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真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做金融的


  在美国十年弹指一灰间。其实无论是在常春藤读本科,还是在纽约金融职场上,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无论你是否优秀,无论你是否有能力,你对自己的认知和你对自己选择的认知是无价的。
  有很多留学过来的同学在找工作期间非常的迷茫。迷茫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不在于不够优秀进不了最顶级的公司,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不够了解,甚至不敢也不想经历那种彻心彻肺的了解。
  最近很多文章都在揭露金融界的神秘面纱背后的东西——就是作为刚刚步入职场的我们, 也只不过是没日没夜辛苦工作的底层劳动者。那些所谓的光鲜外表,精英的标志,甚至每个人工资表上的数字,到最后换来的却可能是短短几年精神的极度崩溃和身体的严重透支。
  其实看到这样的文章,叶子姐只会笑一笑。这些背后的东西,难道大家真的不知道么?难道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大家不能理解么?
  从有工作这件事开始以来,我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那些知难而上的人。因为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我一定要舒舒服服的在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 有些人也许天生就是工作狂。
  当然更多的人,要得就是这种挑战,就是这种一般人不一定能承受的刺激来激励自己的人生(要不然为什么总有人非要看恐怖电影非要去大呼小叫的做过山车?)连老板们都知道,留住一位好员工最关键的事情不一定是给他更多的薪酬,而是不断地给他新的挑战,新的可以去征服的机会。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会单纯的因为薪酬而跳槽,而一定是因为现在做的事情已经太无聊而且没有挑战无法学到新的东西了。
  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削尖了脑袋想进金融咨询四大等高端行业的同学们,叶子姐希望通过本专栏,向你呈现真实的工作状况,和你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而这些素质,我是多么的希望你从大一大二研一就开始培养,因为等到你真的要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哟!
  你需要承受从来没有承受过的压力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金融行业加班到后半夜是家常便饭(特别是投行咨询),资产管理要好一些;不过那时候我经常会想,还在学校的时候晚上10点钟我在做什么呢?也许我在赶第二天要交的作业,也许我刚丛图书馆里出来顺便买了很多鸡翅当夜宵,也许我刚结束了某个社团活动,或者整个晚上都泡在隔壁家和从俄罗斯来的同学高谈阔论人生理想。不过怎么想怎么觉得那时候很简单幸福。
  工作了以后完全不同。比如你做交易员(trading), 你必须在工作时间内每分每秒都全神贯注,如果一笔上百万上千万的交易你弄错了一个小数点,后果将不堪设想。再比如明天老板要和客户开会了,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报表核对好,把明天要用的演示文稿做出来——而且不像在学校,偶尔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借鉴一下甚至效仿一下答案。在工作上,就算你可以请教别人,该你做的必须自己做。而且最重要的区别是:在学校你出了错,最多教授批评几句或者成绩上受点苦。而在工作上,如果出了大错,很可能直接走人。
  而最要命的是,每一个校园里的佼佼者,无论你是什么常春藤麻省理工还是斯坦福,工作以后都会发现其实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很多事情要从头学,而且经常会被老板莫名其妙骂得狗血淋头(当然好老板不是没有,不过被老板批评在刚开始绝对是常事)。你会突然发现,你很努力很努力都达不到别人的要求,甚至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这种高强度的紧张伴随着的难以释怀的心情所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精神压力,的确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承受的。
  因为有如此高的期望值,面试时候别人问你,给我讲讲你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的故事吧(give me a situation when you had to work under pressure), 你随随便便举个例子,别人往往会认为你还差得远!
  你发现自己永远在跟时间赛跑
  很多同学给前辈校友们发邮件,发现经常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有些你认识的校友都如此,更何况不认识的。很多同学觉得是自己的邮件写得不好。的确,很可能是这个问题。不过更有可能的是,这位前辈正在赶一份报表,或者他的老板正在指导他做一个新的项目,或者他正在开很重要的电话客户会议,或者他算某个预测值正算得头晕脑胀,等等。所以你写信别人不回或者很迟才回,都是正常现象。当然有各种办法增加回复的几率,这个以后再议。
  对于一位金融人士来说,跟时间赛跑的能力基本可以算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跟时间赛跑有两种理解:第一,你必须很快的自学,很快地阅读然后很快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和应用。简单举例,比如任何一个做股票研究的人,对于第二天就要交的报告,很可能头一天晚上要读之前一个学期才会读的阅读量。第二,你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合理的分配以及合理的选择哪项任务应该优先。
  工作以前你一般只是管理自己的时间,而工作以后你需要开始管理别人的时间,包括客户、律师、企业、甚至老板。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会告诉你到底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哪个不重要,对于要东西的人来说,什么都重要什么都紧急——你往往遇到的情况不是可以先做这个后做那个安排得有条不紊,而很可能是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要做好而且期限都很紧。这不仅仅需要你的时间管理能力,能需要你的判断力。判断对了,皆大欢喜;判断错了(反正不会是什么好结果)。
  因为有如此高的期望值,面试时候别人问你, 给我讲讲你是怎么管理时间的?或者给我讲讲你同时需要做很多事情时候的故事吧(How do you do time management? Or Give me an example when you had to multi-task). 你随随便便举个例子,别人很可能又会怀疑,这么多事情给他/她,到底能不能完成任务?
