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文琦 周铭慧 石清煌 孙宏豪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和健康的需求开始增加。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消费随之盛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是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本文通过调查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及结构,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体育消费结构较为单一,由此分析目前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可行性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影响因素;措施 一、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体育娱乐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被经济界所重视,体育产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相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 然而,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有六成的被调查者的年均体育消费金额不足500元。如何在现有情况下鼓励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刺激大学生体育消费,改善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从而提高体育消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一)体育消费占总收入比例 经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供给。根据参考文献以及调查数据对比可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体育消费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比例低于生活费增加的比例,即每提高一单位生活费,在体育消费上的支出是逐渐减少的。这表明生活费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体育消费的大幅度增加。 (二)体育消费内容结构 对调查问卷进行处理之后,我们将实物类消费、劳务类消费、信息类消费与年均体育消费状况进行对比。调查结果发现,年均体育消费各层次的人群几乎全部进行了实物类支出,因为实物类如运动服装、设备器械等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必需品。无论消费水平如何,只要进行体育运动,这方面的消费支出就必不可少。在劳务类支出方面,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的层次中,劳务类支出的人数占比较多。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大学生开始注重体育运动的健康性与科学性。因此,在高消费人群中,选择进行劳务类支出的比例很高。在信息类支出方面,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人群进行信息类支出的人数占比很低,因为报刊杂志等非必需品对于低消费人群几乎不具有吸引力;而高消费人群由于经济条件充裕,愿意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运动周边产品等。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调查对象体育消费基本情况分析 1.户籍 从学生的来源来看,来自城镇的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其主要原因是经济情况的差异,来自城镇的学生的经济情况整体上高于农村的学生,再加上城镇的学生的消费观念较为前沿,因此他们更愿意进行体育消费。 2.收入 经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供给。根据参考文献以及调查数据对比可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体育消费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比例低于生活费增加的比例,即每提高一单位生活费,在体育消费上的支出是逐渐减少的。这表明生活费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体育消费的大幅度增加。 3.年级及专业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大致相同,大学生体育消费不会因年级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变化。从学生的专业情况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体育消费状况无较大差异。只有体育学院的学生一枝独秀,具有非常高的体育消费水平,这当然是由他们的专业要求所决定的。因此,学生的年级对体育消费几乎没有影响,而专业方面除体育学院具有较高的体育消费水平,其他专业的体育消费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4.性别 在体育消费结构中,男生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男生体育消费的目的主要是兴趣所致和强身健体,以实物型消费为主,观看体育赛事、订阅报刊等观赏类体育消费支出居次;女生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是塑造體型、获得美感,以参与型消费为主,实物型消费居次。另外,男生劳务型消费高于女生。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男女生的生理原因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使得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体育消费观的认识不同,所选择的消费内容也有较大差异。男生大多是兴趣使然,女生则是希望塑造形体、追求美。 (二)主观因素 1.态度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就体育消费态度而言,样本中约6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是必要的,仍有3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是不必要的。态度通过影响 思维与判断来决定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偏好。因此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程度和对体育消费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 2.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具有体育消费的意识,但持必要态度的大学生有半数的人体育消费不足500元。其内心的惰性心理是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活与初高中的紧张学业相比较是很轻松的,但很多自我控制力较差的同学无法适应,这些时间只用来一昧的娱乐消遣,并没有用于体育锻炼,所以体育消费水平普遍不高;少部分大学生则认为不必要进行体育消费,其体育消费更少,体育消费水平更低。故,大学生本身的惰性心理严重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 3.动机 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具有特定的动机,其重要性依次为:强身健体,增强体质>缓解压力>塑造体型,获得美感>兴趣爱好>结交朋友,人际交往>完成体育课学习任务>单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从众攀比心理。动机不同其体育消费结构也不同。倘若动机在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塑造形体上,体育消费结构大致相当,且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动机只在于完成体育课学习任务。而且从数据显示,小部分大学生群体存在攀比从众的心理,攀比从众心理使得体育消费水平整体较高,形成了扭曲的体育消费价值观。 4.偏好 根据前期了解情况,我们将大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分为18项。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排名前三的体育运动项目分别是:跑步、羽毛球、篮球。大學生经常参加的运动是其偏好的体现,由此知,当代大学生偏好的运动项目大多属于运动成本比较低的运动项目,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普遍比较低,少部分同学会因为偏好运动成本较高的运动项目而增加其体育消费支出。 (三)客观因素 1.经济来源少 大学生在社会中通常扮演消费者这一角色,但他们本身还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 大多数是靠父母每月提供的生活费来完成生活、学习及娱乐的各项消费,他们必须对自己现期和未来的经济状况及支出进行充分考虑,做出近期和远期的合理安排,进行各方面的消费,以达到自己需要的最大满足。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学习和生活费用才是他们认为应该首先保证的消费支出,其次才是进行娱乐休闲的消费。因此说个人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 2.学业忙,时间少 大学生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还有许多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其时间有限不能进行体育活动及体育消费。 3.学校及周边器械有限 为了降低体育消费成本,大部分的大学生会选择无偿或低价格的场地或器械,而符合条件的除学校场地外,社会场地极少。不同高校之间的学生体育消费具有明显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多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因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要求较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且学校资金丰富,建立了众多体育场馆设施,供学生选择使用,所以这部分高校的体育消费较高。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尽管学校和政府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但因资金不足等种种原因,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较少,且普遍比较落后,学生的可选择性较低,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尽管学校会举办一些运动会和体育比赛,但学生的参与度仍较低。 4.个人生活环境引导不足 调查显示,部分同学缺乏体育锻炼的方法,因为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前大家并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且也没有什么机会接受关于正确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育,很多学生担心体育消费后没有效果所以不愿意进行消费。 四、建议 (一)端正动机,加强素质引导,树立健康体育消费价值观 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时,应端正自身消费动机,就少数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存在"攀比"、"炫耀"的心态,高校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向在校大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理念,树立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合理消费的观念,引导其建立适度"需求"消费观;同时挖掘高校体育消费潜在市场,拓展高校体育消费。高校在教学中合理地渗透消费权益、绿色消费、体育消费、消费评价等有关知识,加大和有关教育部门的合作力度,加强家校合作,以便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大学生自身提高锻炼意识,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时间 就大部分大学生有闲暇时间、但在体育锻炼方面支出时间较少的问题,大学生应提高自身体育锻炼意识,合理安排规划闲暇时间,不能将时间单一的安排在某一方面;同时,设置切实可行的体育锻炼目标,严格执行,以此加大自身体育锻炼。就部分学生因学业繁忙无暇运动的问题,建议大学生树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意识,平衡学习和运动的时间,合理安排规划不多的闲暇时间,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增强自身身体素质,从而提高自身体育消费水平。 (三)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寻找资源整合平台 增强对体育场馆器械的维护,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健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根据学生需求特点制定更合理的体育场馆建设方案并落地建造,满足大学生日常对体育器材、场馆的需要,提供多样性的体育消费设施和服务;除扩大现有体育场馆的数量与规模,高校通过各种措施与手段增加体育场馆的多功能性,合理设置安排校内体育课程,提高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率;制定合理的高校器械收费标准,刺激从而增加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范经纬.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6,(12). [2]张忠亮.大学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研究[D].黄山:黄山学院,2010,(04). [3]唐红兵.当今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J].考试周刊,2008,(14). [4]陈秋丽.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7,(22). [5]薛志刚.浅析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12):46-47 [6]关金勇.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7]佟小玲.豫北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N].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44卷第8期 [8]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