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湘 微博:颢润心理师魏湘 最近两天一直在看苏童的《黄雀记》,松散地在看,对一个书中的细节颇为感兴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主人公保润,他的祖父觉得自己丢了魂,就在房前屋后地寻找,被保润的爹娘送到了精神病院,中间一段时间保润每天在医院陪着他的祖父,为了防止祖父出门挖树寻找自己的魂灵,保润发明了各类捆他祖父的打结方法,他每天带着祖父出门前都会用尼龙绳在祖父身上缠绕,有最不人道的"法制结",有美观的"梅花结",也有大家颇为赞叹的捆得结结实实,他祖父还能正常小便的"文明结"。保润因为这个‘才艺"成为精神病院的名人,甚至还不断有病人家属诚邀他去捆绑其他病人,保润开始推脱后来也就顺势而为,并在捆绑人之中,他还发现了乐趣:从一个陌生身体对绳子的拒绝,到身体对绳索的配合,他在其中体会颇深。 在看到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时,我感到了一种技艺的展现,却忽视了他做的是在捆绑这个行为。在苏童小说的风格中,隐喻是他经常使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思想。从这个隐喻我联想到了"闪转腾挪"这四个字,在反复束缚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需要多少功夫才能将自己活得舒服点像个人呢? 从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角度讲,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攻击的欲望,面对父母两个庞然大物,充满了怀疑与对抗,在一个充满压抑的空间里,这个孩子就会将自己的攻击欲望压抑下来,转变成讨好,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例如孩子讨厌吃饭,让父母难以管教等等,再长大些,孩子会发展出新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攻击型不至于外泄到他人无法承受,于是他会在学习中无法进一步发展,会自卑不愿意和他人说话,但会默默地生闷气,不愿意和更多的人发生联系,就如同小说里的绳子,红色与绿色相间,仿佛是两种美丽的颜色,但它仍然是绳子,是捆绑一个人的枷锁。我们每个人都会发展出各式各样捆绑自己与他人的结扣,因为首先在自己的心里设了局,有了图样,我们才能编织出更多的花样来捆绑别人。 写到这里,我的心里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保润就像我们每个人,看似平静,谁能了解我们每个人内心有多少沟壑还未填满,在步步为营中捆绑着看待他人的眼睛,束缚着自己想要攻击的心灵。这个攻击在缺少人来接纳的时候,就成为对付自己的武器。攻击性在另一方面的表达就是前进的动力,孩子的发展过程,就是否定——认同——超越的过程,详细说来就是每个孩子都会在特定阶段将父母的某个部分作为攻击对象,然后看到父母没有抛弃(这个词汇在心理学中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几乎每个人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弃儿情结)他的意思,并能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孩子就会认同父母的宽容与理解,他会认同父母的这些好的特征,并且进一步做自己,然后超越父母。——这是一个理想的发展脉络,但现实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父母的自恋与人格成熟度。我的朋友曾经问过我她女儿的事情,说孩子为何总是自卑,特别是在陌生人和同学面前,我问她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孩子比你强吗?"我同学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觉得孩子在任何一方面都无法超越她和孩子的父亲。我能理解这个同学的良苦用心,她希望通过不断鞭策孩子来让孩子进步。但这样做的结果却并非能如她所愿,因为是同学,我对她的反问好像也确实不留情面,我问她:"孩子在家里都无法做自己,无法超越父母,你能指望孩子出门就会强大吗?" 在家长自身的自恋还很单薄的情况下,确实很难来滋养孩子的心灵。在父母自身重重束缚,难以坦诚自己强与弱,并承认孩子的存在感时,孩子不得不会在自己身上绑上更多的结扣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恋不会受到危险的侵袭。这就是结扣的深远意义,它既是束缚,同时也是保护膜,防止乱动,预防他人对自己亲近,更是限制了自己前进的动力。 心有千千结,身有万万扣,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只有自身慢慢地觉知内心的需要,意识到结扣的存在意义,或者通过心理咨询这双不一样的眼睛来发现与思考,才能逐渐将身上的这些结扣纾解开来,放下绳索的束缚,你会活得越来越是自己。 魏湘微信公众号:weixiang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