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温岭,湿地语文 敬请期待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文/徐志耀 一、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新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教学这篇课文,我认为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遵循散文的特点。过去有人以"形散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我以为这一说法至少是不全面的。散文的确涵盖了许多内容,但如果细细品读会发现,散文不同结构之间同样有着呼应,有着贯连全文的内容,并非是分散的。在教学散文时,这一点必须要让学生明确。二是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新教材的自读课文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关键就在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强化了其与讲读课文、课外阅读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从讲读课文中归纳方法、以自读课文实践方法、以课外阅读拓展延伸的教学体系。本单元体例特殊,四篇课文,两篇散文,两篇为诗歌。以《紫藤萝瀑布》为依据,我引导学生归纳了分层次明重点,找对应明中心这两个方法,并且帮助学生在自读本课时运用。至于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这是学生在学习之后用以检测学习成果,并非教学的重点。 我也在思考,自读课文中老师的地位是什么样?我以为,自读课文的学习中至少应当做到让学生找到自读的途径,明确自读的方向。肖培东老师教学《一棵小桃树》时,让学生通过书旁的自读提示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一个好方法。同时,散文的特点在于结构上的呼应,我们同样也可以提示学生去分析、去赏析。散文表面形式似乎是散的,其实不散,要明确不散就要对文章有着全面而细致地把握,因此读散文是要反复地读、仔细地读,这也是重要的。这一点,也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完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本文的重点描写内容。 2、通过品读关键字句把握小桃树的形象。 3、结合背景了解小桃树蕴含的情感与精神。 三、教学准备: 了解作者生平,利用早读时间反复朗读本文并划分层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贾平凹,有人评价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鬼才",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评价是否有过誉之辞,我们不做评价,但读他的散文,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纯朴之气,细细品读下却又充满灵性与沉思。本文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我们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感受。 2、检查预习,分段: 提示:文中的小桃树即有眼前的小桃树,也有记忆中的小桃树,如何划分? 书旁提示中说"‘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这里"指哪里? (1-2)雨中哆嗦的小桃树引发"我"的爱怜 (3-8)描写小桃树的生长经历 (9-12)描写在风雨中零落的小桃树 (13-14)描写在小桃树梢欲绽的花苞 在作者的笔下,重点描写的部分是什么?(小桃树的生长经历) 3、自读活动一,体会作者在描写小桃树经历时的情感变化 要求:文中多次出现了"我的小桃树",那么在(3-8)这段重点描写中这句话出现了几次,其中又附着了作者的哪些情感呢?在文中找出并分析。 ⑤"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表现众人对小桃树的漠视) 提示:大家为什么会漠视它?(没出息,长得太不是地方) 那么"我"重视它吗?(依然寄托着"我"的梦想) ⑧"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表现惊讶) 提示:为什么又用了"却"?(因为"我"曾经把它遗忘了) 为什么会遗忘?(离开了乡村,"土院中的小桃树"被忘了,"我"也有了新的梦想) 这些梦想实现了吗?为什么?(没有,人虽未老心已老,当年的梦想都不再有了) 补充材料1:贾平凹的读书生涯是在一个破庙里开始的,初中二年级时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内心充满恐慌。成年后步入社会也遭受到了挫折。 ⑧"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表达愧疚) 提示:之所以愧疚,不仅因为遗忘了小桃树。当他饱经沧桑后,他发现了什么可贵?(曾经的梦想) 4、自读活动二,体会作者笔下小桃树的特点。 ⑧又写道了奶奶,奶奶对小桃树的态度起了变化,当年奶奶看到小桃树时,是什么态度?("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现在呢?("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奶奶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奶奶为什么说这棵桃树"没出息"。 (朗读④,在文中找出,作者如何写小桃树的没出息) 提示(学生自由发言,提示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并联系上下文): ①"拱出一点嫩绿" 对照"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表现出长出非常艰难。 还有什么地方写它成长的艰难?("被猪拱折过一次") 作者对它艰难的成长是什么态度?("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 ②"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拟人,表现它长出来时是萎缩着的。也写出它的纤弱。 文中前后什么地方还写出了这样的萎缩、纤弱? "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老了许多""瘦了许多" "瓣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这里的桃树已经显得弱不禁风。 "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原本生长就艰难,此刻还要经历风雨的折磨。结合前面我们所说的作者的经历,你觉得他还是在描写花吗?(描写自己早期的人生经历) 他为什么心里在叫着奶奶?(因为奶奶呵护过小桃树,也就是在呵护他的梦想) 5、拓展提升,体会文章的主题: 但是此刻奶奶已经去了,他的梦想就彻底破碎了吗?转折出现在哪里? (朗读13、14节,体会情感的转折) 提示: 如果此刻还是满树的花,作者会注意到这个小小的花苞吗? 他为什么说小桃树还是"我的梦的精灵"呢? (经历过风雨,感受到梦想的可贵,不要放弃梦想,继续为之奋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补充材料2: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眼睛》顾城 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就是什么的写照?(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在文章开头第1、2节,第9节和第13节,都出现了"我的小桃树"这句话,大家感觉到他为什么如此称呼小桃树,他把小桃树看成了什么?(自己人生的写照) 文章开头,他说自己"常常"想写小桃树,可又没有写,并为此忏悔,为什么?(他不想回顾自己曾经曲折悲凉的人生历程)那么今天为什么又写了?(他从小桃树中又得到了自信,敢于坚定地面对未来) 作者在此完成了他对于生命的认识的变化,也给予我们以启示。 最后,请大家说说本文在思想与写法上与《紫藤萝瀑布》之间的异同之处。 五、教后记: 第一次教学本文,并没有把握能让学生理解到什么层次。但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反应让我很高兴。学生很清楚托物言志的写法,并且找到了两篇文章都在写从不幸的人生中获得自信,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特别在说到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时,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说明他们意识到了紫藤萝与小桃树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紫藤萝瀑布是繁盛而充满活力,小桃树纤弱而无力。但两者最终都归结为统一的体会,就是源于作者内心积极的感受。我想,学生之所以能准确把握到描写对象的特点,与课上引导他们去反复体会文中相关描写密不可分。散文内容丰富,如果不能全面把握相关内容,往往会迷失在片段之中,这是必须要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