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芳的身上呈现出两种融合:坚韧又有温度。坚韧是在10年创业生涯中,通过不断自我转型、领导企业转型和帮助企业转型中磨练出来的。温度是她做企业的准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她坚守着一些情怀和追求。 有这样一组冰冷而残酷的数字。 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在目前4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 互联网的车轮在前进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告别一个激情的时代,告别一个个曾经创造了历史而现在又行将被历史淘汰的企业。 如何找到切入口进入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以及如何不断突破变革,如何选择转型升级……2008年创业以来,王晓芳寻找着这些命题的答案。 儿时种在心里的梦想 多年来,每当听到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声,王晓芳的记忆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拉回童年时代。 上个世纪80年代,正值"三线建设"战略末期,大批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四川、贵州等地筹建,其中,全国陆续有70多个工厂迁入贵州。 王晓芳的父母赶上了这波经济建设的尾巴,从湖南搬到贵州,建立起小工厂。在王晓芳整个童年和青少年的记忆里,父母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工厂里忙活,留下的永远是背影。 年少时,她以为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可以解放父母更多的时间。因此,大学时,王晓芳选择了机械设计专业。2001年,她满怀着职业志向,进入东莞一家台资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然而,现实和梦想总会形成巨大反差。她一心想着在工作中有可能接触到很多先进技术,并能运用到生产体系上;现实却是每天埋首在复制国内外产品中。同时,王晓芳越发明白,传统的制造技术无法改变工厂的命运。 一年后,她离开了这家"一眼能看到10年后的自己"的公司,并决绝地切断了后路,从此以后坚决不碰"技术"。 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除了怀疑之前的方向,最可怕的是,找不到新的出路。除了梦想,一切都戛然而止。 切斷后路,从零开始 王晓芳渡过了整整一年的迷茫期。 2003年,MBA和EMBA教育的概念开始在国内萌芽,国外管理咨询公司大批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咨询公司也快速发展起来。王晓芳敏锐地捕捉到企业管理咨询业这个全新的领域。此时,成功学已过境,中小企业主们不再信奉"机场大师"那一套"人法地,地法天"的管理哲学,开始转向学术派结合实战派的研究。 咨询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竞争越激烈,对咨询业的需求越大。然而,彼时国内的管理咨询培训行业并不规范,许多咨询师、培训师从一家培训公司偷学几门课程的讲师内容后,加上成功学的内容,摇身一变就成了管理学专家、导师。 她再一次陷入了困惑的情绪中。对她而言,设备技术的升级可以适用于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咨询师则必须对每一个企业"对症下药",管理咨询培训要如何才能真正的实战实用实效呢?很长一段时间,王晓芳都在矛盾中度过。她用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向各个领域的导师和成功的企业家取经。 2008年,王晓芳只身北上,决心创业。 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找上门来的第一个人不是客户,而是一群五大三粗的东北爷们。因遇人不淑,王晓芳在租赁办公场地时,碰到了黑心中介的讹诈,对方每天到办公室踢桌子、砸凳子。那段时间,王晓芳和新招聘来的员工每天都要被对方威胁。被逼无奈,最后向派出所求助才解决了问题。 不到一年,公司又经历了股东纷纷退出的困局。庆幸的是,在一家杂志的合作下,王晓芳调整了产品结构,从营销和品牌策划细分领域切入,重新组建起团队,成立了公司。 此后多年,王晓芳坚守着初心,为那些寻求帮助的企业做着脚踏实地的服务。在服务过的众多企业中,令王晓芳印象最深是河北省一个城市的企业。 当年,这家公司只有二三十个员工规模的时候,找到了王晓芳,她帮企业实施了组织建设的咨询案,规划设计了一套能适应企业成长发展壮大的组织系统。如今,这家企业从最初的小型水企经过多次战略调整,发展为当地的行业龙头企业。 同时,这些服务的企业家也总是能深深打动王晓芳。有一次去一家企业做辅导时,刚好赶上企业想要转型做涂料生意。然而,这位企业家见到王晓芳时,第一个诉求不是转型,而是如何安置300多名工人。正是企业家的这份真性情和责任感,鼓励着她不断前行。 "每一个企业都有很多员工,每一个员工意味着一个家庭;很多时候你帮助支持了一个企业,就是帮助了这个企业的员工和他的家庭。"每支持一家企业成长,王晓芳感觉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积德行善。 欲渡人者先渡己 时代变化的速度远远快于企业成长的速度。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企业面临的已不再是挑战,而是"魔咒"——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 多年来和企业的紧密接触练就了王晓芳敏锐的市场嗅觉,她意识到,客户的生存状况越来越难,自己的产品已经跟不上客户的需求,过去很多赖以成功的方法正在逐渐被淘汰,比如经营思路、营销模式、团队管理和组织形态等。王晓芳也陷入到了短暂的恐慌中。 修行先修心,渡人者先渡己。"想要成为企业家的终身成长伙伴,自己必须先转型。"她开始思考聚商圈的转型。endprint 深耕咨询管理行业多年,聚商圈实际上已经拥有众多企业资源、人脉和商机,然而每个企业地域离散,行业分散,需求也各不相同;有资金的老板找不到好项目,有好产品的老板却没有资金,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圈"。 2015年,王晓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断臂求生"——关闭全国的代理公司,只留下十家分公司,聚拢各地分散的产品、项目、渠道和资本等资源;第二步,把学习活动化,用跨界思维聚合各界中小企业主,形成一个半开放式企业家社群组织,并定期举办商学课程、产品发布会、"商机碰碰碰"招商会、"转型金钢"评选和企投家特训营等各类活动。 为了能进一步让企业家之间实时彻底地成功对话与资源对接,聚商圈还建立了线上社交平台——聚商圈訂阅号、聚商圈服务号等新媒体矩阵,促进各企业之间进行移动式24小时资源与项目对接及转型升级服务。 王晓芳的决策极为惊人,历经1个月,聚商圈便完成了产融转型和"互联网+"的升级,线上平台迅速聚集了10万粉丝,同时王晓芳也完成了实业家到投资人的转型。 第一步转型的成功也让王晓芳逐渐找到前行的方向,她又筹建起自媒体知识服务平台,成立了一档"晓芳耍大牌"的线上财经栏目,每周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导师以及优秀的标杆企业家,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资讯分享。很快,王晓芳将发布聚商圈App——事业+,从一个全新维度服务聚商圈会员。 经过近十年的积累,聚商圈已经汇聚了16万企业家资源,正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人脉、资源、商机和产业的生态圈。 做有温度的企业 王晓芳的身上呈现出两种融合:坚韧又有温度。 坚韧是在10年创业生涯中,通过不断自我转型、领导自身企业转型和帮助其他中小企业转型,磨练出来的。 温度是她做企业的准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她坚守着一些情怀和追求。 "万众创业的浪潮中,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大型企业和新兴创业企业上,谁来关注中小实体企业呢?在中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比60%,并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他们最能反应中国经济的真实现状,只有他们实现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完成转型升级。唯有中小企业强,中国经济强;中小企业兴,中国经济兴。"说到动情处,王晓芳回忆起父母办工厂遭遇的种种困境,她有些许激动。 幸存下来的中小实体企业就像风中的芦苇,芦苇不比灌木,只能依靠遇强风而不倒的韧性,野蛮生长。"我们必须比那些需要帮助的企业领先半步,尽量弄清楚危机是如何发生、蔓延的,受难者又是怎样陷入危机的。也要尽早去判断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把握企业新的成功要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尽可能地避免让他们在同一个地方掉进灾难之河。"或许这是她创业以来不断"自救"和创新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