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一个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 王澍是一个中国建筑师,不是华裔。 很奇怪,这个竟然是我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个念头。再想想,忽觉"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的这样一个魔咒已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那么,为什么诺贝尔奖的得主从来不是中国籍的呢?而王澍又为什么能获得普利斯特奖呢? 看完对王澍的整个报道,以及最近一直深受折磨的思考,我想到了一句话,是雷锋讲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名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因为雷锋用一生来证明了他的这句话,所以人们记住了他的伟大。 这句话很形象,把我所想到的抽象化的概念具象化,而我所想的是—— 如何把工作于这个时代相结合,联系自身工作来尽全一个公民影友的责任外,还能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超过其应有职责外的一份力。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忘书之所以能过程过的原因所在。 从"垂直庭院"到"象山校园",我们可以看到王澍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自己最熟悉的建筑设计来最大程度的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端。比如他的"垂直庭院"就在改善人际关系的冷漠;又如"南宋御街"捡起了被人们历史;再如"象山校园"很好的诠释了真正的中国文化…… 当一个人不再以逐利为人生目标时,他的人生价值已不再肤浅。而当他选择一生不再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而去尝试改变,把世界往好的方面改变时,他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有提升了一个层次。当然,这里指的好坏,不是他眼中、也不是世人所说的,而是这个时代用事实来证明的。 听说他的《死屋手记》和另外一篇批判性极强的论文被批后,我想,他大概就是那会儿开始思考,通过他所熟知的建筑来窥视:在如此长的资本主义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人性、社会制度和体系等等这一切的未来趋势。那时的他,也不过二十出头。然而为了这一切深刻的思考,他付出了,我所认为的沉痛代价——没有得到学位。可是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他依旧在为他所思考的问题而奋斗,并渴望能亲手解决。他顶住了各方压力而且我相信这些压力是常人恐怕难以想象的,否则他不会说什么"哀莫大于心死",他在做"最后的悲壮的努力。"绝望之余,当他发现这个世界给不了他希望时,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选择沉沦,麻痹心灵对绝望对黑暗、痛苦的感受;而是毅然决然的站起身,傲视这个世界,然后用别人所以为的狂妄的口气,坚定的说: "既然这个世界给不了我希望,那我就去自己创造希望!" 他执起画笔,坚持让自己设计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分作品都融入了百分百的理想和希望。 王澍,就像建筑界的鲁迅,以笔代刀剑,痛指疾恶,为人类为希望做着最后的悲壮的努力…… 他是热忱的,也是绝望的。 他是一名建筑师,更是一位真正的战士! 2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