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雕塑。(资料图片) 文/记者曾艳珠、邓柱峰 图/记者龙成通、何波(除署名外) 《侏罗纪公园》让我们见识到了恐龙——这种让人爱恨交加的动物。它们或大或小,或凶残无比或温柔可爱,却总是这么迷人。我们多是通过影视作品接触到恐龙,那么佛山是否曾经也有恐龙呢?答案是肯定的! 珠三角第一块恐龙骨化石在佛山"现身",不少恐龙蛋化石保存到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在地球生存活了1.65亿年左右。那么,它们是怎么到达佛山的?在哪个时间段生活过?是怎么生存和灭绝的?今天的"地理探索",我们一起追觅佛山"龙"影。 佛山恐龙化石"发现史" 4年前三水发现珠三角第一块恐龙骨化石 时间回溯到2007年5月,当时正值初夏。三水大塘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一片挖掘机、打桩机的轰鸣声中,工人们突然在工地上发现多了一群拿着小铲、特制起子的人。 只见他们拨开散碎的石头,小心翼翼地在一块大而坚固的岩石上敲敲打打。"人家敲打东西不像我们掘土一样,人家是一层层地把土‘剥开’的。"附近的村民对4年前的场景记忆犹新,他们打听后才知道,"人家是搞地质工作的,到我们这找化石来了。" 很快,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指着石块告诉大家:"我找到恐龙骨化石了。"化石从外表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白色的物质"镶嵌"在红色的岩石里,骨头上还有淡黄色的纹路。这块长约20厘米的骨头,就是珠三角发现的第一块恐龙骨化石。#p#分页标题#e# 这块恐龙骨化石的发现意义重大,它有力地证明佛山曾"居住"过恐龙。让人遗憾的是,佛山地区的恐龙化石发掘工作,并不像河源、南雄等地那么顺利,并没有由一块骨头扯出一大片骨头、一个或几个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 这块恐龙骨化石被发现后,直到去年,地质爱好者赵灿辉才在四会大沙发现一个恐龙牙齿化石。这枚牙齿非常坚硬,顶端稍弯,长度大概5厘米,已经专家鉴定为恐龙牙,但是否为食肉类恐龙牙齿,还有待更多佐证才能下结论。 恐龙化石展览。(资料图片) 26年前发现恐龙蛋化石 发现珠三角第一块恐龙骨化石的小伙子叫张晓军。他一直参与南雄的恐龙化石发掘和研究工作,随后在恐龙骨化石附近,发现好几个恐龙蛋化石。这些蛋呈长形,在恐龙研究领域的专业叫法是长形蛋,蛋最长处达15~16厘米。 佛山发现恐龙蛋化石最早在1987年。佛山市地质局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时,工作人员在平洲电缆厂建设中推开的山坡上,一块足有桌子那么大的岩石里,发现有一窝六七枚恐龙蛋化石。这些可爱的化石蛋也是长形蛋,发现后保存在佛山市地质局。此外,在三水二桥等地,也陆续发现有恐龙蛋化石。 佛山恐龙蛋化石最震撼的一次发现,是在三水莘庄附近的一处河滩边。2008年12月,长期在此地开展研究的地质与古生物学家张显球用7个小时将一窝20个恐龙蛋化石"盘"了出来。#p#分页标题#e# 这些"家伙"在地下埋藏了几千万年,重见天日时样子并没有大变。捡起破碎的壳查看,可以发现化石蛋壳的表面呈灰白色,质地非常粗糙和脆硬,内壳比外壳要平整光滑,颜色也较外壳浅淡。 下蛋的恐龙堪称"英雄妈咪",这窝蛋共有20个,其中16个是完整的。由于发掘难度太大,掏出这窝蛋后,张显球没再继续挖掘,他预测里面滩涂边的岩石里应该还存有恐龙蛋化石。这些蛋与之前发现的长形蛋体形不同,它们是圆形的,专业人士称之为"圆形蛋"。根据测量,蛋的直径约为9厘米。 恐龙牙化石。 部分恐龙化石分布地 1.四川盆地是侏罗纪早、中、晚期恐龙的重要埋藏地,尤以中、晚期的恐龙化石最为丰富。著名的蜀龙、永川龙、沱江龙等都产自该盆地。 2.河南南阳和广东河源等地都是盛产保存完好的白垩纪晚期恐龙蛋化石的地区。近年,仅河南西峡一县就出土了5000余枚,而埋在地下的还不计其数。广东河源出土了上万枚。 3.辽宁西部发现的震惊世界的"热河生物群",涉及生物演化的一些重大问题,意义非同一般。其中,尾羽龙、原始祖鸟等长羽毛恐龙的发现,使辽西成为了世界上恐龙发现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4.云南的禄丰地区是侏罗纪早期恐龙化石的重要产地,著名的禄丰龙就是在这儿发现的。近年,还在这里发现了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化石。#p#分页标题#e# 5.