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混乱的三国时期曹魏为何还能控制西域


  "中央政府失去了对阳关以西的西域大地的掌控,东汉设置的西域长史府已经名存实亡,西域各国也都处于一种"无主"状态。
  NO.134
  铁骑如风/文
  曹魏不止中原
  —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捕风者图/地缘谷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三国时代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著名乱世,英主贤臣、名士骁将辈出。像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这样的主角光环人物,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多亏了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将这一段历史描写地精彩纷呈,回味无穷。
  煮酒论英雄
  ﹀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开始,直到公元280年三家归晋,华夏人民忍受了近百年的战乱之苦,统计在册的人口只剩东汉时期的五分之一,许多原属东汉的地区纷纷谋求自立。
  然而,地处天山南北的西域大地,却仍在篡夺东汉王朝的曹魏政权手中控制着。要知道曹魏一直面临着南方的蜀汉和孙吴政权的巨大威胁,北方还有鲜卑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它又如何能分出力量来,对这片地广人稀的大地进行管理呢?
  三国
  ﹀
  中原与西域的联系被切断
  公元184年的东汉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扬之中。烦恼当时皇帝汉灵帝刘宏的,不只是由张角三兄弟在冀州发起的黄巾之乱,还有凉州北地郡、安定郡等突然爆发的羌人等少数民族发起的叛乱。两者似乎是商量好了似的,同时在西北和东北地界上掀起大风大浪。
  羌人是长期盘踞在河西走廊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东汉年间和中原王朝打了一场持续上百年的汉羌之战,因此他们是王朝西北部的一股不安定因素。这一回羌人协同小月氏人再起叛乱,凉州以刺史左昌为代表的汉人将官带兵无方又管理混乱,导致屡吃败仗,像新安县令边章、凉州从事韩遂甚至成为了人质并投降叛军。
  羌人分布
  ﹀
  狐盘之败宣告了凉州已无法通过自己的军力平叛。185年,叛军集结大军向西汉故都长安进发。汉灵帝派遣皇甫嵩做左车骑将军抵御叛军,结果被宦官进谗言诬陷而被免职。继任的司空张温带着董卓、周慎、孙坚等部将与叛军大战,虽然延缓了叛军进军的兵峰,但是还是没能夺回黄河上游地区。
  羌汉战争
  ﹀
  新任凉州刺史耿鄙率六个郡的军队围攻叛乱的陇西郡。结果还没进攻对方,耿鄙就被兵变的部下杀死,其下属军官马腾投奔了韩遂叛军。此时张温也战斗失利,叛军士气更加旺盛,基本占领了凉州各郡,并劫掠长安的周边地区,一时间朝野震恐。
  被免职的皇甫嵩又被推到了前台,同董卓一起指挥平叛战争。叛军统帅王国进军长安门户陈仓时,他否定了董卓避免进攻围城叛军的方案,率军大破敌军。皇甫嵩虽然打赢了战役,但却遭到了董卓记恨,待日后皇甫嵩主动服软才作罢。
  叛军因此失败而分裂成了马腾集团、韩遂集团和宋建集团,本来汉军若坚持作战,平定叛乱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谁都没料到,汉灵帝于公元189年去世,大将军何进为了消灭宦官集团,招此时已是东汉西凉军统帅的董卓入洛阳勤王,结果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让董卓废黜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
  董卓
  ﹀
  主政的董卓与西北叛军势力达成了一股默契,默认他们对凉州的统治行为。后来董卓被袁绍率领的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自己被部将吕布刺杀。其余党李傕、郭汜继续把持朝政,任命韩遂、马腾为镇西将军、征西将军,算是一种招安的绥靖政策。
  至此,西凉之乱暂时告一段落。与其说是终止,不如说是暂时的妥协。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凉州和关中部分地区的控制,对阳关以西的西域大地更是无法掌控,东汉设置的西域长史府已经名存实亡,西域各国也都处于一种"无主"状态。
