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 第225卷 唐纪42 【原文】子仪尝奏除州县官一人,不报,僚佐相谓曰:"以令公勋德,奏一属吏而不从,何宰相之不知体!"子仪闻之,谓僚佐曰:"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今子仪所奏事,人主以其不可行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亲厚之也;诸君可贺矣,又何怪焉!"闻者皆服。 【译文】郭子仪曾经奏请任命一名州县官员,没有得到答复,僚属们相互议论说:"以郭令公的功勋和德行,上奏任命一名从属官员而没有得到批准,宰相就这么不知礼!"郭子仪听说后,跟僚属们说:"自从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飞扬跋扈,凡是他们所求的,朝廷经常委曲求全,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不是别的,是对他们抱有疑虑。如今我所奏的事,皇上认为行不通而搁置起来,是不用对待武臣的方法来对待我,而是亲近信任我;各位应当祝贺,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僚属都很叹服。 【解析】郭子仪是唐朝的元帅,推荐认命一个从属官员,没有被批准,这样一下子,就让过自己在属下面前失去了面子,自身的威望也就遭到了质疑。下属认为,原来你郭子仪的意见在上级领导眼里这么不被重视,我们还跟你混个什么劲,看不到希望和未来。郭子仪的权力危机来临。如何应对? 1、上级到底什么意思?别的藩镇,所有的请求,无不应允,为什么我郭子仪,这么一个小的要求却不被批准。是真的这个被推荐的人不合适?还是对我本人有意见?是通过拒绝来试探我的态度,还是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但是无论什么意思,自己未来不好带兵了。 2、如果郭子仪自身一肚子怨气,到处发泄,恰恰会让下属认为,郭子仪已经被上级猜忌了,被冷落了,未来的前途堪忧,其他有异心的人,就会到处活动。所以,郭子仪不能够发泄自己的怨气,还要能够把这个不利的情况给反转过来,着实是个头疼的问题。如果没人提,淡化过去更好。 3、这时候,郭子仪的僚属都不断地议论纷纷,说"以郭令公的功勋和德行,上奏任命一名从属官员而没有得到批准,宰相就这么不知礼!"这句话的落脚点是宰相不知理,矛头有了明确的指向。这说明,有人在利用这个事情做文章,挑动和宰相的矛盾。郭子仪就不能不公开表态,做出解释了。 4、郭子仪于是展示惊天的口才,"这恰恰是领导对我的信任"。皇帝对自己人才会这么做。外部的藩武臣都非常跋扈,皇帝委屈求全,恰恰内心是对这些人的猜忌。"如今皇帝不用对待武臣的方法来对待我,而是亲近信任我;各位应当祝贺,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 5、这里郭子仪做了个小动作,偷换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把宰相换成了皇帝。如果是宰相设绊子,大家都是平级,这时候郭子仪认怂就会很难办,就会失去在下属中的威信,但是如果是皇帝,那就意义大有不同了,皇帝是把我当成自己人,才没那么多的顾忌,恰恰是信任的结果。 6、为什么大家听完郭子仪的这番言论,都会很叹服呢?因为这里面有个职场的原理,那就是,真正的心腹和领导之间,是没有任何隔阂的,恰恰是有什么说什么的,敢批评的才是自己人,如果在职场被领导相敬如宾的下属,那么其实内心是相当的疏远的。 7、这里面还有另外的两种可能,那就是皇帝就是在试探郭子仪,就看他的态度,如果把这个事当成事,闹情绪,那么他很快就会被皇帝所不信任,真的被冷落。还有就是有人设绊子,在挑动郭子仪和宰相的内斗,而郭子仪没有被利用当枪使。 8、郭子仪的这段话术,一箭三雕,首先,在下属面前有挽回了威信,不但不是领导看不上自己,反而证明了和皇帝之间无间的信任。其次是通过这段话,向皇帝间接表白,说明无任何的不满,对皇帝的理解,充分表达内心的信任。最后就是避免了和宰相可能出来的冲突,避免了树敌。 可能有人会说,其他能力不如郭子仪的人都造反,不听中央指挥,我要是郭子仪,早反了。老子听你的话,不但不如那些不听话的,反而受委屈,图啥?有些领导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郭子仪做到这么大实力了,还夹着尾巴做人,太没劲。其实这就是人各有志了,不是每个人都想造反的,做一个完美的中层,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这也才有了后来的,福禄寿考皆完美拥有的郭子仪。 