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没忘记做孩子的感受就能做好父母


  孩子与成年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
  你眼中的花鸟鱼虫
  可能是一个童话世界
  尝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
  是成为成功父母的第一步
  各种育儿法,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教父母如何改变孩子。一类是教父母如何内省自己,尊重界限,看见孩子。
  01
  正面管教   第一类育儿法里面,总有一个特别正派的名字,比如叫"正面管教"。   它当然也会说"父母要成长改变自己,孩子的问题多是父母的问题"这类漂亮话,但是一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核心依然是想要操控孩子。   父母学到了如何通过更高明的办法去操控,比如"温柔而坚定"地去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像温和而坚定地要求孩子停止看动画片,温和而坚定的控制孩子吃掉青菜…   总之就是温和而坚定地侵犯孩子的界限,把孩子改造成自己认为的正确样子。   温和而坚定如果实在行不通了,就会有杨永信这样的核心理念一致的机构来收尾,在囚禁虐待电击下药的情况下,不信没有孩子不认错。   02
  孩子就是不能惯着   还有一部分管教比"温和坚定"更"理直气壮",他们认为"孩子就是不能惯着"。   把"孩子就是不能惯着"这句话常常挂嘴边的人,绝大部分是社会底层,一脸的不高兴,可想而知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也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而事业有成且活得较为幸福的,大部分对孩子尽力宠爱。   失败者对自己的信念往往有着偏执的自信,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摆在眼前都能选择性失明。   而越是成功的人越具备现实检验能力,能够观察思考因果,根据事实调整自己的认知。   好在,一些社会底层的父母,拥有质朴的人性,尽力宠爱孩子,不干涉不评判孩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实现阶层跨越。   我认识的几个年收入百万千万的,出身于农村,父母甚至大字不识,共同点是面对孩子都很谦卑。   他们对孩子是能给多少给多少,坚信孩子一定比自己强,所以从来不去教育孩子。   03
  复制了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生孩子的目的,不是因为内心爱满溢而想要传递下去,而是出于对自己空缺生命的弥补,无意识的轮回。   所以说生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件伟大的事儿。   所谓的"轮回",在这里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代一代地复制延续。如果这个轮回是痛苦的,可以试着去觉知,觉知自己关系模式的由来。   精神分析是一门工具,你可以用它来抱怨   也可以借助它去看清自己的轮回。   当你想要承担起终结轮回的责任,将自己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一件伟大的事儿。这趟英雄之旅的回报是,你自己的身心也会被滋养疗愈。   04
  回想一下自己做孩子时的感受   孩子不需要被大人指出是非对错,他/她需要自己的感受被确认,同时也需要了解大人的感受。   当真实的感受流动起来,   自然能够彼此尊重,彼此呵护。   我小时候有一次把别人做裤子的面料给剪坏了,其实我并不是想要有意地做坏事,我只是想去体验一下剪子剪东西的感觉。   然后对方告诉我"这个是我要做裤子的面料,不能剪",那我就会马上停止这个行为。   假如,当时我被人评判"你这个孩子就是想破坏别人的东西",那么我的活力、热情和探索欲就会被恐惧的牢笼所困住。   我会觉得自己很坏,就会担心自己做错一点事就会被评判、被抛弃。   只要你没有忘记做孩子时的感受,你就能做好父母:   ·当你想要强迫孩子吃饭,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被迫吃饭是什么感觉?   ·当你想要督促孩子学习,可以感受一下,如果你自己被老公督促做饭,你还会对做饭有兴趣吗?   ·在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却跟孩子较劲儿这个玩具到底该买不该买。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欲望,是如何被父母打压和评判的。   "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去推动我们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痛苦转嫁给孩子。   而且,头脑会合理化这个过程,把我们受过的苦,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好"的名义再次转嫁给孩子。   解脱"轮回",需要我们莫忘初心,回归自己真实的感受,就能够看清真相。   作者 |李雪心理学学者,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   作者简介:   肖平平   已帮助过   53人   入驻年限   2.9年   预约咨询   私聊
网站目录投稿:恨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