美国西部的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一带,盛产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化石。大名鼎鼎的恐龙大汉雷龙、梁龙和身披骨板的剑龙,还有大型食肉恐龙——异特龙,都是在这儿发现的。 6.加拿大西部的阿尔伯达省产有大量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这里发现的霸王龙、鸭嘴龙、甲龙、角龙化石都非常有名。这里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公园。 三水发现的恐龙蛋化石。 恐龙之谜 专家: 佛山或为珠三角拥有恐龙蛋化石最多地 佛山发现的恐龙蛋和恐龙骨化石,大多分布在三水大塘、河口一带及南海平洲一带。"佛山可能是拥有珠三角恐龙蛋化石最多的区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邢立达鉴定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认为,如果有更多的发掘,或对研究恐龙演变也具有巨大的意义。他表示,如果恐龙蛋化石大量存在,佛山应该也会有大量恐龙骨化石。 谜一:佛山为何存在恐龙? 大众熟悉的恐龙,一般是《侏罗纪公园》里的"美国恐龙"。在佛山陆续发现恐龙骨和恐龙蛋化石后,人们不禁要问,"佛山恐龙"为何会存在?与"美国恐龙"有何不同? 经过科学家的考证,恐龙在2.3亿年左右就在地球上生活了,一直到6500万年前,它们才在地球上灭绝。 恐龙最早在三叠纪(2.5亿年前~2.03亿年前)中期,距今2.3亿年左右。其后是侏罗纪时代(2.08亿年~距今1.44亿年)。到白垩纪末期(距今6500万年左右),恐龙灭绝。#p#分页标题#e# 地层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者,根据现有发掘的地层科学家发现,佛山地层早从侏罗纪时代就开始发育了,不过那个时代的地层中,至今没有发现恐龙化石。 从年代上来说,"佛山恐龙"是白垩纪时代的"宠儿",虽然两个时代都有大量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但动植物种类有所不同,某些"美国恐龙"在白垩纪已经灭绝。据悉,白垩纪时期曾产生有腕龙、鸭嘴龙、霸王龙等种类的恐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已鉴定佛山存有鸭嘴龙类、肉食龙类、角龙类等五六种恐龙。 在白垩纪,佛山恐龙是怎么生活的?当年大量植物覆盖地球,提供了充足可供呼吸的氧气,水资源比较丰富,高大的恐龙不至于渴死。当然,陆地上、空中还有大量食物,恐龙不至于饿死。它们舒服地生活在地球上,除了恐龙系统内部有些"对手"外,它们几乎没有天敌。到繁殖时,母恐龙就把蛋下到水边,让它的孩子出生后就能获取生命之源——水。 谜二: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曾经风光无限的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灭绝呢?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说,学界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没有定论,但基本同意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才导致了种族灭绝。 对于恐龙灭亡的具体时间段,学界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在距今6500万年左右,遇到反常情况,突然集体灭亡了,时间非常短。一种看法是其灭亡的时间比较漫长,历经了25万年,才逐渐从地球上消失。 谜三:为何佛山发现的 #p#分页标题#e# 三水恐龙蛋化石就在这附近发现。 恐龙蛋化石多恐龙骨化石少? 佛山与河源、南雄等地一样,都曾发现过恐龙骨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不同的是,这两个地方发现的恐龙骨化石明显多于佛山,有些还发现了完整的恐龙骨架,为什么佛山只发现零星的化石呢? 张显球认为,恐龙化石埋藏得比较深,年代更早的一批地层覆盖较严,需把早年代的地层剥开后,白垩纪地层才会显现。河源山包比较多,开发建设时地层剥离得比较快,使得恐龙骨和蛋化石发现数量较多。而佛山的白垩纪地层很多被山包、建筑物、农田覆盖,难以短时间内发掘。 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为何多于恐龙骨化石?