【出处】《资治通鉴》 第225卷 唐纪42 【原文】子仪尝奏除州县官一人,不报,僚佐相谓曰:"以令公勋德,奏一属吏而不从,何宰相之不知体!"子仪闻之,谓僚佐曰:"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今子仪所奏事,人主以其不可行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亲厚之也;诸君可贺矣,又何怪焉!"闻者皆服。 【译文】郭子仪曾经奏请任命一名州县官员,没有得到答复,僚属们相互议论说:"以郭令公的功勋和德行,上奏任命一名从属官员而没有得到批准,宰相就这么不知礼!"郭子仪听说后,跟僚属们说:"自从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飞扬跋扈,凡是他们所求的,朝廷经常委曲求全,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不是别的,是对他们抱有疑虑。如今我所奏的事,皇上认为行不通而搁置起来,是不用对待武臣的方法来对待我,而是亲近信任我;各位应当祝贺,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僚属都很叹服。 【解析】郭子仪是唐朝的元帅,推荐认命一个从属官员,没有被批准,这样一下子,就让过自己在属下面前失去了面子,自身的威望也就遭到了质疑。下属认为,原来你郭子仪的意见在上级领导眼里这么不被重视,我们还跟你混个什么劲,看不到希望和未来。郭子仪的权力危机来临。如何应对? 1、上级到底什么意思?别的藩镇,所有的请求,无不应允,为什么我郭子仪,这么一个小的要求却不被批准。是真的这个被推荐的人不合适?还是对我本人有意见?是通过拒绝来试探我的态度,还是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但是无论什么意思,自己未来不好带兵了。 2、如果郭子仪自身一肚子怨气,到处发泄,恰恰会让下属认为,郭子仪已经被上级猜忌了,被冷落了,未来的前途堪忧,其他有异心的人,就会到处活动。所以,郭子仪不能够发泄自己的怨气,还要能够把这个不利的情况给反转过来,着实是个头疼的问题。如果没人提,淡化过去更好。 3、这时候,郭子仪的僚属都不断地议论纷纷,说"以郭令公的功勋和德行,上奏任命一名从属官员而没有得到批准,宰相就这么不知礼!"这句话的落脚点是宰相不知理,矛头有了明确的指向。这说明,有人在利用这个事情做文章,挑动和宰相的矛盾。郭子仪就不能不公开表态,做出解释了。 4、郭子仪于是展示惊天的口才,"这恰恰是领导对我的信任"。皇帝对自己人才会这么做。外部的藩武臣都非常跋扈,皇帝委屈求全,恰恰内心是对这些人的猜忌。"如今皇帝不用对待武臣的方法来对待我,而是亲近信任我;各位应当祝贺,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 5、这里郭子仪做了个小动作,偷换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把宰相换成了皇帝。如果是宰相设绊子,大家都是平级,这时候郭子仪认怂就会很难办,就会失去在下属中的威信,但是如果是皇帝,那就意义大有不同了,皇帝是把我当成自己人,才没那么多的顾忌,恰恰是信任的结果。 6、为什么大家听完郭子仪的这番言论,都会很叹服呢?因为这里面有个职场的原理,那就是,真正的心腹和领导之间,是没有任何隔阂的,恰恰是有什么说什么的,敢批评的才是自己人,如果在职场被领导相敬如宾的下属,那么其实内心是相当的疏远的。 7、这里面还有另外的两种可能,那就是皇帝就是在试探郭子仪,就看他的态度,如果把这个事当成事,闹情绪,那么他很快就会被皇帝所不信任,真的被冷落。还有就是有人设绊子,在挑动郭子仪和宰相的内斗,而郭子仪没有被利用当枪使。 8、郭子仪的这段话术,一箭三雕,首先,在下属面前有挽回了威信,不但不是领导看不上自己,反而证明了和皇帝之间无间的信任。其次是通过这段话,向皇帝间接表白,说明无任何的不满,对皇帝的理解,充分表达内心的信任。最后就是避免了和宰相可能出来的冲突,避免了树敌。 可能有人会说,其他能力不如郭子仪的人都造反,不听中央指挥,我要是郭子仪,早反了。老子听你的话,不但不如那些不听话的,反而受委屈,图啥?有些领导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郭子仪做到这么大实力了,还夹着尾巴做人,太没劲。其实这就是人各有志了,不是每个人都想造反的,做一个完美的中层,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这也才有了后来的,福禄寿考皆完美拥有的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