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理解场景比设计功能更重要


  所有的产品无一例外都是在特定的场景下被使用,比如我们想搜索什么东西时会打开Google或百度(前者在国内悲剧),当我们要出行时会拿出滴滴出行或者Uber,当我们饿了时会拿出饿了么或者百度外卖,当我们寂寞时会拿出微信。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一个词,场景。我们的意识和行为都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发生,而对应的产品设计需要符合这个场景。产品不仅仅有功能,而应该具备符合这个场景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留心一下,当从微信第二个tab"通讯录"进入联系人并开始聊天,这是点击左上角返回上一页,这时会发现不是回退到通讯录,而是回到了第一个tab"微信",即聊天列表中。这是为什么呢,看似有点不遵从逻辑,从哪进不应该就回哪去吗,这样用户才不会迷惑呀。实则不然,这恰恰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场景的设计。如果微信团队这是设计一个功能,那结果估计就是直接返回通讯录,但微信团队确实设计了一个场景。
  试想一下,当我们打开微信,进入通讯录找到一个好友,进入开始聊天,哗啦啦侃了二十分钟,该聊的也聊了,此时就进入一个社交疲惫状态,双方都进入沉默或无营养语言阶段,各自礼貌一下,说一句下次聊,至此聊天结束。好了,这个时候用户最想干嘛呢,是再找个人接着聊?估计大部分人没这个经历了,那下一步会做什么呢,在聊天的那二十分钟里面可能有别的信息进来,这时用户最需要的是查看有什么新信息,所以,在这种场景下,直接返回聊天列表查看新消息是一个最符合使用行为的设计。另外,当用户聊了这么久,想看看公众号找个鸡汤文缓解一下,看看谁给微信运动点赞了等等,回到聊天列表,也是最符合场景的设计。当然,微信团队可能不是这么考虑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设计绝对是一个基于场景的设计。
  为什么说理解场景比设计功能重要,试想,产品经理按完美的逻辑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功能,以为用户能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畅通无阻,却发现实际使用时用户感觉憋手蹩脚,因为产品经理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用户,而只是以上帝视角在构建一个小世界,却恰恰忽略了小世界里面的人民们是否按照这种规则能生活的很好。脱离场景的设计会让产品显得生涩,每一个业务都有一个主场景,比如打车需要的是快,快速精准的定位,快速匹配到合适车辆,用户使用场景有可能是在路边,也有可能是在办公室或家里,而且是个急迫性需求驱动的动作,在产品设计上需要极致简单,所以我们看到滴滴或者Uber,打车的页面极为简单,自动定位当前地址,用户只需要选择目的地,一键叫车即可。很快就完成了这个场景下需要完成的动作。
  张小龙在他的演讲中,强调微信的产品观,认为好产品是人们用完即走的,也就是在当前那个场景下完成了用户任务,用户就会离开,但下次需要重复该任务时,用户还会回来。好产品不应该粘住用户,而是应该让用户感觉到像水电一样自然。好比现在的微信,估计会有一部分人感觉它已经是手机系统里的一个默认应用了,沟通、购物、缴费、娱乐、理财等全部搞定,这正是微信的强大和可怕之处,一个表面简单的应用,却深入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微信将复杂性掩盖在表面的简单之下,乍一看,微信很早之前的版本就是四个tab,而且每一次的更新都感觉没怎么变化,我觉得这就是微信产品团队的厉害之处,让用户感觉不到变化,但用户接触某一个场景时,发现微信已经满足了。让用户去感受和发现,不要为了功能而哗众取宠。
  每个产品、每个功能都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把产品的功能单拿出来看,是否满足了一个场景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那就可以去掉了,到最后留下的不能去掉的功能,那就是符合主场景的核心功能。
  理解场景比设计功能重要,我还在路上,你呢?
  Never let yourself regret
网站目录投稿: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