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写作是消息写作的关键,一条消息写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息导语写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导语写作在消息写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写好导语的技巧,学习一下如何写好导语。 导语易出错的毛病 (1)导语过长 导语过长,难于阅读,难于理解,会吓跑读者,因而葬送整条新闻。 导语好比百货大楼的橱窗,展现的是选了又选,精而又精的东西。写作时要"惜字如金",像过去打自费电报一样。 美国新闻界就有一个好传统——规定导语最长字数限度。比如:美联社曾规定导语不能超过27个字,后又规定不能超过23个字。这样一来,记者有章可循,就可以有效地刹住长风。 (2)埋没新闻主题 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等某年出差杭州时三易住房以节省国家开支,有两家报纸先后报道了这件新闻。 浙江越剧二团大型现代剧《强者之歌》的上演,引起了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同志的关注。10月9日,她专程来杭观摩。 五届人大代表、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和傅全香、王文娟等人最近因公去杭州,三迁住所,不搞特殊化,这件事在杭州传为美谈。 第一条导语里,尽管也有事实,但是却没有涉及新闻的实质性内容,而只是蜻蜓点水似地触及事物的枝节或表面,这样,导语里就没有显示出新闻主题是什么。 (3)拐弯抹角 设置导语的目的,是让读者和听众及早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写作强调开门见山,导语写作更是如此。拐弯抹角的导语,不利于快速传播信息。 欢声笑语之中,一位少先队员向陈沂同志献上一束鲜花。而他,随即把花献给了上海纺织轴承一厂工程师朱巧根。这位利用业余时间为社队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工程师,昨天(11日)和18位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及科技人员一起,受聘担任了罗南公社工业总公司董事。在郊区成立工业总公司董事会,宝山县罗南公社是第一家。 这条导语约150个字,却拐了三个"弯";从少先队员向陈沂同志献花开始,拐弯到陈沂同志把花献给工程师朱巧根;再从朱巧根拐弯到和另外18位教授、工程师等受聘担任罗南公社工业总公司董事;最后拐弯到罗南公社工业总公司董事会昨天成立。其实,只要直截了当写出罗南公社工业总公司董事会昨天成立,19位教授、工程师等应聘任董事就行了,这要比上述写法干脆得多。 (4)罗列现象和空洞无物 目前的新闻写作中,也有不少的新闻开门不见山。其因有二:一是主次不分;二是公式化概念化。所谓主次不分,是指罗列现象,没有重点;所谓公式化,是指有些新闻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往往用一个框框去框住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内容得不到充分的、生动的反映。所谓概念化,就是指新闻内容空洞无物,尽是抽象的概念代替事实。 (5)搞文字游戏 导语要写得生动些,但又要避免华而不实,更不应搞"文字游戏"。我们提倡消息导语要写得生动活泼些,是为了克服消息的语言枯燥干瘪,反对写些空话、废话、套话等毛病,运用精彩的语言,鲜明地、准确地表达出新闻的主题思想,如果单纯追求文字的华丽,搞些光怪陆离的写法,使读者看了消息导语感到莫名其妙,那就背离了写导语的基本要求。 (6)夸大其词、事实不见面 有些新闻一开头就喊出空洞的口号,好像口号喊得越响,新闻价值就越大,其实往往是小人戴大帽,或是一些牵强附会的空口号,这样的导语不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使人反感。 (7)概念太多 一切导语都必须突出主要的新闻事实,概念写多了,会拉长篇幅,喧宾夺主。 导语的写作技巧 (1)巧设悬念 人们大都因为将遗失物及时送归原主赢得赞誉,但一名出租汽车司机却因没有这样做而受到表彰。今天,他荣获了三等功证书和奖金。 这则导语读后是不会把报纸放下的,因为兴趣促使读者把缘由弄清。看完之后,"包袱"自然解开,原来是出租车司机霍燕军拾得装有巨款的提箱后,没有及时寻找失主,而是送到公安机关,结果帮助破获了一起重大受贿案。 这种戏剧性的悬念在导语中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对提高或强化新闻本身的价值会很有帮助。 (2)发挥联想 导语写作中要善于发挥联想,将报道的事物同读者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记者的经验和读者的经验产生呼应,这是记者和读者实现心理上的接近的有效办法。导语中好的联想,可以把新闻事实从遥远变得邻近,从生僻变得熟悉,从静止变得活跃,从抽象变得具体,从枯燥变得生动,可以立即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千军万马’,‘马’的概念需要来一个更新了。今天的人民解放军,伴随着集团军的出现,汽车、坦克、直升机已成为主要机动力量。铁马代替了军马。" "千军万马",历来用以描绘军队的这个成语如今用在人民解放军身上不那么贴切了,"千军"犹可,"万马"那个"马"字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马"了,"马"的概念需要来一个更新了。