  你要马上恶补专业"忽悠"人的能力
  这里勉强用了"忽悠"二字,但是我特意在前面加上了"专业"。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面,中国学生也许最缺乏的就是与人交流的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和在大家面前做展示的能力(presentation skills)。虽然这一点在近些年来有所改变,可是我们大多数人走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路线(国情问题)。会做题,会考高分,可是却很难把复杂的问题很简单明了的解释出来,或者把很普通的一件事情说得非常高大上。而至于美国同学,在这方面真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很多同学说我们英语不好无论怎么练发音还是不行——其实大可不必纠结于发音。英文发音的好坏和表达能力是否准确完全是两个概念。在职场上有太多带着欧洲口音印度口音的,只要可以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在表达得准确和简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能力是如何说服别人让对方听你的,觉得你说的有道理、有影响力、而且动听,让别人不想听你的按照你的意见来做事都很难。
  这种能力不光是销售工作(sales)需要,其实基本所有的顶尖职业都需要。比如你想做资产管理, 到最后是要说服团队投资这个比投资那个更好;你要做风险控制, 到最后是要说服基金经理大牛他哪里的风险太高了而这样不好;你要做企业并购, 到最后也是要让买方卖方同意一个公司的定价等等。而让老板点头、客户点头、其他部门点头、第三方咨询点头、甚至市场都点头赞同你的观点,谈何容易?!而且通常情况下 ,对方都一定比你更厉害,比你更成熟,比你更久经沙场。所以你不得不加快脚步,用最短时间练就一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
  因为有如此高的期望值,面试时候别人问你,你怎么协调不同人的不同意见?或者讲讲能展示你领导力的故事吧(How to you reconcile different opinions, or how do you demonstrate leadership. ) 你讲不出来一二三,别人就又会发愁了,我敢不敢有一天把他/她放在客户面前,或者领导面前?
  你必须不断向别人证明你的价值
  学生时代的我们一定都有这样的感觉吧。有时候很努力的准备一门考试,然后在考完的那一瞬间,终于松了一口气大脑里面开始一片空白,好像所有好不容易背下来的内容都连同考卷一起交还给了老师。而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讲 ,可能很久都不会再体会这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了。为什么呢? 因为你在公司的价值是现值(Present Value), 而现值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折现(Discounted Future Cash Flow)的总和,重点在"未来"这个词上。
  解释一下,你在公司的当前的价值跟你之前的所作所为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中国人不是有句老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吗?而在职场上,就算你之前是最大的销售经理,管理过千军万马,或者曾经掌管最大的社团组织;而如果因为任何原因,公司觉得你没有办法带来未来现金流,那么你就要小心自己的位置了(当然,对于非直接盈利部门衡量标准不一样)。
  你也许会心存怨恨的想: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么?其实不然。如果想在这样的职场环境生存,就要转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之前你做过的任何事情付出过的任何努力,公司是付过你薪酬的,你对公司的贡献没有白费。只是为了公司继续(重点在继续)重用你,则需要继续更加努力的付出。其实这非常合理,不是么?
  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再想想你在工作中可能需要面对的种种挑战。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姑且不论,每天很长的工作时间暂且不提,其实在怎样的市场环境下,在金融行业最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要进行部门重组——你的老板换掉了,来了个新的老板对你之前的表现一无所知。一切仿佛要重新开始,信任要重新搭建,又要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做好了一次两次三次,别人才能给你更大的事情做。大家真的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因为只有把每件小事做好了,你才能向别人证明你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
  多年前有个好友进了一家顶级投行,三个月后就受不了跟我讨论辞职相关的事情,其实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公司花了大力气培训你,要得就是你能够承诺为他们工作。虽然对这种承诺时间长短的定义根据行业和具体公司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想了解你以后的计划,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你是为了耀眼的光环来的,还是为了不断学习成长不断创造价值来的——选择后者是必须的。
  也许曾经的我们都太习惯让家长帮我们决定,老师帮我们决定,成绩帮我们决定。在职业的选择上被问到"为什么想来我们公司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依然非常迷茫。其实从公司的角度来讲,他们是真的想知道,你到底了不了解自己,了不了解行业,清不清楚你到底即将面对怎么样的工作和生活。
  在美国十年弹指一灰间。其实无论是在常春藤读本科,还是在纽约金融职场上,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无论你是否优秀,无论你是否有能力,你对自己的认知和你对自己选择的认知是无价的。有很多留学过来的同学在找工作期间非常的迷茫。迷茫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不在于不够优秀进不了最顶级的公司,迷茫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不够了解,甚至不敢也不想经历那种彻心彻肺的了解。
  到现在我依然记得10年前申请美国本科的时候,为了一篇个人陈述文章写不出来或者语言的表达上不能恰当好处,当时的我就失声哭了起来。我也清楚的记得大二为了挑战自己选修了一门自己以为可以胜任的课程却发现跟美国学生相比自己一塌糊涂所以不得不退出那门课程。我更清楚的记得当年大四求职的时候面对金融危机的暴风骤雨,而自己却破釜沉舟一定要在纽约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的决心。
  而到今天,我很感恩。因为我非常清楚如果当时没有跌倒过的我,也就一定不会有今天可以很释然的跟大家分享金融职场求职经历的我。
  马云在Alibaba上市时所说的那句话相信很多人刻骨铭心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我希望我们这些过来人能帮助大家让明天的残酷稍微少一点,让后天的太阳早一点到来。
网站目录投稿:雪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