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卖方分析师长得好看管用吗


  在美国,大牌机构更青睐高颜值分析师,高盛男女分析师的颜值全都挤进了全美前三位。类似现象也出现在中国分析师颜值分布上,但并没有美国那么明显。
  只是,无论在哪里,高颜值对于评选明星分析师并没有显著的帮助。
  对于投资者,本文的结论也许是您看待最佳分析师评选的一支安定剂;对于努力奋斗的分析师们,这样的结论或许能成为你们职业道路上的一碗鸡汤。
  受到网络舆论以及电影电视的影响,大众普遍认为俊男靓女们似乎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
  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丹尼尔·哈默迈什教授曾在《美国经济学评论》上发表有关"颜值和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他发现长相出众的人比一般人拿到的薪水要高5%或者更多,而长相难看的人获得的薪水比一般人要低9%。在《美丽有回报》一书中,哈默迈什总结道:许多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后发现,这样的结论在教育、法律等诸多行业都得到了验证,并且越漂亮的女性越可以得到更加稳定的经济社会生活,女性之间存在着"美貌差别"。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Lucy Kellaway)也曾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到:"银行和专业服务性行业正在越来越‘颜值化,他们更喜欢漂亮的人。而长得略丑的人,即使他们非常有才华,也常常被忽略。"有网络评论指出,投行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往往更倾向于"以貌取人",如果想获得投行前台业务部门的职位,那么颜值更是要高于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与上述评论相反的是,好莱坞电影时常会塑造一些无脑的金发碧眼美女角色(美国人称为dumb-blonde female)。中国人也常用"花瓶"甚至"胸大无脑"等词来形容那些长得很漂亮却工作能力平平的女性。
  那么,在证券分析师职业,这样的"颜值法则"还成立吗?颜值优势会为金融分析师带来职业上的飞跃吗?还是也如美国社会对"dumb-blonde"的偏见一样,女性的高颜值会对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大牌券商更青睐高颜值分析师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和系统化分析,分别选取中美明星分析师进行颜值评分,再与其服务的机构进行综合比对,验证"颜值法则"是否成立。
  首先,我们从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获取了1427张美国金融分析师的照片,同时也从新财富获取了521名参选明星分析师的照片。随后一边采用亚马逊人工智能服务(Amazon Mechanical Turk,MTurk)邀请网友对随机抽样的分析师照片进行打分,另一边同时邀请加拿大一所大学的700多商科学生对这些照片打分。平均每个分析师的照片都被20个以上网友和30个以上学生评分,这些数据的平均值则为每个分析师的最终颜值得分。
  利用这些针对颜值的打分结果,结合控制公司规模、盈利情况、分析师工作年限、业务表现、覆盖公司数量等因素,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此来解答两个问题:第一,高颜值是否对明星分析师的评选有所帮助;第二,"dumb-blonde"的偏见是否真实存在并影响明星分析师的评选。
  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前,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数据统计显示,女性分析师的颜值得分普遍高于男性,而且这一现象在中美皆存在。美国男性和女性分析师颜值平均分分别为48.48和61.08(满分为100分),中国男性和女性分析师颜值平均分则分别为46.05 和62.52(图1)。
  鉴于女性分析师普遍的高颜值,我们对分析师按照性别进行分类,并对美国分析师所在券商公司的平均颜值进行了排名(表1)。有趣的是,大券商似乎更青睐高颜值分析师。譬如派杰的男性分析师拥有最高的平均颜值。对于女性分析师,美银美林则有着最高的平均颜值。而高盛男女分析师的颜值都排在前三位。
  类似现象也出现在中国分析师颜值分布上,但并没有美国那么明显。根据学生匿名评估结果,男女分析师颜值冠军分别诞生在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但根据网民的评估结果,男女分析师颜值冠军则分别由国联证券和兴业证券摘得(表2)。2015年证监会公布的总资产数据排名显示,国联和兴业都不在前十之列。在本届最佳分析师评选上,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和兴业证券三家分列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位,国联证券并未上榜。
  颜值诚可贵 研值价更高
  如果大家熟悉的大牌券商青睐高颜值分析师,那读者自然会联想到,美国《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全明星分析师评选以及中国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是否最终也是颜值的比拼。幸运的是,数据分析结果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高颜值对于评选明星分析师并没有明显的帮助。相反,真才实干才是在这个行业获得成功的正确途径,相关因素包括分析师发布报告的频率、所在券商的知名度,以及分析师覆盖公司的数量等。
  最佳分析师的评选是一个非常激烈的过程,投票人可以轻松获取候选人的职业背景、业绩记录等直接关系到工作能力的信息,而无需诉求于颜值等间接的信号。不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对于少数分析师人数较少、竞争性相对较弱的行业,高颜值的分析师更容易获评。
  总体上,颜值对于明星分析师的评选没有直接的影响,但美国数据分析表明相对于男性,女性分析师更容易当选为明星分析师。当然这一点可以归结于自我选择的结果: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行业中,能进入行业并参加明星分析师评选的女性自然拥有非同一般的工作能力。不过,中国的数据分析则显示,虽然女性分析师在数量上同样只占少数,但男女分析师具备相同的机会当选明星分析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金融分析行业更公平,也更重视男女平等(图2)。
  那么,如果女性分析师特别漂亮,会对评选有负面影响吗?
