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社会环境整体变化很小,工种有限,前人的很多经验可借鉴,个人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社会快速变化,家长很迷茫,不太容易找得到自己以及自己孩子的位置,不知道该做哪些事情,也不知道做哪些事能为未来做准备,这会导致焦虑。"5月29日,在第三届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活动中,被问及如何看待北大副教授丁延庆吐槽辅导女儿作业难等教育话题受关注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行星科学专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表达了上述观点。郑永春认为,从为未来做准备的角度来说,科技教育和科学教育很重要。(5月30日澎湃新闻) 现实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社会过分关注学校的升学率,不少学校把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当成发展的"命根",一味进行知识灌输。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在扼杀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 《人民日报》曾刊登一篇题为《有多少"法布尔"被我们扼杀》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法布尔从小爱好自然,研究昆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为了观察了解昆虫,他可以从太阳升起到太阳下山,一直趴在地上纹丝不动。因为对昆虫的痴迷,最终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 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关注升学考试科目的成绩和升学率,一些家长因为孩子趴在地上捉虫子把衣服弄脏了而责骂孩子,很多学校和老师不允许学生在花池周围玩,更别说进入花池观察花草树木或飞鸟鱼虫了。 家长或老师的粗暴干预或制止,让很多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趣,甚至扼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难提高。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学校,要切实肩负起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任。 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学校要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开齐、开足科学课和理、化、生、地等实验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 二要大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要积极探索开展科技小组、实验小组、创作小组等兴趣小组活动,及时发现具有特殊爱好和专长的人才,鼓励并指导他们进行科技创新。 三要多渠道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大胆质疑的能力。学校要多渠道、多角度扩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深才能叶茂。"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其奇思妙想,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