这样一联系,导语的内涵就陡然丰富起来,引发读者对古与今的联想。马的概念需要更新一句还使人产生悬念,吸引人们读下去。 (3)增强导语权威性 要使新闻报道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许多新闻除交代清楚新闻五要素外,还应在导语中交代消息来源。 新华社沈阳电 沈阳市人民政府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告,连续亏损10年、负债额超过全部财产三分之二的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并收缴其营业执照。 这条导语的第一句话就交代了新闻来源:"沈阳市人民政府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告",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 (4)形象奇特 世界上最大的阴影——23万5千英里高,105英里宽、最厚处75英里——今天降临到圣地亚哥的大地上,这是月球与太阳相交时造成的阴影。 这个导语是一家美国报纸在报道日食时写的,被许多新闻学家奉为经典型的导语。它运用的是形象法。一个巨大的"阴影",长、宽、高都有准确的数字。几句话难以说清的日全食,在记者笔下成了一个似乎可以触及的具体的东西,其表现手法就是将数字形象化,真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5)抓住特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新闻事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可以看到不同价值,写出不同的导语。如某年某月,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拳王泰森仅用85秒的时间,击败挑战者,赢得1300万美元巨额奖金的新闻。 "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6)突破框框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多年来,追悼会消息的写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格式,而此稿记者用简练形象的语言烘托出会场肃穆的气氛,表达了人们的心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并在现场描写中巧妙地揉进了新闻的基本要素。 (7)抓住读者最关心的 最近钢铁价格上涨,用来制造30加仑热水器的钢材将涨价21美分——这个消息,是阿姆科钢铁公司透露的。这家公司是继内地钢铁公司之后第二家宣布其产品涨价的企业。 钢铁价格上涨并不像粮食、副食品涨价那样,会对家庭的支出产生特别明显的影响,但是,记者是从钢铁涨价与人们的利益关系这个角度下笔,这样就收到了使读者像关注粮食、副食品涨价一样,关注这条消息的效果。 (8)选用特写镜头 今天上午9点钟,一列满载矿石的火车从官渡货场驶进了官渡车站。数百名山区农民和铁路职工齐声欢呼:成功了,成功了,农民自己修的铁路通车了。 这条消息的导语,有两个"特写镜头",其一是:"一列满载矿石的火车从官渡货场驶进了官渡车站","驶进"两字把火车写得活动起来了。这个镜头的特点是,见"物"(火车),见"动"(驶进)。另一个是:"数百名山区农民和铁路职工齐声欢呼:成功了,成功了,农民自己修的铁路通车了。""齐声欢呼"四字把场面写得活跃起来。这一镜头的特点是,见"人"(几百名山区农民和铁路职工),见"声"("成功了,成功了,农民自己修的铁路通车了")。 (9)巧设比喻 一位来中国寻求合作伙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专家形象地比喻:中国对外商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只是"嫁妆",而外商要选择的则是理想的"嫁娘"。"嫁妆"再好也代替不了"嫁娘"。这位专家在实地考察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后即高兴地表示:他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嫁娘"——二汽具备与外商合作的优势和他所要选择的各种条件。 这条导语捕捉到中国寻求合作伙伴的一位外国专家形象的比喻,以"嫁妆"、"嫁娘"设喻,通俗精练,恰如其分,趣味盎然。如果不用这样比喻语,导语就很可能是呆板乏味,很难引起读者兴趣的。 (10)使用格言俗语 昆明全市的人今天下午都走出家门到街上观看"发怒的天狗吃太阳"——这是中国对日全食的传统解释。 导语写得形象生动,用了"发怒的天狗吃太阳"这个俗语,道出了日全食。 (11)寻找时间最近点 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这是新闻作品中的一篇佳作。上海取消人力车,市政府曾发过公告,人力车工人也集会庆祝过。如不动脑筋是非要写上"不久前,上海市政府发布公告,决定取消人力车……"不可的。但是,采写者一直等到最后两辆人力车送进博物馆才发消息,导语中的"不久前"被冒着鲜气的"今天"所取代。这个临近点找得极好,使整个消息含义深远,分外出色。 由此可见,只要找到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就有了新的新闻根据,使新闻增添"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