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座山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36亿年前,地球终于有了陆地。 但那时依然万物混沌,陆地还在汪洋底下酝酿。直到23亿年前的一天,一座小山尖蠢蠢欲动地想探出海面,于是搞了一场"嵩阳运动"。 中国境内最早的一座山,嵩山,就此横空出世。 可是刚露峥嵘的嵩山很脆弱,一次又一次被侵蚀夷平、被大海淹没。 它足足经历了6次浮沉和挣扎,才终于屹立于海上,变成今天的样子。它身上保留着太古宙、远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的底层,是地质界里的一个"五代同堂"大家族。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万山之祖"嵩山的灵气,许多华夏传奇都从这里开始。 黄帝打败蚩尤后,登上嵩山向一个叫华盖的高人学习天文地理发展农业;大禹就是土生土长的嵩山人,这里就是他治水的指挥总部。 嵩山还有一座不得不提的老庙,它跨越千年、几经浮沉,时至今天依然饱受争议,充满传奇。但是,今天就只是推开厚重的木门,放下世间各种纷扰的杂音,撇开各种传奇的色彩,走进寺内,安静地听一听这座庙最初的故事。 山里有座庙 天竺有位僧人叫跋陀(bá tuó),他看着身边一同修行的人都一一得道了,可自己还是证悟不了,因此有了轻生念头。 一位得道的朋友劝导跋陀,"修道讲缘,你的缘分在震旦(印度语:大中国国境),去那里等待机缘吧。"于是他跋山涉水到了中国。 醉心佛学的魏孝文帝听说跋陀是天竺来的僧人,满心欢喜接待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院子,供他静修。 一次有人路过跋陀院子,看见里头大冒火光,急忙找人救火。一众人到了以后发现根本不是着火,而是正在静修念经的跋陀身上发出了耀眼灵光。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把他的名声越传越大。跋陀为了逃离纷扰,每天一早就到嵩山里修佛,到天黑才回来。 孝文帝知道了以后,就令人在嵩山少室山的一片密林里建了一座寺院,让跋陀继续清修。 这座少室山密林中的寺庙就改名为"少林寺"。 几十年后,少林寺又迎来了一位天竺高僧,达摩。达摩得道后不知道该去哪里传法,他师傅跟他说,"你跟震旦有缘,去那里传法吧。"于是他就来了。 达摩先是拜访了南朝梁武帝。 当时中国普遍在修"小乘佛法",更强调自我修行解脱,有的人修佛只是为了在乱世中寻找心灵寄托,梁武帝则很在乎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一见到达摩就问他,自己修了这么多寺庙宝塔,能积多少功德? 达摩来中国为的是普渡众生,传播"大乘佛教"。听梁武帝这一问,心里就清楚话不投机,于是悄悄离开,继续北上。 梁武帝很想把达摩留在身边继续讨教,于是派人紧追其后。达摩被追到长江边上,正愁着怎么渡江时,见到一位老妇,于是问她借了一根芦苇,踩着这根芦苇就渡过了猛江。 达摩最后来到深隐密林的少林寺,找了一处山洞落迹面壁。达摩一坐就是九年,最后他想出了一套让中国人愿意接受的佛法,也就是中国最早的禅宗。 禅宗不立文字,只要了解自己的心性,慢慢找回与生俱来的佛性,终能成正果。 达摩这一套方法让修佛悟性的门槛变低,越来越多人慕名去找这位天竺高僧求道,这种禅修很快也变成了一种流行。 少林寺名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命运也变得越来越坎坷。 北周武帝有着一统中原的野心,可是许多年轻人都去了出家做和尚,没人当兵没人纳税,于是他下诏灭佛。少林寺遭到第一次劫难。 后来隋文帝大肆宣扬佛教,少林寺才重新兴盛起来。 可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山贼横行。少林寺作为土地大户,很快就被盯上了。