阔少爷,没有光欺辱弱小,还想着救国救民呢,这是多么地好。可是呢?他的实业救国成功了吗?没有,这不可惜,因为算是一种尝试了。可恨的是他还没怎么搞,就被日本人抢了,日本人赶跑了,以为日子好过了,没想到国民党更可恨,直接就把工厂比比了,仓库抢了。悲哉。还有几个小农民,被世道逼的饭都吃不上,要靠卖女儿活命,唉。还有几个恶霸官僚,走了一个再来一个,刘麻子被两个特务卖了,小刘麻子又靠上了国民党,竟然还想着搞包圆儿,呵呵。 《龙须沟》就不说了,歌颂党的政绩的作品,中规中矩,不符合老舍的水准,不过也不算垃圾,还可以。 《茶馆 龙须沟》读后感(四):一本也不是很早的古玩 两篇看完,其中《龙须沟》带给我的感触更深。感觉它有更强烈的现实感,这体现在一些作品本身的意义上。 《茶馆》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人物性格语言恰到好处,把一个时代的悲剧浓缩到一个茶馆里来体现,写的巧妙不用再说。而《龙须沟》好像有很多人会诟病它,原因最主要来自它的歌功颂德篇章和带有看似偏激的情感。 可是它并不是一个当下的作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来自未来的读者可以把它们放回到历史中去看。 书中的人物的居住地常年累月的臭气熏天却无人问津,只有收税欺压的人才会想起这里,小人物对生活的改观是基本无能为力的,生活的好坏只能倚仗"上头"的做派,而最终一个肯为他们修沟的"上头"来了,这个意想不到的改变把几辈人的思想惯性打破,生活的巨大反差带来的激动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理解不了的,热泪盈眶也不是不可能。 作品在欢歌笑语中戛然而止,整个情绪正好被带到了一个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的层面,作品里的人物永远的沉浸在"沟水清,国泰民安享太平"的欣喜里。但现在看来其实故事并没完,作者怀着希望停了笔,但是他的人生可没有结束,十年之后的一场莫名其妙的动荡彻底打破了这种希望,好像一个心笑着被碾碎,他的人生结局和《龙须沟》的结局来对比,可以生出多少辛酸和反思。 一个作品有时不仅能表达它本身的内容,它也可以是一个古董,一个历史的映照物,《龙须沟》可以有这样的作用,它是作者无意间留下的一个小的宝物,它上面长出的铜绿和挂着的泥土,是不是可以带出一些激动和伤感…… 《茶馆 龙须沟》读后感(五):杂感 《茶馆》和《龙须沟》都是三幕剧,我是对着原剧本,看着北京人艺演员的表演欣赏完的。《茶馆》时间跨度大,从戊戌年到抗战前后,所以情节发展是由盛到衰,王掌柜的茶馆作为一个枢纽,连接小大内外之事,显人间百态,嗯老舍先生的京味儿语言也很生动,经典自然不必说。 《龙须沟》背景设定在解放前后,1948到1950夏季,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周围的住家分别位居东南西北四面,王大妈/丁四嫂/程疯子的叙述属于"龙须沟内",代表臭沟沿居民的态度,穿插一些生活琐事,王大妈是个老顽固,四嫂刀子嘴豆腐心,身居臭沟但依旧努力生活,程疯子十年失意,日子颓靡;丁四/程娘子的叙述属于"龙须沟外",二人外出谋生,给龙须沟带来外部的消息;赵大爷通情达理,连接内外;王二春/丁小妞/二嘎子三位小辈则代表一种新希望吧,可惜小妞在解放前掉进龙须沟淹死了。 龙须沟的发展也算是否极泰来,前两幕精彩,第一幕在"狂风大雨中幕徐闭",众人呼喊着掉进沟的妞子,第二幕众人士气高涨去挖沟,但第三幕完全变成了歌颂ZF,结尾众人大喊"Long Live Chairman Mao!",我不是说歌颂新ZF不好,虽然也气势磅礴,但只觉得第三幕过于单调,戏剧力道相比起《茶馆》最后王掌柜上吊自杀弱了很多,就只剩下丁四嫂担心儿子丁二嘎子在参与挖沟时会被沟吞掉这一情节颇有深意。 再说说北京人艺对于第三幕的改编吧,变成了不严肃的喜剧?二春和二嘎子腻歪上了,王大妈和赵大爷也有了点猫腻?我学识尚浅,没有看出啥戏剧手法,就先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