张显球表示,恐龙骨架体积大,沉积过程中容易碎裂,而且需完整沉积,才好完整发掘。如果在沉积过程出现流水搬运等,会加大发掘难度。在三水盆地的形成过程中,并不排除流水搬运的情况。此外,从外观上来看,单个的恐龙骨化石与动物骨头化石区别不大,非专业人士即使发现,也很难辨别。恐龙蛋化石则不同,它体积相对较小,一般是一窝窝集体沉积。恐龙蛋化石外观与其他动物蛋类化石不同,明显偏大,普通人发现后即使辨别不出,也会觉得稀奇,发掘情况很容易被当成趣闻传播,也利于相关部门收集发掘物。 恐龙分类不当"被灭绝" 一些种类已成"复制品" 有一些恐龙可能从记录中"绝迹"了,因为在这些书中,它们已经是书中已有动物的复制品。 蒙大拿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John Horner和另外一些人认为,至少有50种恐龙在记录上已经不能被正确识别了。#p#分页标题#e# 布里斯托大学古生物学家Michael J Benton说,高达51.7%的恐龙没有很好的分类。他说,这是个"可怕的数字。这意味着过于一半的恐龙种类的命名会有错误。" 恐龙分类不当"被灭绝" 一些种类已成"复制品" Horner补充说,"新"种类的恐龙平均每两周都在被发现和命名。数以千计的恐龙种类被记载下来,但是很有可能这些可能仅仅是登记在册的恐龙的"复制品",而并非新的种类。 Horner提出,古生物学家在尝试去识别化石的时候是要遵循一套严格的程序(UFR)的。 "Horner的提议非常重要,提醒了古生物学家们面临的这一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是否会有万无一失的方法确保以后我们在恐龙的种类问题上不会犯错。"Benton说。这一研究刊登在《科学》杂志上。(来源:DNAindia 编译/王靖媛) 扩展阅读:盘点史前最奇特的恐龙 棘龙 棘龙背上明显的长棘,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长而成,长度可达2公尺,长棘之间可能有皮肤连结,形成一个帆状物;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长棘是由肌肉覆盖着,形成隆肉或是背脊。对于这帆状物的功能,目前已有数种看法,包括调节体温、展示物。根据最近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甚至大于暴龙、鲨齿龙,但毋庸置疑比南方巨兽龙稍微细长一些;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2-17公尺,高度约为7公尺,体重为9公吨,但不是所有人员都接受这些数据。#p#分页标题#e# 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Paul C. Sereno)说:"这种帆状鳍可使它的体重增加,使它更容易被猎物所嗅觉,但这种结构对于它而言并不占据优势。因此,我认为这种身体结构只是一种身体炫耀,它试图在证明:‘嘿!我可以长着5英尺长的帆状鳍,我十分健康,我比你的体型更大!" 马门溪龙 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马门溪龙和一个网球场一样长,但它的身体却很"苗条"。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显得十分小巧。1亿4500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长颈鹿有一个奇特的动作,配偶之间喜欢将彼此的脖颈缠绕在一起。而这很可能就是马门溪龙长着如此长脖颈的秘密所在。 长着公牛角的食肉牛龙 #p#分页标题#e# 食肉牛龙是大型肉食性恐龙类群中的成员。这个类群中包括着最厉害的、最著名的恐龙,如霸王龙和异龙。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巨大而有力的头,剔肉刀一样的锋利牙齿。但是,相对来说发现比较晚的食肉牛龙,头骨比起霸王龙来要低矮一些,而且在它的眼睛上方长有一对角。食肉牛龙有三辆小轿车那么长,可是,和身长比起来,它的前肢就小的可怜了。食肉牛龙那两条长而强壮的后腿使它比其它一些大型食肉恐龙灵敏的多。它可以迅速扑向猎物,在猎物还没反应过来时将它们抓获。食肉牛龙和一辆小轿车一样重,几乎和一头大象一样高,并用两条后腿奔跑。它的长长的脊柱像一根大梁挑起其下面的重量。从肩部排到臀部的长长的肋骨保护着并支撑着食肉牛龙的内脏。如果没有尾巴,食肉牛龙绝不会以高速运动。运动时,食肉牛龙用它那长长的、矫健的尾巴保持平衡。这条尾巴可以使食肉牛龙的头向前伸,可以捕获挣扎的猎物。 