  平定河西之乱
  《三国演义》把马腾马超父子写的同韩遂关系十分亲切,但历史上二人向来不合,马腾还被韩遂逼得带全家投奔曹操作人质,只留了儿子马超在西凉坐镇。因此这个由叛军转正的西凉割据军事集团实际上是内部不稳的,这也为它后来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马超
  ﹀
  曹操在统一了中原大地后,自然也想收拾掉西凉这股子割据势力。可是韩遂和马超表现的对中央很恭顺,曹操一时也找不到理由收拾他们。为了找到这个借口,曹操假意派遣钟繇和夏侯渊率大军到关中三辅地区,作出一副攻击盘踞汉中的军阀张鲁的样子,实际上是为了让韩遂和马超误以为是要攻打西凉。
  韩遂、马超等人还真以为这是曹操的"假道灭虢"之计,为了避免被灭,决定主动出击。公元211年,韩遂和马超率领西凉大军进攻关中地区的潼关,意图破关后进入中原地区。而曹操早就在等着这一幕发生,闻之大喜,亲率赶赴关中与西凉军决战。
  曹操在征途中曾陷入马超军的重围和追逐,上演了"割须弃袍"的好戏。但曹操终究是曹操,在做好了大军总攻的准备后,巧使离间计让马超和韩遂的势力火并,然后命徐晃、夏侯渊、曹仁等大将合兵夹击,一举击溃西凉军的力量。
  割须弃袍
  ﹀
  韩遂在逃亡途中惊惧而死,马超被迫往汉中投奔张鲁,马腾全家被曹操下令处死(《三国演义》中将因果做了倒置,写成马超因马腾之死而进攻曹操)。
  盘踞西北近30年的西凉势力至此彻底终结,曹操重新控制了河西走廊的局面。之后,他真的带领大军去消灭了张鲁势力,养子曹真在其中出了大力。之后曹操又让曹真以偏将军的身份与刘备军作战,逐渐崭露头角。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曹真,总是被诸葛亮戏弄和打败,最后还一封书信给他气死了。历史上的曹真却比书里写的要厉害,沉稳有谋,而且是真正的战功赫赫,其中的高光时刻就是河西各族的又一次叛乱。
  原来,虽然马超等人的势力被消灭,但是在河西地区还是有相当大的胡人势力。在曹操死后,曹丕篡汉自立的第一年(公元221年),河西地区的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人势力组成联军,在河西又掀起大规模叛乱。
  当时的曹真是掌管雍凉两州的镇西将军和大都督,闻之此信便亲率大军前往进剿。只须一战,《魏书》记载"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算是彻底荡平了河西地区的反叛势力。曹丕高兴得不得了,对曹真及其战功赞赏有加。
  恢复西域长史府
  河西平定,西域通往中原的道路重新通畅。西域各国原本就顺从中原政权,得知曹军打通了河西走廊,像鄯善、龟兹、于阗等国家的国王纷纷派遣使节进入洛阳,表示对曹魏政权的臣服,并受到曹丕的热情接待与封赏。
  西域古国遗址
  ﹀
  曹丕决定仿效东汉成例,对西域各国继续进行控制和管理。公元222年,曹丕任命承移为西域长史,设长史府于楼兰古国的海头城,同时设戊己校尉于高昌之地,实行军屯制度来开发西域,有点类似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味道。
  管理西域
  ﹀
  根据《魏书》等史料记载,西域长史府是管理西域地区的行政机构,长史为行政长官,司马为主管军屯的副官,下设主簿、功曹史、兵曹史、录事掾、铠曹、水曹、帐下将等官吏,有些是负责屯田的,有些是负责军务的,有些是负责律法的,分工明确。
  但是长史府的行政级别级别较低,归属凉州刺史下属的敦煌郡直接管辖,因此敦煌郡守所管理的底盘还是挺大的,凉州也可以说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州。
  曹魏在西域的军屯分为戍卒屯(又耕作又打仗的边防士兵)、田兵屯(在后方进行生产和灌溉的士兵)、土家屯(军人家属)和犯屯(罪犯及其家属)。西域长史府对军屯活动进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有效地保证了戍边将士所需的军粮和物资供应。
  后来曹魏又在西域设置伊吾县(即今伊吾县),归属敦煌郡管辖。对于西域各国,则采取羁縻统治的方式,一般不干涉其国内事务。通过这种"耕战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曹魏对西域地区的管控力虽然较汉代有所下降,但还算是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
  治理西域
  只有有效的军政管理制度还不够,还需要德才兼备的负责人来治理。曹魏前后任用的敦煌郡太守仓慈和皇甫隆,就是管理河西及西域地区的得力干将。