  对于中美分析师,我们同样发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美国的数据研究发现,高颜值对于女性分析师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点与西方文化中对于所谓"dumb-blonde"的偏见完全吻合。但类似的规律在中国的数据中并不存在,颜值对于女性分析师获评明星分析师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中国的基金经理在评选明星分析师时对于女性颜值没有偏见。
  通过回答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颜值在人们的观念中很重要,但是对于最佳分析师评选这样一个专业性的活动,"颜值法则"失去了效用。美国的数据显示,女性分析师的颜值可能会对被评为明星分析师的概率产生负面作用;在中国,结论则完全不同:中国女性明星分析师的评选不受候选人外貌所影响。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活动的公正可靠以及基金经理们投票的理性。
  看来,2016年热播电视剧《欢乐颂》中安迪的高颜值与其事业成功的正相关性仅仅存在于荧幕上以及部分人们的观念中。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在证券分析这样一个高度专业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取得成功,靠的还得是出众的工作能力与非凡的业绩记录。
  分析师眼中的"YAN值"担当
  那么,卖方分析师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颜值这个问题的呢?
  原本,网红、颜值,这些标签跟资本市场毫无关联。不管是卖方分析师还是机构投资者,在正式场合,他们都西装革履,兜售的是专业性、逻辑性和分析能力,专业化是他们的统一标签。
  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卖方分析师尝试走下神坛,为了服务客户,这个明明是靠"研值"吃饭的行业,也加入了"开发颜值"的行列。
  国内券商的研究所,最初大多服务于母公司的内部决策,此后随着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公募基金的壮大成熟,券商开启了卖方研究模式。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券商卖方服务的稀缺性逐渐消失,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一些卖方分析师从幕后走向台前,利用当前火热的视频直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分析师"网络主播"的"兼职"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绝迹于江湖。因为证监会京沪两地监管局及时发文要求券商规范研究报告业务行为。其中,互联网交流平台和即时通信软件被重点提及,要求辖区内机构对在此类平台发布研报的管理进行完善。2015年,靠语出惊人而博出位的券商研报受到监管局的处罚,当是分析师类似行为的前车之鉴。
  本年度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评选季,兴业证券计算机团队另辟蹊径,推出了由美女成员洪依真主演的微电影《我的霸道女神》。洪依真今年毕业后加入兴业证券,目前尚不具备执业资格。虽然当了一回"女主角",但她表示,作为分析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客户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专业性是第一考量,颜值就像给自己的研究水平加了杠杆,表现好了别人会有超预期的感觉,反之那就可能被定位为徒有其表的花瓶,以后想要再获得信任无疑是难上加难"。由袁煜明、蒋佳霖、徐聪等组成的兴业计算机研究小组在本届评选中获得了计算机行业的第二名。
  连续四届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通信行业第一的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武超则,可谓是高颜值和高研值集于一身的代表。在她看来,分析师最核心的技能还是扎实和持续的研究,只有靠谱的投资建议才会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武超则认为,随着卖方分析师队伍的扩大,一些高颜值的年轻分析师为了更快地获得买方关注,参与各种搞怪、拍电影、视频直播等方式,都只是增加市场关注的噱头,要真正赢得买方的注意,最终还要是回到研究本身。
  有不愿具名的卖方分析师对小编抛出的分析师颜值问题,直接给出了回答,"依靠专业给投资者创造价值才是王道"。申万宏源证券人力资源部总监曹凌松也表示,招聘分析师时总体还是基于人的基本面,外貌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并非必备的条件,"其实大家心里也明白,缺少了有深度、有逻辑的研报做支撑,仅有一个‘网红的标签,也就只是看个热闹而已"。
  看来,想要在金融分析这种高度专业且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靠颜值脱围而出,远非如此简单。
网站目录投稿:诗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