副栉龙 鸭嘴龙科的头上都有一块形状怪异的隆起,其中又以副栉龙最显眼。有人说那块怪异的隆起是可以在水中呼吸的气官,不过我认为应该是互相传音的共鸣室吧!在鸭嘴龙类当中,既有光头的,也有载帽的。副栉龙就是一种戴帽的恐龙,它的头冠长在鼻骨上,充满了通道。空气从鼻孔吸入,经过这些通道才能到达肺部。这些通道是这类恐龙的发声器,就像圆号中弯曲的管子。副栉龙的身体上有典型陷处,刚好可以把长长的头冠的顶端搁在上面,就像随身带着挂物架一样。#p#分页标题#e# 盘点"中国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龙" 中国近代恐龙研究始于1902年,至今已有百年。按照化石标本的产出年代、保存状况、科学价值以及在公众中的认知度,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等12位恐龙专家选取了"中国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龙",它们分别是—— 黑龙江满洲龙,1902年,在黑龙江嘉荫,由沙俄上校马纳金从当地渔民那里获得化石,被称为"中国第一龙"。化石被运到俄罗斯,1925年,由前苏联古生物学家瑞亚宾起名为黑龙江奇齿龙,1930年定名为黑龙江满洲龙。黑龙江满洲龙正型化石现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地质博物馆。 师氏盘足龙,1922年至1923年,在山东蒙阴(现新泰市),由奥地利的师坦斯基和中国地质学家谭锡畴发现。化石被运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1929年由瑞典著名古生物学家维曼研究命名,它是中国第一只蜥脚类恐龙。 许氏禄丰龙,1938年在云南禄丰被发现,它是中国人发现、发掘、研究和装架展出的第一条恐龙。#p#分页标题#e# 棘鼻青岛龙,1950年,在山东莱阳,由山东大学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具恐龙化石。 合川马门溪龙,1957年,在四川合川,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四分队发现,是中国装架展出的第一条最长的恐龙,长约22米。 巨型山东龙,1964年,在山东诸城,由石油地质调查队发现,它是世界装架展出的最大的鸭嘴龙,长约14.7米。 太白华阳龙,发现于四川自贡,是世界发现最原始、保存最完整的剑龙。 原始中华鸟龙,发现于辽宁北票,是世界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带羽恐龙",它为恐龙与鸟的亲裔关系提供了实证,在恐龙研究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分页标题#e# 顾氏小盗龙,发现于辽宁北票,是世界发现保存最完整、最小、长有四翼的恐龙。它可能是树栖者,这为小型恐龙向鸟的进化提供了实证。 刘家峡黄河巨龙,发现于甘肃省兰州盆地,是世界发现保存完整、最高大的蜥脚类恐龙。 董枝明说,按较保守的估计,目前全世界已命名恐龙800余属,1000余种。100年来,中国已命名了170多种恐龙,约占世界的六分之一,为世界第一恐龙大国。(记者顾烨) 盘点全球12大物种进化里程碑:长羽毛的恐龙(图) 美国《连线》杂志列举了具有类型意义的12个进化物种,比如:鲸的陆地祖先、从水域向陆地进化的远古物种、长着羽毛的恐龙等。 1、鲸的陆地祖先 一项化石记录暗示着鲸的祖先曾经在陆地上生活,这种鲸从陆地爬行动物向海洋哺乳动物过渡型物种现已被确认。但是鲸陆地最后的祖先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2007年,研究人员展示出这一远古物种"Indohyus",它生活在5000万年前,体型和狗差不多,长着耳朵,牙齿和类似鲸的骨骼。#p#分页标题#e# 2、从水域向陆地进化的远古物种 鲸的进化历程是从陆地哺乳动物走向海洋,但是自然界中也存在着非常奇特的进化变迁,2004年,科学家在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一种叫做"Tiktaalik"的远古物种,这是科学界首次证实鱼类大胆脱离水生环境,向陆地环境进化的最佳证据。Tiktaalik长着灵活、柔韧性较强的脖颈,像肢体一样的鳍,在登陆之前它们适合在浅水域生活。 3、长着羽毛的恐龙 始祖鸟长时间被人们认为是第一种鸟类,它首次被发现是1861年,之后始祖鸟被认为是长有羽毛的恐龙的近亲。