少林功夫再强也抵抗不住接连而来的贼患,寺庙烧成灰烬,所幸灵塔被保住了,根没断。 好不容易撑到了唐朝,神勇的少林十三棍僧救了唐王,帮助李世民击溃了王世充。这奠定了少林寺在唐朝兴盛的基础。 唐宋的少林寺最兴盛时,有房五千多间,僧众千人,还有不少贵族名人慕名去游玩。 到了元朝,少林寺的僧众更是多达两千余人,比唐宋多了一倍。明朝时,也许是朱元璋当过和尚的缘故,少林寺更是进入了一个鼎盛期。有8个明朝太子都先后到少林寺出家。 清军入关时虽然几次洗劫少林寺。但立国后少林寺曾一度兴盛,乾隆去少林寺游玩时还题了一副牌匾、写了一首诗。 庙里有个老和尚 清末开始,少林寺的灭顶之灾一个接一个。幸好有个老和尚,把这盏1500年的佛灯续上了。 这位老方丈叫释行正。没有他,今天看到的少林寺可能就是一片残垣断瓦。 释行正6岁被遗弃到寺院出家,9岁时遇到土匪,双眼被炸得几乎失明。但他依靠过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艰辛地维系着少林寺的运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8年,石三友火烧少林寺。大火烧了40天。释行正跟仅存的几个和尚躲在山里,看着部队离开了马上下来拯救寺院。一块泥一片瓦慢慢修修补补。 1937年,豫西遭大旱,因为田地收成不好,少林寺陷入了严峻的形势。行正大师不顾视力低下,来往于崇山峻岭之间,卖煤换粮,终于带领僧众度过历史上少见的灾荒年。 建国后寺庙经济困难,释行正常常跑去北京申请援助。为了省钱他常常就爬上运建材废料的货车搭顺风车,到了北京也不舍得住旅馆,就住在澡堂里。 这段期间行正大师让禅宗文化和少林武术慢慢复兴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群小和尚 小戏骨《红楼梦》里饰演贾宝玉的释小松就是从少林寺走出来的少林小子。少林寺里有一群像小松那样怀着"少林梦"来到少林寺的孩子。他们来到这里剃度,学武术同时体验禅宗修行。 不过现实中的小沙弥并没有电影《乌龙院》里的小和尚那么好当。 小松从小体弱多病,4岁的时候父亲就决定将他送到少林寺习武强身。 每天5点,小松还没把惺忪的睡眼揉开,就要跟着师兄们上早课。经书上很多字他都不认识,就算认识,也理解不了深奥的含义。他还是很乐意跟着大家一句一句念,因为心情会变得很轻松。 图片|释小松(来源于网络) 不会因为年纪小就有特殊待遇,师兄们跑多远他就要跑多远,练功练多久,他也要跟着练多久。有的招式没记劳打错了,小松也照样要挨打。 再苦再累,哭过以后,双手合十,他马上收拾心情扎稳马步。他心里只会想着还有很多功夫没学、还有很多道理没懂,只能继续刻苦修行,没有任何捷径。 能进少林寺已经是他人生最大的捷径,在这里生活得越久,他越珍惜这段缘分。 图片|释小松(来源于网络) 小松并不觉得少林寺生活艰苦,这里是他童年的游乐场。进少林寺之前他连衣服都不会自己穿,现在他已经可以一板一眼地教其他师弟师妹武术了。 少林寺的小和尚要经历师兄们经历过的,更要经历师兄们没经历过的。一墙之隔,外面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等着他们。 图片|释小松(来源于网络)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少林寺的故事还会一直被讲下去。山门外,仍是那个充满是非争议的江湖;步入山门,是一个只有僧袍才藏得下的清净之地。 我们怎么来看少林这个传说,就看我们内心装的是什么。一念善也可成佛。我们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去到哪里都是一片净土。内心充满挣扎,去到哪里都会招惹是非。 少林寺客堂挂着一副对联:"人世间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只希望外面的纷扰,不再越过山门,打扰少林净土。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