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摘 要】"人"的問题是贯穿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线索,也是其目标所在。他从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处境出发,构建了以人为视角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规律,通过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内涵、属性以及当代价值的研究,从而深刻把握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精髓以及应对当前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文化冲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意义
  一、马克思以前的人的本质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都阐发过人的本质这一问题。本文截取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两位哲学家的有关观点,通过对其观点的分析,对于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
  费尔巴哈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产物,认为人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一种感性的对象。他所理解的人没有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更没有处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与其周围所有的社会历史环境没有关系,但费尔巴哈确立了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指出人是自然界的生成物,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黑格尔的人的本质观。
  黑格尔在谢林思想的影响下带有丰富的形而上学色彩,他将世界历史的发展归结于绝对精神的作用,认为人类世界演进变化实质上是世界客观发展的过程。黑格尔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绝对理念的自我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但其认为人不是现成的,需要通过劳动活动创造,这里的劳动活动虽是抽象活动,但有合理之处。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基本内涵
  (一)人的自然属性。
  人是自然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人属于生物的一种,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绝对理念的产物,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中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人,任何历史的主体都是有生命特征的人,生命是人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客观存在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也都来自于自然界,这就说明了人对自然的依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可以通过劳动去获取生存资料以及改造自然,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动物为了生存只能被迫适应自然界的生物链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而人类除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之外,通过劳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从而创造了整个人类历史。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友好生存,将协调永续发展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心思想。
  (二)人的精神属性。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生理结构,除此之外人还具有一个特殊的、有别于其他生物体的因素即意识因素,也称人的精神世界。正是由于具有精神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周围世界,才能够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够改造自然,才能够进行交往。如果没有意识的存在,那就无法区分是人改造自然还是动物出于本能的生存,无法区分是动物的分红合作、群居生活还是人的社会交往。人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自然、创造世界,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发挥着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人是有不同的需要和利益,每个人都是从自己出发,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目的,需要也属于人的精神层面,人的需要既包括人的生存需要也包括人的生活需要,所以人创造历史首先要满足自己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即吃、穿、住、行等,并且从事物质生活实践。人通过自身的意识产生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意识的引导下从事有目的的劳动活动,大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不是等同于动物本能性的活动。
  (三)人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及其他多种多样的关系,人只有在多重多样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生产是以交往为前提的。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在社会关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开始的。在社会活动中,人作为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参加活动,从而创造世界、改变世界。马克思将其定义为许多人的合作。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本质,同时社会关系又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如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产生了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等,这些关系又制约着人的本质。要实现人的生存发展的与时俱进,必须改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只有将社会关系发展为符合人的社会关系,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以及文化实践等等。我们应当立足多种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考察人的本质,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历史地看待人的本质不能将人的本质视为固定的或者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人的本质也是历史变化着的。
  (四)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所在,以往哲学家将人的本质视为抽象的存在物,而马克思实践论的确立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确立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展开过程就是人类创造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构成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同时人类在劳动过程中进行交往,产生了社会关系,使人的本质越来越丰富和发展,构成人特有的存在方式。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实践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使得人类不断变化不断开始新的实践。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发展提高,使人的本质越来越丰富全面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当代意义
  (一)为应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缺失提供理论指导。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在为我国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各种挑战,西方国家的资本文化传入我国,与我国的传统思想发生冲击,各种思想文化充斥着广大人民群众,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如拜金思想、贪图享乐思想以及个人至上的思想越来越凸显。这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引发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以及人民的道德缺失。马克思人的本质观认为要考察当前社会人的本质问题,须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入手。在社会关系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不同,从而产生矛盾冲突,引发一系列道德缺失问题。因此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提升个人精神境界,改善各种道德缺失的现象,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应通过电视,网络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加强社会主流思想宣传,同时规范传媒内容,禁止低俗文化的传播,抵制其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播。
  (二)从人民实际生活需要出发,解决人民生活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创造历史的前提首先要能够生存,生产满足吃、穿、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第一个也是最需要的生产活动。同时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往的必要性说明人的社会需要的必要性。因此我国应关注人民群众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现实问题,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
  (三)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因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年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为视角,通过对人的问题的回答,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批判了以往哲学的抽象的人,尤其是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实践的人,通过对实践观的研究,深刻揭露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我们应对当前社会问题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从而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网站目录投稿:春白