然而,上世纪80年代,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北部地区挖掘出6500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恐龙长有羽毛,但它们并不会飞行。科学家认为,恐龙身体上长有羽毛并不能通过传统观点进行解释,羽毛的形成很可能是出于皮肤绝缘或审美角度,而并不是航空飞行的用途。 4、多齿结构 2007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凯瑟林-卡瓦纳(Kathryn Kavanagh)展示了一个啮齿动物的磨牙结构,这一磨牙从前往后地生长着,每个牙齿都比前牙小。凯瑟林的牙齿模型表明啮齿类动物具有不同的食物结构,该研究是小型力学观测结果与观测进化轨道的完美融合。#p#分页标题#e# 5、骨骼的进化 神经嵴细胞在散射至发育状态身体之前来源于脊髓,随后像形成感觉器官和皮肤一样形成面部和颈部骨骼。现今保存的远古动物化石标本中很少包括胚胎组织,因而科学家很难洞察进化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但是目前的科学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在胚胎发展中跟踪神经嵴细胞,最终使他们可以观看神经嵴的发育状况。基于以上条件,科学家能够破译肌肉附属性的共享进化历史,例如匙骨,这是一种出现在鱼类身体上的骨骼,对应在人体上则是肩胛骨。 6、特殊进化论 不同的进化选择压力将使一个物种分割成两种,这是一种简单进化法则表达出复杂的方式。其中之一是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例如,一种生活在浅水溪流的鱼类,另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科学家发现浅水鱼类更喜欢寻找体型更大的配偶,同时基因分析证实浅水鱼的数量的确出现下降趋势。 7、蜥蜴游戏 在巴哈马群岛上,生活着一种叫做Leiocephalus carinatus的掠食性蜥蜴,它们是具有威胁性的。Leiocephalus carinatus喜欢捕食沙氏变色蜥蜴(Anolis sagrei),当雄性沙氏变色蜥蜴向配偶进行展示,却不幸遭遇Leiocephalus carinatus攻击之时,它们的腿部会变得更长,逃跑得更快。而雌性沙氏变色蜥蜴却不这样做,它们保持原地不动,将身体变得更大,对掠食者发送一个信号——"自己很难被吞下"。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更清晰地呈现出了性别物种间的自然选择性。#p#分页标题#e# 8、进化军事竞赛 掠食者和猎物都处于进化的同一起跑线上,它们之间具有一些微妙性,彼此适应进化过程中的差异性。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生物学家使用栖息在湖底泥泞中的水蚤和寄生螨虫进行了研究,湖底的沉积层有精确的地质时期,同时保持着栖息生物存在迹象,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对不同纪元的物种进行混合研究,并测量掠食者和猎物之间的传染和逃亡能力。 9、基因流动 如果通过随意性动物迁移进行分散,在某个区域的基因流动应当冲淡本地的基因适应性。但是迁移并不是随意性的,从1970年开始,研究人员便在英国牛津郡跟踪观测大山雀的迁移数量。他们发现大山雀的基因流动具有"时机"性,一些鸟选择鸟巢最佳匹配于它们的特定特征,在小型森林中产生本地适应性。 10、自然选择发现 由于自然选择倾向于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应该是物种群体最终成为遗传同质性。但是进化并不是一维发展。研究人员在特立尼达岛适当地调整不同色彩的野生孔雀鱼数量,它们发现最后培育出罕见色彩的小孔雀鱼,而且它们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这种现象在进化理论中被称为"频率依赖幸存法则"——自然选择将倾向于罕见和异于普通的个体,从而预防长期的遗传同质性。对于遗传同质性而言,无论是否在短期内受益,终有一天同质性将带来灾难性。#p#分页标题#e# 11、临时之计 虽然物种在进化历程中某些功能看似并不是完美,但这种进化是基于物种生存之道,难免也有"临时的凑合之计"。海鳗是一种海洋鱼类,它的身体细而长,不同于其他鱼类的是,当它张开嘴时由于吸力很弱,难以将猎物咬在嘴里。在进化过程中,海鳗找到了解决方案——从它的腮部生长出第二组牙齿和下颚。虽然这看上去让人不舒服,但对于捕杀猎物还是颇有用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