  仓慈原是曹操在淮南地区屯田时所任命的绥集都尉。到了曹丕执政期间,他担任了长安县令,将长安治理得是井井有条,人心归附。继任的魏明帝曹睿慧眼识才,将其放到了敦煌郡太守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敦煌
  ﹀
  我们之前说过,河西地区脱离中原统治近三十年,当地的事务早就被各路贵族和豪强大户所把持,底层民众受欺压而无处诉苦。
  仓慈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便是采取铁腕手段抑制当地的豪强势力,将大户们多余的田地分给少地无地的农民耕种。第二把火便是公平断案,实施宽仁的律法,改变原来大兴冤狱的病态司法状况。第三把火便是对往来西域和内地经商交流的各族胡人加以善待和慰劳,用官府的钱与他们公平交易,还经常派人去护送以保卫他们的安全。
  经过数年的治理,敦煌郡和西域的情况大有好转,良法盛行,民生安乐。不料仓慈竟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敦煌郡的官吏和百姓都无比悲痛,画他的画像作遗照来追思。那些受他恩惠的西域胡人更是直白,纷纷赶到长史府和戊己校尉处吊唁,有的哭拜于地,有的甚至拿刀自残。
  继任的两任郡守"萧规曹随",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政绩来。直到另一任出色的郡守皇甫隆到任,河西地区和西域才有了更新的气象。如果说仓慈是"大拆大建",用迅猛手段治好敦煌郡的沉疴,那么皇甫隆就是"春风化雨",给敦煌郡带来切切实实的进步。
  皇甫隆
  ﹀
  一方面,皇甫嵩着力提高河西和西域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让当地农民学会将高低不平的耕地整成小块的平地,用过水漫灌的衍灌法进行节水灌溉。在生产工具上,皇甫隆教农民制作中原农民常用的耧犁 ,并改撒播为耧播,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粮食产量。
  西域植被分布
  ﹀
  另一方面,皇甫隆根据西域"汉胡杂居"的特点,在胡人中普及汉人的风俗,比如让少数民族的妇人学会新式制群法,从而节省布料。这样就用实际行动促进这些胡人的汉化,更加有利于民族交流与融合。
  仓慈和皇甫隆都是治世之才,前者建立了"善政",后者促进了"发展",保证了西域地区的祥和安定,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政通人和"的水准。
  曹魏控制西域的"秘籍"
  曹魏能够在神州分裂,强邻虎视的严峻形势下,仍能保持对西域大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管理,主要是有三个"锦囊妙计":
  西域人仍心向中原
  从西汉西域都护府设立到东汉末年的二百余年间,西域各国和各族人民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汉的羽翼之下,不仅可赚钱购买生活物资,还能学到先进的中原文化。即便在西北叛军割据30年之后,西域人民仍人心思汉,并且把这种向往迁移到了曹魏政权上,这是曹魏管理西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
  西域古国
  ﹀
  曹魏武力强大,能镇住西北局面
  曹魏虽然地盘和人口不及东汉,毕竟是占据了整个北方中原地带,统治者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生产力最发达的地区,能够组织起数十万的军队征战四方。曹魏骑兵的勇猛善战也是承袭汉代骑兵,在对其他割据势力和胡人军队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
  有善治之才,管理有方
  好的制度需要得力的人来执行,不然就会形同虚设。正是因为有仓慈和皇甫隆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曹魏在西域才从"能够占,占得住"到"占得好"的方向转变。为后来西晋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三国志 · 魏书 . 陈寿
  中西文化关系史 . 张国刚、吴莉苇
  论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辖经营 . 周泓
  三国时期仓慈、皇甫隆治理河西述评 . 杨伟,段小强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网站目录投稿:安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